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星期五

最愚蠢的教育,就是杀死孩子的“鲨鱼特质”

文/千语妈妈

儿子16岁,已经休学4个月了。

这4个月,他整天躲房间玩游戏,刷短视频。一天只吃一顿饭,只要我们有人在家,他都不出房间,拒绝跟我们的任何交流。

这期间,我试过很多办法。

跟他讲道理他压根不听,制定规则也不遵守,最后实在没办法,只能断掉家里的网络。

而这踩到他的痛处,那天,他尖叫着冲出房间,捏着拳头威胁我:“立刻!马上!开网!”

说实话,看到他这个气势,我真的有点怕他做出过激行为,最后只能妥协。

对他我实在没办法,只能绝望地等他哪天能自己醒悟。

那段时间,我愁得睡不着,更为自己的付出不值,觉得他就是一个基因就带着劣根性的孩子。

从小,我就把全部精力放在儿子身上,为了他能有个好身体,陪他跑步做运动。

可他每天都叫苦叫累,一点苦都吃不了,一让他下楼,就翘着嘴巴一脸不高兴。

即便这样,我也始终坚持。

在学习上,我更是付出一百分的努力。

他上课不认真,回家后我会根据他当天的作业情况,给他补足没学懂的知识点,再手把手带他复习。

到了高年级,他学的奥数很多我都不懂,但为了给他做个榜样,我都是自己在网上学懂,再辅导他。

学英语也是一样,他记的每个单词,我都同样记一遍,只为给他证明记单词很容易。

为了他,我牺牲了所有的休息时间,就连同事聚会,老同学聚餐,我都全部推掉。

可我含辛茹苦的教育,却始终改变不了他的劣根性。

他对学习始终是一副应付的态度,虽然我安排的任务他最后都会做,但做之前一定先谈条件,被拒绝了就发脾气乱做。

5年级前在我的严格管理下成绩还可以,但从6年级开始就不断下滑。

到初中后,因为住校他更是无法无天,作业乱做,上课走神。

成绩一次比一次差,唯一感兴趣的就是手机。

只要拿到手机,再想拿走就难如登天。

于是,我们之间开始频繁爆发争吵,他埋怨我总想控制他,我责备他没自控力没上进心。

亲子关系越来越糟糕,最后,初三因为开学考太差,我们吵了一架后,他就彻底摆烂拒绝上学,哪怕我把他送到校门口,他也挣脱我们的牵制逃跑。

最后,我们只能给他办理休学。

一步步地走到如今的地步,情况越来越糟糕了。

我决定放弃他了!

——————       02       ——————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再管他,直到有一天看看到“鲨鱼效应”,我才如被雷击般醒悟——儿子的躺平,不是他生来就甘于平庸堕落,而是我扼杀了他的“鲨鱼特质”!

什么是“鲨鱼效应”?

鲨鱼是海洋里唯一没有鱼鳔的鱼。其他鱼靠鱼鳔调节浮力,悠闲悬浮,而鲨鱼必须24小时游动才能呼吸。

但正是因为这种“缺陷”,让它练就了强健的肌肉、敏锐的感官,成为海洋中的顶级掠食者。

而我在曾经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为追主流拼命为孩子人工植入“鱼鳔”,却因此杀死他的生存本能,从而让自主性与内驱力消亡。

在这里,我的教育起了3个负作用:

(1)窒息式陪伴:跑步必须同行,单词必须共背,奥数需我先学——看似付出,实则在向儿子宣告“你无法独立完成”;  

(2)条件反射驯化:学习前必谈条件、拒绝即乱做作业,将求知异化为交易,彻底扼杀学习的内驱力;  

(3)生存能力剥夺:如同给鲨鱼装上鱼鳔使其悬浮,我用“周全规划”让儿子失去在挫折中进化出诸如抗压能力、自主决策力等“强健肌肉”的机会。

事实上,所有被诊断为“劣根”的叛逆,都是未被识别的生存本能。

儿子捏拳威胁开网的攻击性,恰似鲨鱼撕咬渔网的本能——那是被禁锢者对自由的原始渴望;  

初中住校后的“失控”,实则是撤除人工鱼鳔后的必然溺水:从未学过自主游动的人,如何突然遨游?  

休学是身体最后的警告:当灵魂被钉在“理想模板”的标本架上,躺平是唯一的生存策略。

想明白这个道理,我非常后悔,但我必须振作起来,及时调整方法一定还来得及。

具体怎么做呢?

根据学到的方法和实践,我总结了3点经验。

——————       03       ——————

(1)紧急撤离与信任重建——拆除人工鱼鳔,停止窒息式陪伴

孩子才是他人生的主体,要改变他首先就要获得他的认可和配合,所以,我的第一步方案就是减少冲突,逐步缓和关系,让孩子不再敌对。

要做到这一点,我必须放弃全面管控,即便短时间儿子的行为会更加放纵,但只要我们发展出信任基础,对后期的管理大有裨益。

于是,我赶紧调整状态。

儿子再日夜颠倒玩游戏,我虽然焦虑,但我知道管了只会增加矛盾,所以干脆放手。

一开始,儿子确实变得更放纵了,但同时,我们的冲突也极大减少了。

坚持了1个月,儿子再看到我时已经没那么抗拒了,我知道时机成熟,开始试着破冰。

偶尔他从房间出来,我会不经意跟他说说话:

    “你有没有衣服要洗?”

    “最近楼下新开了一家烤肉店,要不要去尝尝?”

    “我今天看了一个很搞笑的动画,要不要发给你!”

    ……

这时的核心思想就是不谈学习,只说一些不会让孩子感受到攻击和约束的“废话”。

坚持了2周,儿子从一开始的冷漠,到后来逐渐回应,虽然我们之间的沟通依然很少,但至少打破了对抗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当儿子发现我不再铆足劲改造他,而是尊重他的兴趣甚至作息时,他也不再跟我较劲,偶尔甚至愿意跟我一起吃吃饭。

虽然仍然是边吃饭边玩手机,但他愿意走出房间,已经是了不起的改变了。

在持续坚持了4个月后,儿子愿意跟我正常交流,语气也平和了,即便跟他提一些要求,他也不会大发脾气。

这时,时机再次成熟,接下来我就要从“不管”过渡到“合理的管”。

(2)唤醒“鲨鱼感官”与微小动力——“引入活水,激发自主探索”

对于休学的孩子,找到他的热爱,激发他的主动性尤为重要。

这时,聚焦孩子的喜好和优点,尽可能发掘他特长并建立积极性。

我想起从6年级就对电脑很感兴趣,小学时也让他学过编程,被老师表扬了很多次。

并且,我仔细回忆他当时学习编程时的表现,很多地方非常专业,那些词我都搞不懂意思,但他搞不懂就会立马发消息请教老师,表现出非常强烈的求知欲。

也就是说,儿子虽然在文化科目的学习上消极,但在他感兴趣的问题上,他是愿意尝试和努力的,而这就是我所忽略的属于他自身的“鲨鱼特质”。

但上初中因为学习紧张,我也怕他借着学习的名义去玩,所以就换了密码并把电脑放公司去了。

所以,我现在只需要跟儿子确认,看看他的表现。

果然,当我把电脑拿回家的那天,他非常兴奋,一改往日高冷的气质冲过来问我:“这台电脑是要放家里吗?”

我点头,并非常真诚地对他说:“我回想你以前学电脑的时候,再难的问题你都愿意去搞懂,以前我逼着你学习,却忽略了可能这才是你的优势,所以今天我把电脑带回来了,想跟你商量一下,看看你愿不愿意继续学习编程?”

儿子一听,眼睛都亮了,坐下立马打开电脑并按照记忆写了一段编码。

我惊讶地给他竖起大拇指,接下来赶紧跟他商量方案,一是继续找老师学习,二是在家自学。

儿子果断选择在家自学,并跟我一起选了两本合适的书。

但这时,我需要跟他列一个规则:编程学习每天保持1小时,每天要给我展示学习的成功。

儿子没意见,我赶紧白纸黑字并让他签名,以防以后他不按规则执行。

(3)重构意义与赋能自主——打造“开放式海洋,支持自由航行”

但事实上,最后这份规则压根没用到,因为接下来一段时间,儿子每天都会画至少3小时时间在编程学习上。

他不仅看书,还在网上找教程,最后还是让我在网上给他报了个课程。

我发现,只有在做这件事时,儿子是百分百自信且积极的,有天晚上,他编写出来的代码运行总是出问题,他从头到尾花了2个小时检查,最后终于找到了问题。

那天,看着他抱着电脑兴奋地跟我炫耀时,我特真诚地跟他道歉:“儿子,我必须真诚地跟你道歉,以前我总骂你不爱动脑筋不专注,但今天我看到你无比专注不服输的学习态度,只要有这种专研精神,我相信你以后一定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

一番话说完,儿子竟然有些不好意思了。

但我能感受到这些话他听进去了,并引以为傲。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儿子已经熟练掌握了编程的基本算法和语法。

因为给够儿子自主决定探索的权利,并积极看见他的进步,当他遇到瓶颈时不是一味说教,而是跟他一起想办法时,儿子开始朝着积极的一面发展了。

日夜颠倒的生活作息调整过来了,对手机也没那么依赖了,用他的话说“那些都是小儿科,傻子才玩,我要玩更高级的”。

当他从如此复杂的学科中找到自信后,儿子的思维也一下子通透了。

返校前10天,我还在纠结怎么跟他沟通,他却主动对我说:“我要回去上学了,再不回去估计你又要骂人了,你最近表现很好,我不为难你,但我不保证回去成绩就会上升。”

天知道我听了这些话时有多激动,当我盯着他的缺点去把他努力往优秀去靠,他却背道而驰摆烂躺平。

但是当我尊重他的特长并顺势而为后,竟然奇迹般地殊途同归。

返校3个月,儿子适应良好,他说“编程都能搞懂,这些认真点应该能搞定”。

于是,学习也积极主动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