2025年6月1日星期日

美英《租借法案》援助与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

文/王明远

(一)苏联在文宣中,往往强调其获得二战胜利是自身浴血奋战,以及最高统帅部英明指挥的结果,除了有激发民族主义自豪感需要外,更重要是以此作为向第三世界及东欧国家宣传模式体制优越性,以及树立国际权威感的重要资本。

与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拼的是人数或战术不同,现代战争背后对工业和科技能力更加依赖,所以工业基础落后的苏联,能够获得对抗强大工业国德国(以支持战争最为基础的钢铁的产量为例,1942年苏联仅剩下800万吨,而德国超过3000万吨),并且取得胜利,背后离不开英美的支持。

美英以租借法案为主要渠道载体的援助,根本提升了苏联军事装备水平;同时,武器和设备出口也是技术交流的一种形式,苏联以与美英短暂同盟为契机,历史上最大规模地全方位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也为苏联战后工业实力的提升,以及奠定美苏争霸地位打下了基础。

(二)美英对苏从禁运到援助的转变

与大家所想象的不同,在二战爆发之前,美英两国、尤其是美国与苏联经济关系非常密切,美国的技术和工程师在苏联工业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个文章最后部分要讨论)。1939年8月,由于苏联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为德国提供战争援助,并指责美英是战争挑起者;加上苏联入侵芬兰,以及与德国瓜分波兰,导致美英反苏情绪高涨,美英与苏联关系急转直下。

以美苏关系为例,美国于1939年底开始对苏实施“道德禁运”政策,仅1940年就有超过5000万美元以上的苏联进口订单被取消,如航空设备进口额1939年为290.49万美元降至27.07万美元,而铝和钼等产品则完全被禁运;美国企业在苏联的投资合作协定,也被国家强行终止,在苏联工作的美国专家被召回国内。在苏联驻美使馆看来,到苏德战争爆发前,美苏经贸关系“已告终结”。

但是德国闪击苏联,等同于把苏联推向美英一边,美英与苏联之间的利益关系发生实质改变,双方的分歧成为其次,联合起来共同打败德国成为最迫切的现实目标。苏德战争爆发第二天,丘吉尔即发表演讲,许诺“将竭尽全力支持俄国和俄国人”;三天后,罗斯福举行记者招待会,呼吁美国需要立刻给予苏联人道主义援助,并强调“租借法案”应该适用于苏联。

不过美国此时还盛行孤立主义,罗斯福在国内遭受强烈的抵制,比如前总统胡佛宣称:“援助苏联就是帮助斯大林加强对苏联的极权控制”;首任驻苏大使布利特以在苏联的经历和见闻,警告苏联有帝国主义倾向,并劝告罗斯福,美国提供援助的前提应是苏联公开承诺不再扩张,并放弃入侵波兰后占领的一切领土;另一位著名的孤立主义者伍德甚至质疑是否应该继续援助英国,因为无法保证丘吉尔不会把这些援助转给苏联人。

这时候,正处于抗德最艰苦阶段的英国,最先伸出了援助之手。7月12日,英国和苏联签订《英苏两国政府关于在对德战争中联合行动的协定》;25日,丘吉尔电告斯大林,英国“战时内阁已经决定尽快将二百架‘战斧’式战斗机运往贵国”;8月16日,英国宣布向苏联提供1000万英镑贷款。整个战争期间,英国共向苏联提供了超过3000 架飞机、3000辆以上坦克、27 艘海军舰艇、4020 辆救护车和卡车、1474 个雷达组,以及价值 11.5 亿英镑的飞机发动机和1500 万双军靴。

这时候由于德国潜艇无差别袭击美国商船,导致美国巨大损失,国内孤立主义越来越式微, 10月23日,美国参议院以59:13 的投票结果通过对苏援助法案。在此基础上,美英苏达成战争物资租借协议,开展了第一轮大规模援苏行动,其结果是在1942年6月30日之前,共计给苏联支援 1311架飞机、263具船用引擎、2010辆坦克、6292辆越野吉普、36881辆载重货车、1200辆摩托车、70491挺冲锋枪、1887吨无烟火药和10488吨TNT炸药等武器装备;还包括金属43.13万吨、化学制品及爆炸物5.69万吨、石油产品17.07万吨、食物30.99万吨、其他物资7.74万吨。这对于溃败中的苏联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为莫斯科保卫战等战役的实施,增加了抵抗力量。

(美英苏达成物资援助协议)

(三)美英对苏联的后续三次更大规模的援助

从1942年10月6日,美英对苏开展第二轮援助,包括:3816架飞机、1335台船用引擎、882门海军用火炮、1206辆坦克、284辆战地维修卡车、16158辆吉普、77555辆卡车、10200辆摩托车、1719辆拖拉机、62292支轻机枪、35834吨无烟火药以及23415吨TNT炸药、21.68万吨石油制品、101.3万吨食品。这些物资的到达,进一步增强了苏军的防御力量,保证了斯大林格勒会战和库尔斯克会战的实施,并扭转了战局。

(北太平洋上的美国援苏运输线及护航军舰)

为了配合苏联的战略反攻,1943年10月开始,美苏对苏联开展第三轮援助,同时加拿大也加入对苏援助行列,三国在1944年7月前共提供了:5735架飞机、70艘猎潜艇、3172台船用引擎、2958门海军炮、1770辆坦克、800辆战地维修卡车、20012辆吉普车、121947辆卡车、12716辆摩托车、2610辆拖拉机、2850挺轻机枪,以及包括8864吨无烟火药、64431吨TNT炸药在内的45.53万吨化学品和爆炸物,102.86万吨金属,45.39万吨石油及石油制品,1640辆平板货车,339辆蒸汽机车。

1945年1月5日,在战争即将结束、美苏战后分歧已经暴露的时候,罗斯福依然做出了对苏第四轮援助计划(罗斯福因此在战后受到反苏主义者的批评,认为他的纵容,导致了苏联的崛起),援助物资包括: 2983架飞机、35艘猎潜艇、2650门船用引擎、1182门海军火炮、1978辆坦克、350辆战地修理卡车、6615辆吉普车、105006辆卡车、9939辆摩托车、2413辆拖拉机、18487吨无烟火药、42590吨TNT炸药、1256辆蒸汽机车和8358辆平板货车,以及176.07万吨石油制品、40.57万吨化学制品、114.06万吨金属。

(整装待发运往苏联的汽车,整个战争期间美英共援助苏联超过40万辆汽车,根据提升了苏联的运输能力)

1945年5月,美国又追加了以下援助内容:744架飞机、454台船用引擎、92辆坦克、89辆战地维修卡车、2426辆吉普、42599辆卡车、1115辆摩托车、1119辆拖拉机,以及包括2459吨无烟火药、57788吨化学制品、316台蒸汽机车、41.27万吨石油及制品、26.23万吨食品和25.32万吨金属。

(四) 美苏援助的意义

第一,   实质性地提升了苏联的军事装备水平。根据索科洛夫的统计,战争期间盟国通过租借法案为苏联提供的航空汽油是苏联本国产量的1.4倍、汽车为1.5 倍、蒸汽机车为2.4 倍、电汽机车为11 倍、车厢为10.2 倍、摩托车1. 2倍、铝1.25 倍、金属切削机床2.6 倍、飞机为30%、坦克和自动火炮为24%、铁轨为50%、火药爆炸物为53%。

战前苏军虽然在武器质量上有优势,但是质量上远逊于英国、美国和德国等西方先进工业国。根据朱可夫的回忆,战前苏联战机中只有21%属于新型飞机,这些仅有的高性能战机在战争第一年也多数毁于德国空袭,战时美英为苏联提供了9000多架高性能战机,包括P-39(飞蛇)4746架、P-40(战斧)2097 架、P-63((眼镜王蛇)2400 架,以及3771 架轰炸机。

(苏军使用的美国制造的轰炸机)

战前,苏联的重型坦克技术也很落后,1941年底苏军仅有中型和重型坦克1400辆,到1944年底,苏军重型坦克数量增加到5611辆,其中80%以上是英美援助的。在海军方面,战前苏联有各种舰船745艘,通过租借法案,苏联得到491艘军舰、运输船,以吨位计算则翻了一番,尤其是太平洋舰队的力量加强了4—5倍,美国实际上为苏联打造了一支新的太平洋舰队,改变了日俄战争后苏联在太平洋海上力量边缘化的情况。

总体来看,到战争后期,苏军装备水平与西方工业国差距已经大大缩小,苏联国防科技工业部门在战后依托这些美英技术为样本,进行仿制和升级,奠定了苏联作为军事强国的基础。

第二, 苏联通过租借法案,大力提升了重工业生产能力以及技术水平,促进了战后工业腾飞。租借法案中有至少30亿美元(按购买力相当于现在至少2000亿美元)的民用工业援助,其品种从轴承、测量仪器到各种机床多达数千种,苏联在战争期间获得了各种机床6.2万台、起重机和挖掘机1539台、冶金设备7.6万吨,苏联战前机床存量是11.54 万台,我们可见援助的份额比例。

另外根据美国国务院的资料,战争期间向苏联发送了用于17个热电站和23个水电站的设备,装机容量145.73 万千瓦,使得苏联的发电能力提升了30%以上;美国还为苏联提供了四个炼油厂和两个附属工厂的全套设备,让石油炼化能力提升了31%;福特公司甚至把它在River Rouge 轮胎工厂流水线整体搬迁到苏联,填补了苏联在橡胶生产上的技术空白。

战争期间,苏联还从美国获得了636 份技术报告、2500 本多份技术出版物。根据威尔逊中心保存的1944年6月斯大林与美国驻苏联大使哈里曼的谈话记录,斯大林得意洋洋地说:“苏联的工业三分之二以上来自于美国的援助”,这丝毫不为夸张。

第三,租借法案保障了苏军的粮食供应和后勤物资。由于卫国战争第一年,苏联粮食主产区均落入德国之手,粮食产量下降60%以上,苏联陷入饥荒,仅后方就饿死两百万人以上,这期间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共向苏联发送了491.5万吨粮食,足够1000万规模的的军队吃1688 天。

此外,盟国还给苏联提供了糖68.35万吨、肉制品79.21 万吨、动物脂肪60.31 万吨,以上三项均占苏军战前储备的五倍以上;1944年一年,美国就给苏联提供了 1700 万双各种军靴,而苏联的本土产量只有400万双,避免了严寒下战士的冻伤。

(为苏军制造军需用品的美国女工,以及美国为苏军生产的罐头)

第四,英美的援助为苏联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使得苏联可以把有限的青年劳动力,最大限度征召到前线。按照在1940年的苏联工业和农业生产效率计算,美英加援助总计大约为苏联节省了约300个师的劳动力,使得苏军虽然遭受严重伤亡,但仍不断可以保持对德国在数量上的优势,如果苏联劳动力一大部分用来在后方生产的话,战争进程可能是另一个样子。

综上,英美的援助尽管不能说是苏联获得卫国战争的主要因素,但是美苏的高质量武器和工业设备,才使得苏军的规模优势及斗志能够发挥出来,使得苏联成为抗击德军的主力。因此,在雅尔塔会议期间,斯大林公开对罗斯福致谢,他说:“没有租借法案,胜利结果可能会是另一个样子”。

(五)租借法案的后续偿还问题

苏联是美国租借法案的最主要两个受惠国之一,根据实际援助额比例看,英国约占45%,苏联直接获得的援助约占22%,如果加上英联邦国家转交物资共占32%,同期中国受援占比仅为3%,由此可见美英对苏联支持力度。

按照租借法案的条款,苏联需要在战后支付非军用物资的货款,美方在战后的估算为26亿美元,但是苏联以美国计价不合理为由,拒绝还款。为此,1948年至1951年之间美苏重新谈判,美方把欠款调低至8亿美元,仅相当于协议价的30%左右,并且又给出付款周期长达30年,利息仅为2%的优惠条件,但是苏方坚持最多偿还3亿美元,双方出价悬殊太大,加上美苏冲突愈演愈烈,以至于偿还陷入僵局。

尼克松上任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1972 年10 月起,双方重启租借法案欠款问题谈判,最终双方达成了《美苏关于租借物资清算、对等援助和索赔的解决方案》,规定2001年前苏联向美国支付欠款及利息7.22亿美元,苏联如果能按期还款,美方则给予最惠国待遇,以示回报。但是苏联在归还4800万美元之后,又因为美苏冲突其他新因素而停止了还款。

1985 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总书记后,美苏再次就此问题谈判,在1990年6月,两国重新达成还款协议,即苏联应向美国支付6.74亿美元租借物资款,2030年之前还清,不过,因为紧接不久苏联解体,当然这个还款协议也成为一纸空文。拖至2006年,美俄商定最终解决方案,即美方把还款额降低到1亿美元,并且全部勾销本金及利息,这样双方就此纠缠了60多年的欠款问题终于结束。

依据笔者掌握的材料,苏联共归还欠款不足6000万美元,基本上等于无偿获得了美国的所有援助。苏联—俄罗斯一方,在战后半个多世纪时间里一直寻找各种理由拖延还款,与英国积极履行还款协议态度也形成鲜明对比,英方也是租界法案受援国中唯一完全还清欠款的一个,不过英国也因此在战后陷入财政危机,进而诱发殖民帝国的解体。

(六)一点讨论

不过笔者对租借法案的最大兴趣,并不是它的军事意义,而是它所反映的国际间技术和设备输入,对于落后国家工业能力进步的意义。同卫国战争的胜利因素总结一样,苏联在宣传中也刻意强调其工业化是自力更生的结果,但是我们如果考察苏联的三次工业技术水平的飞跃,都与跟西方国家的关系改善有密切关系。

第一阶段是新经济政策至战前,大致相当于一五、二五计划时期。1932年,全世界55%的出口机械设备目的地是苏联,这一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工程师共有12500余人,大约相当于其境内工程师总数的五分之一。苏联在二战前最引以为傲的几个建设项目,基本上是完全在国外公司的援助下建立起的,比如,高尔基汽车厂由福特汽车厂援建,哈尔科夫电机厂建设由通用电气承担,乌拉尔重型机器厂全部采用英国维克斯和德国西门子的设备。在石油化工方面,苏联炼油厂的77.5%和润滑油厂的96.4%是由西方企业设计和建造的。

第二阶段则是上述的二战期间。第三阶段则为1965年至1973年之间的苏联与西方缓和时期。以汽车工业为例,苏联于1969年引进意大利菲亚特汽车公司的汽车制造技术与生产设备,建立了年产66万辆小轿车的伏尔加汽车厂;1974年又耗资10亿美元引进西方设备,建立起卡马汽车厂; 同时,与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合作,建立了产能达20万辆的 “莫斯科人”小汽车厂。通过西方技术和设备引进,苏联汽车总产量从1965年的61万辆,增加到1980年的219万辆,一举成为全球汽车工业大国。

在能源化工方面,苏联在整个70年代,从西方引进的天然气开采、加工与管道设备达40亿美元。以此为基础,苏联天然气产量骤增,对欧出口量也大幅攀升,1970年仅为33亿立方米,1980年则为245亿立方米,奠定了苏联作为能源出口大国的地位。

因此,我们可以说,在全球化的世界中,一个国家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全球技术和贸易体系之外,也不太可能单独缔造一个不与外界发生联系的生产技术体系(从这个道理讲特朗普的“经济美国化”也必然失败),苏联虽然始终强调经济独立性,但是它的每次进步都源于开放的扩大,它的逐渐衰败又源于始终对全球化抱有极强排斥,以至于与世界主流差距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Stalin, Harriman and Johnston Discuss Industry and Soviet-American Relations,https://digitalarchive.wilsoncenter.org/document/stalin-harriman-and-johnston-discuss-industry-and-soviet-american-relations

Vladimir Kotelnikov :Lend-Lease and Soviet Aviation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Helion and Company,2018
:
Oleksandr FRADYNSKYI, Associate Professor of Khmelnytsky National University:  Land Lease in the USSR: Organizational and Financial Aspects of Implementation

沈志华:无条件援助—关于美苏冷战起源的经济因素,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

李牧晨:二战期间西方盟国对苏联的租借援助,军事历史2020年第3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