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0日星期六

中学课本里,为什么不许法国人吃烧牛肉

文/熊太行

有一篇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叫《我的叔叔于勒》。
不知道现在的课本里还有没有,我们小时候是有的,在初中的课本里。
这篇小说在收入课本的时候做了删减,比如开头的时候作者谈论这个故事是谁说给他听的,那一段,被删掉了。
但是,中间也有删节。

看了这位知乎网友说的,我去搜了一下《莫泊桑短篇小说选》,确实有这段:

故事的讲述者他们家,是法国1880年代的一般偏下家庭的生活水平。而且讲述者的意思,还希望家里能够更好的食物。

这篇小说大概是1983年前后,进入初中语文课本的。
那个时候的中国,城市居民还在用粮票、肉票,比前几年好一些,不会饿肚子了,但是,相当拮据,尤其是肉食的供应方面,很可怜的。
让全国的中学生都知道100年前的法国每天都有肥肉汤和烧牛肉吃(令人发指的是他家还有三个孩子),显然不利于控诉吃人的资本主义社会。

于是就把这段给拿下去了。
世界上的文字永远如此。
删的时候容易,想要找回来就难了。
你要恢复一段,一定会有人劝你:
“你没事儿折腾这干嘛?”
“你去过法国吗?你了解法国吗?你知道法国已经民不聊生,街上小偷横行吗?”
“你觉得你这样,有意思吗?”
所以40多年后,今天的课本里,于勒叔叔的侄子家里,仍然没有肥肉汤和烧牛肉吃。
说到这儿,我又想起了那个笑话,今年年初的“小红书对账”。
一群傻妞傻小儿,跟欧美发达国家比自己的生活质量、富裕程度。
你从小看的东西如果都是删节版,你怎么跟人对呢?
B站甚至还有人上传了一些1970年代拍的电影,显示中国的市场多么丰富、肉蛋菜什么都不缺,专门给外国人看的。

有些看完真的在弹幕里吹嘘,说七十年代其实就挺好的了,人人都面带喜色,不受人欺负的样子,也没有资本家。
要我说,遇到这种人就该薅住了在他头上打栗凿,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可还没死绝呢。
拍电影的时候,都是运过来很多菜,让群众演员穿得好好的,扮演买菜的人,过去的国营菜店,都会留一下“菜样子”,就是摆在那里,你去买,没有,等菜样子不新鲜了,就内部分一分拿回家去。
中国人能吃饱饭,主要就是包产到户和对外开放。
所有跟你说这种事儿不重要,其实按照老路走下去也能好的人,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坏人。
说到肉汤和烧牛肉了。
我猜有些人算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时候,跟1983年一样,没有把肉汤或者烧牛肉算进去的。

不然的话,也不会发200多元的农村最低养老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