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知道
刚看到有消息说,唐际根(考古学家,社科院考古所首席研究员,原殷墟考古队长)在发了几条视频驳斥“西方伪史论”后,也宣布失望退场了——我对这一结果毫不意外,因为我虽然不懂考古,但可能比唐老师更懂网络舆论。
往前追溯,欧阳自远(中科院院士,嫦娥工程一期首席科学家)院士,之前也因为驳斥“美国登月阴谋论”,被喷到退场。
这些事情我们都看在眼里。很显然,唐际根和欧阳自远都是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拥有世界级水平的顶尖专家,他们失望退场,当然不是因为水平不够论据不足,而是因为信奉“伪史论”、“登月阴谋论”者本身就不可交流,不会改变。
专家或一些讲道理的博主,对这些谣言的驳斥基本都是从证据入手,找对方论据、逻辑中的错误、漏洞。正经辩论学术问题的时候确实应该这样,但问题是这些阴谋论本身就不是正经学术产物,要是能靠摆事实讲逻辑解决,它们早就被解决一万遍了。
天文学家,同时也是科普作者的卡尔·萨根写过一本关于阴谋论的书,叫《魔鬼出没的世界》。里面说伪科学能流行的原因,是因为它们能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请注意,是情感需求,不是智识需求。
什么是情感需求呢?比方说有些人会信一些“偏方神药”能治病,不是因为他们从心底里认为这些神药比专业医生靠谱,而是因为他们的病确实不好治,甚至就没法儿治,但“神药”能给他们一个美好的允诺。你别管真的假的,反正神药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求,要是有谁说这神药不靠谱,那很可能被病人攻击。
具体到“伪史论”和“登月阴谋论”,也没什么新鲜的,它们背后都承载了一些隐秘的情感需求。
比如在这两类谣言的支持者中,很多人在评论区里都明说了,他们抱着的心态是“乐子人”:
其实我知道这是假的,但我就是要支持,因为传播“伪史论”和“登月阴谋论”可以打击“对手”,还可以看到专家、博主因此发怒,他们越急我就越开心。唐际根、欧阳自远这些顶级专家现在都要来搭理我了,都急了,那可太有乐子了,这不得继续挑逗他们,气死他们?
他们还会把这种行为美化为“在对手的家里拉屎”——虽然实际上是在自家门口拉屎,熏臭的都是自家的环境。
面对这些“乐子人”,别管多顶级的专家学者,摆的论据和逻辑多么无懈可击,统统都没用,因为大家玩的就不是同一个游戏。
如果有关部门真想解决反智问题,那不能靠专家学者,要从其他地方着手。具体病根在哪里,相信有关部门心里也有数。
当然,也有不是乐子人的,他们是真心伪史论或者登月阴谋论。那说得更直白一点吧:早就浩如烟海的证据摆在面前,但他们仍然相信这些谣言,既然如此,再多加一些证据也是没用的。这就如同要救活一具尸体,加大药量是没用的,它就不是药的事儿。
我们在网上做科普内容也有一些年头了。早些年的时候还有会想,把道理讲得更细致充分一点,也许能说服一些人。但现在想法变了,一些荒谬的舆论背后,是一些更隐秘情感需求。所以遇到这些言论,我们不会回复,会选择直接拉黑,避免传染,这是我们觉得更负责、高效的处理方式。
当然,并不是所有情况都这样。有很多日常小谣言背后,就是大家不太明白一个问题的科学道理,那这时专家学者科普博主或者爱好者什么的,出来讲讲背后的原理,那还是很有效的。
但越荒谬离谱的观点,背后的情感需求越强烈,信奉它们的人不可交流的程度更深,越不可能通过专家学者的辟谣来改变——实际上,我觉得是越辟谣他们越兴奋,根本就不该搭理。当一个火箭专家真的在认真论述火箭为什么不能用水洗煤的时候,你就该知道这是一场笑话,不是交流。
所以之前有朋友让我们驳斥一下“伪史论”的时候,我回复说算了,这个话题有点粪坑,我们就不趟了。内心想法就是如上所述,我觉得不该浪费这个时间,越说人家越兴奋,还是发点值得发的内容,跟正常的朋友们交流。
2025年7月25日星期五
“西方伪史论”者是为了情感需求,而不是真的不知道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