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丸夫斯基
一个没人知道的冷知识,我悄悄告诉你哦:
永动机
是不存在的呢~亲
首先要明白2个基本点:
第一,天王老子也没法凭空印钱,谁都不可以,钱,是生产力的一种代币,生产力的总量是有限的,钱印多了,每个单位代表的生产力也就少了。
第二,钱是有限的,花钱就要考虑效率,因为需求是无限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既然钱是有限的,又要高效的用,所以公共服务的钱自然就存在分配的问题,因为钱就这么多。
多修一条路,就会多死几个罕见病人,多几个文盲,多引发几次火灾;反过来,多几个消防员,多研发一款罕见病药物,多1所学校,就会少一条高架桥。
而如何平衡涉及到效率计算的问题。其中典型的考量就是边际效应。
当一个村子不通路的时候,第一条柏油路会给村里带来巨大的效益,但是,当你给这个只有200个人的村联通了20条国道的时候,其中19条,拉动经济的能力微乎其微,每新增一条通往该村的路,新增的车流和收益就会少一点,直到最后完全没有收益,整个过程是边际递减的。那么,就应该在第一条路扩展到4车道的时候就停止投资,把剩下19条路的钱用在别的效率更高的地方。以拯救更多的病人,扑灭更多的火灾,教育更多的人。
这是公共服务考量边际效应的效率问题,也就是很多人口中的“边远山区为什么不配有高速公路,不配有高铁”的答案:
因为过度的无用基建投资会造成扭曲,钱花下去没有帮助,反而挤占了其他高效政策的空间。
说句不好听的,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是会死人的。
好了,明白这一点你就能知道,基建投资不是越多越好的道理。因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都有较大的进步空间。钱是有肉眼可见高效的去处的。
现在既然已经建成了,那么我们进入下一个话题,每年维护是不是经济增长点?
很明确,不是,非但不是,反而是财政沉重的负担。
今年6月,北京晚报发了一篇社论,叫《关于适度推进市场化收费公厕建设的思考》[1],虽然标题有思考两个字,但是显然全篇80%的内容作者都没有思考,只有这一段可能真的是动脑写出来的:
与此同时,财政主导的免费公厕模式面临现实瓶颈。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标准公厕的建设与运维成本超出地方财政承受能力;即便在发达地区,大规模升级改造或新建高端公厕也会加重公共支出压力。在此背景下,引入市场化机制建设收费公厕,成为破解供需矛盾的可行路径。
这也是寅吃卯粮的土地财政破产以后,所有需要公共支出的事项都要面临的问题:未来的钱,已经在过去花完了。而未来需要花的钱,可能比过去还多。过去20年集中投入的大量基建和公共服务都会在不久的将来面临维护成本迅速飙升的问题。
对于基建和公共服务的投入不是一次性的,需要后续的维护成本,而维护成本往往也不是线性的,是跟着故障率走的,像一个浴盆一样,工程学上一般称作浴盆曲线:
设施设备的故障率像浴盆一样分为3个阶段。在早期失效期中,设备刚投入使用时可能因设计或制造缺陷导致故障率较高,但通常通过调试解决,也就是在投入运行前的集中调试期和试运行阶段,会有大量的故障集中出现,集中解决。随后会过渡到一个长时间的,稳定的偶然失效期/正常使用期,整套体系经过了调试,还没老化,故障率稳定,维护成本基本可以认为是平稳的,可预期的。
但随着设备或设施超过一定年限后,会进入损耗失效期/老化期,部件老化、磨损加剧,故障率和维护成本迅速上升。
老化期会面临一个维护成本拐点,随着设施设备中所有的组成部分老化,整个系统的稳定性迅速的降低,带来不断爬升的故障率和维护成本。
不单单是厕所,桥梁,道路,公园,都会面临维护成本飙升的问题。
这里面一方面是设备设施老化导致的维护成本激增,另一方面,很多在扩张期实施的低效基建也会因为财政的事实收缩而暴露出来,各种全覆盖的公交,各种三四线城市的地铁,贵州一天只开几辆车悬挂在空中穿越山体的高速路……
还记得文章前面的假设吗?钱是印不出的,钱是有限的,要考虑效率。
这或许是一堂面向所有普通的老百姓生动形象的公共服务成本课。
但是这样的课,无论如何,让老百姓去上,是有些欠妥的。
我正常的交每月100的健身房会费,也花了50万充了30年VIP会员,你现在告诉我健身房以后开空调和开灯可能要额外收费,泳池会停,跑步机坏了3台也半年没修了。
那么你收我钱的时候,你是咋想的呢?
用了再说,反正基建投资和维护,是经济增长的永动机,是吧?
参考
^关于适度推进市场化收费公厕建设的思考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4421421217615960&wfr=spider&for=pc&searchword=%E6%94%B6%E8%B4%B9%E5%85%AC%E5%8E%95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