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7日星期六

这日本人绝了!语言天才!



全片:


房地产的阴暗,没想在这扒光了

各位最近有时间看剧吗

最近扒到一部宝藏电视剧,小伙伴们追的不亦乐乎

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整个故事有两条线贯穿的

一条说的是两个年轻人努力奋斗的故事,另一条说的是领导们互相博弈勾心斗角的商战故事

最后这两类人有了交集,两条故事线交融在一起,成为了城中之城故事本身

目前豆瓣评分 7.6,卡司也是老中新都有,整体阵容也都还不错

里面的桥段和细节都还挺真实,比较生动的还原了职场的各种细节

比如一开始,银行人初见客户时,春风满面的样子

恨不得把自己的脑袋都塞到电梯里的画面,像极了职场商界的所谓白领强装绅士的滑稽模样

当然,今天之所以想要和大家分享这部连续剧的一个很重要理由

就是在整个故事下,穿插了大量和房地产息息相关的东西

看看这直白的台词

不得不说深谙整个楼市的发展了

而和房子有关的各种话题也被各个平台纷纷议论和探讨

(图源:小红书用户 @moo )

我在小红书和朋友圈都有刷到过,关于这样的工资做买房计划是不是合理

追其原因

背后正是因为这部连续剧的导演:滕华涛

没记错的话之前滕华涛分别导演过《蜗居》、《心居》,算是行业内出了名的爱拍房子的故事

各位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一看

但是最让我诧异的是

《城中之城》的连续剧所涉猎范围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楼市,而是把内容探向了更深处的地产开发逻辑

尺度之大令人咋舌

伴随着剧情的推演,整个连续剧还原了一家民营房企,怎么在信托公司的帮助下,从银行骗到 10 多个亿贷款的全过程

是的,这就是今天要写这篇文章的理由

让我们顺着故事线,我给大家梳理下这其中的来龙去脉

哦,对了,开场时候一般要先说一句:

以下内容纯属虚构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01

故事设定的背景是 2016 年

这个时间点算是整个行业一个很特殊的时间

行业在高点,但是调控风雨欲来,很多人知道会来,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来

以及到底来不来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竣龙集团就是其中一家房企

是一家中小型规模的民营地产公司,老板叫吴显龙

虽然说是中小型,这家公司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公司,从上海到山东到江西到广州,最后到香港,布局广泛

手头也确实有一些在建项目,比如银河小区,还有天鹅岛和长滩等地块

是不是非常典型

和大多数民营企业一样,这家公司日常经营也不规范

特别是在整体资金调度层面,经常挪用专款,十个茶壶,五个盖子,哪里冒气就往哪里盖

像天鹅岛项目的头款 1200 万,说好了是承建公司 “专款专用”

也是被追着要,但是集团还是划拨给了别的项目

而整体的拨款原则就是:哪里更紧张就哪里调用钱,A 项目断了、B 项目救;B 项目断了、再找 C 项目救,以此循环

这样拆东墙补西墙的事情没少干

但是,神奇的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相安无事

这就是楼市的魔幻之处

这确实也是不少民营企业的能力,通过辗转腾挪,最终好像都能涉险过关

在 2016 年之前,几乎没有一家房地产企业真正受过痛

这其中有两个理由

第一市场真的好,很多房子到最后都能卖了

第二银行也真的很帮忙,哪怕房子没卖也能通过各种抵押换到紧急资金

也因为这两个原因,催化了不少老板的野心,觉得自己最终都能逢凶化吉

但是大家记得时间点:2016 年

这个时间有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行业开始对于房地产的的监管开始收紧

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始实行严格的名单制管理

什么意思,规模大的企业被认为信誉好,能够进入白名单,整体的融资额度和权限有着充分的放开

而竣龙集团自身规模一般,根本进不了这个清单行列

屋漏偏逢连夜雨,集团不仅从银行正规渠道借不到钱,在项目层面也开始问题显现

有一些小区,房子建好了,但是却迟迟拿不到三证

导致没办法销售回款,只能硬生生耗着

项目端有些项目开始出现资金链紧张的问题,而企业端也因为进不了白名单没办法公司融资

对于一家公司来说开始两头受挫,本来就不富裕的整体现金流逐渐出现了系统性风险

02

所有的风险积压在一起,最后总是先在一个环节先引爆的

在竣龙集团里,最为重视也是最核心的一个项目:长滩地块,开始出现了问题

从剧情截图可以看出,这是一块位于城市郊区,但是有着江景或者海景资源的庞大土地

在集团内被规划为一座集商业疗养、休闲、娱乐、餐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地产项目

类似这样的项目,各位地产人一定知道整体的打造需要在前期投入大量的配套设施

所以会沉淀大量的资金,并且整个营销周期过长,资金回笼的速度没有想象的那么快

这个时候的资金链就出现了问题

但是好巧不巧的是,整个项目在之前就已经被集团拿到银行做抵押融资了

融到的钱并没有给到项目本身,而是被公司用作其他地方的周转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整个项目的资金开发就被瞬间抽干,出现了暴雷的情况

更加致命的是,公司主体还出现了逾期记录,被判了个强制执行

各个银行都过来抽贷,就此长滩项目进入了清收法拍流程,很快就要被法院拿去司法拍卖

拍卖的结果大抵也是知道:资不抵债,还不上钱

而单个项目的引爆很容易牵扯到整个集团,一旦扩散开来竣龙集团就进入生死存亡的时刻

所以竣龙集团此时开始了一场自救

但是有趣的是,自救做的第一件事:找关系

因为公司有了逾期记录,而且也不是银行白名单,此时正规的银行借贷已经拿不到钱了

这个时候的老板吴显龙只能到处找关系,求助自己的好兄弟赵辉

一家商业银行分行的副行长,贷款相关的负责人

不过赵辉为人谨慎,坚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

并不敢冒着风险,给竣龙集团进行利益输送,违规放贷

甚至哪怕赵辉手头确实缺钱,急需给女儿治病,但他宁愿去挂牌降价甩卖自己的房子都不敢告诉吴显龙

因为怕什么,是怕吴显龙知道了强行给自己行贿,以求放贷

眼看直接从银行融资的路子根本走不通,迫不得已,为了拿到足够的资金来保住长滩项目,挽救整个集团的资金链

走投无路的竣龙集团动了歪心思

03

这个歪心思叫改头换面

赵辉虽然没有帮吴显龙,但是还是给竣龙集团介绍了一家信托公司,也就是赵辉同学 —— 谢致远当总裁的远舟信托,看看有没有机会

没想到的是,就此信托公司和开发商联手展开了一场非常经典的骗贷大局

步步精准

首先第一步,先保住长滩项目,让法院流拍

面对几天后即将开始的法院拍卖

谢致远先指导地产公司,找一家公司来陪跑,也交保证金走流程

一路加价硬刚到底,不管出到什么价格,都力保能拍下

但是最后不付款

最后造成这块地的流拍,用这种方式先保住长滩项目不至于进入清算环节

而代价在企业端的认知就是:顶多交点罚金

然后第二步,巧立名目,成立皮包公司

由于流入地产的资金受到监管的严格管控,竣龙集团就需要搞一个非地产类型的公司,来避人耳目

由信托公司对其进行包装,改头换面

通过抬高抵押的土地价值,伪造土地出让合同等多种手段

把一块旅游开发用地,摇身变成政策扶持的科技创新绿色类项目

打包形成一个主力做高科技企业的集合信托计划

这样,就可以符合相应的信贷政策,以混过银行的审核

第三步是重中之重,非常关键

需要编故事来骗银行,打点疏通各种关系,这个时候需要那个银行分行副行长赵辉的帮忙

在这个环节,谢致远和吴显龙双方,各显神通

先是用上了苦肉计

吴显龙躺在医院里卖惨,跟赵辉说 “大不了眼睛一闭就走了”

自己的地产公司倒闭,从零开始,东山再起也不是不行

再是美人计

精心安排了一个和赵辉前妻长相酷似的美女搬到他家隔壁

低头不见抬头见,各种偶遇制造机会

和他女儿打好关系,从包扎伤口再到包粽子,隔着阳台喝酒聊天,再在赵辉酒后趁虚而入

步步为营,极致拉扯下

最终成功捕获了他的芳心

还有变相实施贿赂

既然赵辉又急需用钱,又不愿收他们送的房子和钱

吴显龙方面借助东南亚博彩公司,来自全球成千上百个服务器

通过海外慈善平台,用不同 IP 账号,假装都是陌生的好心人

匿名为赵辉的女儿 “捐款”,累计金额超过一百万美元

换算成人民币能有个 700 多万,想想也是够夸张的

等等各种手段

软磨硬泡,半推半就之下,赵辉最终没有抵挡住友情、爱情和金钱的多重诱惑

批准了这份长滩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答应在代销项目书上签字

然后他们银行针对高端客户发售信托产品,获取大额理财资金,再委托给远舟信托进行外部投资

环环相扣,三方互相咬合就把资金链的故事圆过来了

银行的融资款项一到远舟信托的账上,就迅速转给竣龙集团,就此竣龙集团成功套取到了银行超过 10 亿元的巨额贷款投放

各位,佩不佩服这里面的步步为营

一拿到这笔号称是 “专款专用” 的钱后,竣龙集团就开始到处填补漏洞,用来偿还各种贷款和土地工程建设款

不过更加荒诞的是,因为有了这么一笔资金,后来集团里的其他项目开始拿到预售证了

然后陆续开始卖了,整个现金流就活过来了

竣龙集团不仅把窟窿填上了,而且还连本带利的还上了钱,三方的违规操作最后都相安无事,最后个人还都得利了

这才是让人害怕的

所有的铤而走险最后换来的是安全着陆,这可能是行业最为黑色幽默的地方

04

当然最后事情的走向开始慢慢的暴露,但是暴露的过程也有很多让我没想到

随着后续剧情推进,已经率先被银行的审计部门发现了苗头

意识到长滩项目的资料只是表面功夫,根本禁不起细查

但是银行的其他员工却不以为意,觉得还是应该以业绩为重

因为这笔业务最后确实还是给银行赚到钱了

目前更新到的剧情是,赵辉还主动向总行做了汇报,交代自身存在疏漏

然后追究下来,银行判定赵辉只是失察,不算什么大事

反倒是信托公司先遭受了处分

远舟信托被勒令停业整顿,下架所有信托产品

谢致远作为负责人被带走调查

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 5 年,并处罚金一千万,罪名包括: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

三方合作的一个案件,最后先被处分的是谢致远

他在狱中对妻子咬牙切齿地说:没想到自己最后成了背黑锅的 “替罪羊”,费尽心血,给他人做了嫁衣

竣龙集团反而置身事外

不仅起死回生,赚了个盆满钵满

另外得益于长滩项目的成功,现在规模和名声都上去了

还跻身公司梦寐以求的地产百强名单

看到这里我不仅摇摇头,哑然失笑,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05

我们说电视剧是虚构的,但是这个环节流程各位看下来不知道内心什么感觉

特别是此时此刻的现在

我们看看行业本身再看看电视剧,也真的不知道到底哪里更加精彩

我们说行业发展 20 年,高速的发展带动了很多东西,但本质上也掩盖了很多

那时候很多人担心行业有系统性的风险不是没有原因

其实我们仔细思考一下,房地产发展到现在似乎一直都没有建立一个标准

就是什么是好企业的标准

剧中有一个细节,关于进入白名单的标准

就是我们还不是地产百强

什么是地产百强啊,就是卖的越多就是百强啊

卖的多的就能进入排行榜,前十名和前二十名的融资标准就是不一样的

但是各位想想,真的卖的越多的就是越好的企业吗

也是因为如此,2016 年前后我们遇见了房地产企业最后的疯狂,叫越虚弱越要证明自己很强

因为虚弱的时候越需要借钱,只有通过规模做大才能借钱,怎么把规模做大就是拼命放杠杆

越是不行就越要证明自己行

我们回忆下 2016 年前后疯癫的企业,如今是不是差不多一样的结局

电视剧本身只是一个项目,但是整个房地产行业是个十万亿规模的产业,这里面的故事或许每时每刻都在我们身边发生

现实生活中,后来宣布的房企三条红线,银行的四条红线,本质上就是希望破掉唯规模论的发展模式

很多人觉得行业需要变革,但是在变革之前,我们觉得更需要一次价值观的重塑

就是此时此刻,到底什么样的房企是一家好企业

故事是虚构的,但是问题都是真实的

这些都太值得我们去深究

野蛮生长总归是一时,基业长青才能穿越周期

关于路在哪里,好像我们反反复复都有提及,我相信所有人都知道怎么走

但是看到了以及怎么走,为此付出多少的代价,这或许才是所有从业者午夜时刻需要认真想想的

涨知识:草船借箭的故事是真实的吗?


2024年4月26日星期五

微语录精选 0426:天下至毒之物


@雷斯林 Raist:嘴上最狠最恨女性的 “史诗级直男癌”,被女性爆了最多金币。
不得不说是一场极幽默的大戏。 ​​​

@夏缶:煮肘和二妞妈三亿元的爱恨情仇令我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天下至毒之物,其解药必在三步之内生长……

@寝取的史官:在一个正能量博主讨论徐波的帖子下面看到两个评论。
一个说:“做游戏的竟然这么有钱,国家不管管吗?”
另一个:“做电子游戏的怎么可能这么有钱,钱到底从哪儿来的国家不管管吗?”
建议两位先打一架,不过打完倒是殊途同归,都要国家管一管

@陆大鹏 Hans:第二次听《冰与火之歌》的有声书,注意到很多以前没有注意的细节。
第三部,Jon Snow 从野人那里逃回长城,腿上被女朋友射了一箭。回到黑城堡之后,盲人龙族老学士给他疗伤,用了霉面包处理伤口。这是原始青霉素吗? ​​​

@shade1848:人工智能首先研究艺术,把琐碎的工作留给我们。
我们总是假设人工智能会通过自动化让我们摆脱卑微的工作,让我们去追求艺术。但看起来人工智能先学了艺术…

@寝取的史官:之前也说过,色气是我的解压方式。色气有很多方法,化妆打扮、自拍、买性感的衣服、冒着走光的风险出门,在公共场合偷偷玩玩具等等。都是一种在安全范围里的冒险,本质和坐过山车没什么分别 —— 让大脑以为已经出现了风险而刺激多巴胺分泌缓解压力。
在网络上色气也是同样的道理,并且网络还提供了更安全的环境。在网络中,让别人看到感受到色气是整个 Play 重要的一步,是不可分割的一环。
让我知道你看到了,因为你就是我 Play 的一部分。

@Marskay:朋友在加拿大留学,回国后一直念国外的好,有次聚餐聊到婚姻观时说道:感觉在他们的文化里,对待性很开放,但是对待爱情可比我们忠贞的太多,只会选择最爱的人,不在乎有没有车有没有房。另一位也留过学的朋友回答道:是这样,因为大多数人都有房有车。 ​​​

@茨冈女神:消费的尽头,是断舍离;医美的尽头,是相由心生;抑郁的尽头,是爱自己;情绪的尽头,是沉默;爱情的尽头,是婚姻;婚姻的尽头,是义气;人生的尽头,是一个人面对孤独… ​​​

职场不欢迎 “空窗期”?


记者 | 施 歌
实习记者 | 林诗荷
编辑 | 孟佳丽

2022 年 6 月,陈薇薇被一家互联网公司裁员,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她的心态经历了多重起伏:头三个月,她想着 “先休息一下,不着急找工作”,之后她开始有一搭没一搭地投起了简历,尽管没有什么满意的 offer,她自己也并不着急。直到 2023 年,就业市场行情持续走低,多家互联网大厂收缩招聘规模,陈薇薇感受到危机:她发现找工作愈发不顺利,在多家互联网大厂有过 7 年工作经验的她,却鲜少收到来自大厂的面试通知。

“回不了大厂了。” 随着空窗期的时间越来越长,陈薇薇不得不说服自己接受这个略显残酷的现实。尤其在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背景下,公司筛选的门槛也随之提高,空窗期就像之前热议的 “本科学历” 一样,成为一个被放大的 “风险”。“可能 HR 面前摆了 900 份无缝衔接的简历,那他为什么需要一个工作经历不连贯的人?” 陈薇薇分析自己的求职失利后认为,阻碍她找到理想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段并不短暂的空窗期。

前程无忧曾在 2022 年发布过一项关于职场空窗期的调研,报告显示,近 8 成职场人经历过空窗期,其中约 61% 的职场人空窗时间不超过 6 个月,超过一年的人群仅占 11.2%。

如今两年过去,就业市场的行情并没有好转。尽管没有进一步数据证明空窗期变得越来越普遍,但从过去一年多的职场采访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公司人会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或主动、或被动地按下暂停键,并且随着求职难度的提升,这段空窗期的时间越来越长,超过半年乃至一年的情况也不少见。

然而,在猎头以及 HR 眼里,空窗期就成了候选人简历中的一条裂缝,成为他们不得不去关注的焦点。这么长时间为什么没有找到工作?是否有一些自己没发现的风险?是否能重新适应快节奏的工作?是否还能跟上行业的发展?这些都是候选人职业生涯断层可能会给 HR 带来的疑虑,因为它代表着不确定的风险。

职场空窗期是否就等同于公司人的职场 “案底”?它作为一个减分项在招聘过程中所占的权重有多少,又是否决定了一个候选人的去留?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多位有过 “空窗” 经历的职场人,和不同行业的 HR 及猎头,试图梳理出当下各方对空窗期的看法,给有相似经历的职场人提供一些参考。

01
HR 眼中的空窗期

拥有十七年从业经验的人力资源专家叶楠认为,如今大多数 HR 已经能理解当前职场上存在的 “我已经很努力在找工作,但是找不到” 的情况,并不会因为空窗期而一票否决候选人。实际上,空窗期如何影响用人单位的选拔,需要从市场供需来分析。

在供需关系方面,行业间存在着明显的分野。李以闻是一家传统制造业的招聘 HR,主要负责研发类岗位的招聘。这类岗位有一定门槛,且过去几年发展平稳,人才供需较为平衡。因此李以闻很少遇到有长时间空窗的候选人,哪怕有空窗期,时间一般也不会超过 3 个月。而 3 个月也是她认为在行业里 “寻找一份理想工作” 或者处理一些可能存在的家庭事务所需要的时间上限。

在筛简历时,李以闻也将 3 个月作为一道分界线。面对空窗期超过 3 个月的候选人,她会多一份谨慎,比如问一问对方在这段时间里做了些什么。但这并不构成李以闻对一个候选人能力优劣的判断。毕竟传统制造业的研发迭代速度没有那么快,短期空窗不会影响求职者胜任岗位的能力,但 “多问几句” 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候选人的职业规划,排除一些可能存在的风险。

在节奏更快、流动性更高的互联网行业,机会 “转瞬即逝”,HR 对于空窗期的时长会更加敏感,尤其是一些初级岗位的筛选上,候选人的可替代性很高,HR 可选择的范围更大,因此出于节约时间成本和规避不稳定因素的考虑,他们往往会将空窗期作为卡简历的一道坎 —— 正如陈薇薇所经历的。

比起陈薇薇,朱兴伊则要幸运一些。她也来自互联网行业,在经历裁员并休息了 3 个月之后,她很快找到了一份新工作。朱兴伊认为要在互联网行业想找到一份理想工作,空窗期不能太久,她分析自己的幸运恰恰在于当时公司这个岗位招得比较急,HR 需要马上能上手的人,6 年的行业从业经验加上过去做过的一些成功项目,让 HR 暂时忽略朱兴伊为期 3 个月的空窗,把面试的焦点放在其过往的项目经历上。“空窗期真的不能太久,不只是找下一份工作难易程度的区别,停了一段时间以后再上手一份工作也会有点困难。” 朱兴伊表示。

AIGC 行业的内容运营从业者郭鑫有相似的体会。在招聘下属时,如果候选人条件相仿,他会倾向于选择空窗期较短的求职者。一方面是因为空窗时间短,新人更容易投入工作状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 AIGC 行业发展很快,候选人的认知和技能需要跟上最新的行业趋势。

当然,空窗期从来不是决定职场人命运的绝对因素,层级越高、招聘难度越大、人才越稀缺,空窗期在求职中的影响权重就越小。从事猎头工作多年的吴迪长期接触的都是 “35 岁以上中高层职位” 的候选人。他表示,对于这类百万年薪以上、复合能力要求较高的中高层岗位,人才库里的备选本就不多,因此有时哪怕对方已经提前退休,猎头还是会主动去联系。正因为这种稀缺性,吴迪也观察到,他所服务的甲方不会因为空窗期而一票否定候选人,毕竟比起空窗期,经验、资源、能力才是招聘时的关键。

02
空窗期做了什么,很重要

工作已有 13 年的陈和经历了 3 次空窗期。前两次分别发生在 2013 年和 2016 年,那两次 “空窗” 都没有对他后续求职产生什么影响,甚至在第一次空窗半年后的求职中,他因为当时一边休息一边 “开奶茶店”,而被面试的互联网本地生活公司看中;第二次,他的老东家恰好是面试公司的对标公司,新公司认可他的上一份工作经历,于是也顺利入职。如今回看,陈和明白,公司能这么 “不计前嫌”,还是基于当时市场行情较好、岗位相关人才也比较稀缺的情况,而如今,局面已大不相同。

2022 年年中,陈和开始了自己第三次空窗期。当时,他从一家发展停缓的互联网公司中层岗位离职,一方面他并不看好这家公司未来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也厌倦了互联网行业的内卷。然而,这次离职后,直到今年,他依然没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陈和明白,长时间的空窗会影响 HR 对他的判断。此外,2023 年他遇到了互联网行业不成文的 “年龄警戒线”——35 岁,再往上,合适的岗位僧多粥少。这些因素都加大了他的求职难度。

因为有过两次空窗经历,陈和并没有在这段长达一年多的空窗期里陷入停滞,他一边通过为企业提供代运营服务来保持自己对产品运营的敏锐和经验,另一方面他也通过担当音频或视频内容制作者来开辟一些新的渠道,增加自己在其他维度的竞争力。陈和仔细梳理了过去十几年间自己在职场中的代表作品,制作了一份 “个人说明书”,借此向合作方介绍并 “推销” 自己。2023 年,在自由职业的状态下,他赚了十万多元,陈和觉得这些纯粹靠个人能力获得的收入更让他有安全感和成就感。

多位 HR 表示,空窗期做了什么,是他们在面对有空窗期的候选人时最想要了解的内容,这能反映出候选人是否有清晰的自我认知,有合理的职业规划,以及是否在这段空窗期依然与行业和市场保持连接 —— 有时,空窗期的经历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加分项。

郭鑫也在 2018 年和 2023 年分别经历了两段空窗期。“不荒废这段时间” 是他给自己定的大目标,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他的焦虑,也能让他跟上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空窗的时候得有点拿得出手的东西,这样就可以和面试官说,空窗期也没有荒废。” 最早,郭鑫从事的是内容文案工作,而在空窗期间,他自学了剪映、PR 等视频剪辑软件的使用,又学习了 SQL 语言等简单的代码,作为对个人能力的补充。

在人力资源专家叶楠看来,较长的空窗期和主动选择的 gap year 都是中性词,求职者可以将这段时间里有价值的事情放在简历里。有时候,亮眼的经历比完整的工作经历更能吸引 HR。他曾遇到过一位在东欧做志愿者、帮助当地失业女性的求职者,这段经历在简历中就显得格外出彩。

03
话说回来,休息就是可耻的吗?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伯尼斯・纽加顿(Bernice Neugarten)提出了 “社会时钟” 的概念,指的是社会对与年龄相适应的行为的预期,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 “什么年龄做什么事”。一直以来,人们都是在社会时钟的 “规训” 下前行,读书、工作、结婚、生子,在这种按部就班之下,“停下来” 反倒成了一种可耻,成了不努力的证明。

韩裔德国社会理论家韩炳哲在他的著作《倦怠社会》中对一种新的社会范式 “功绩社会” 作了探讨。功绩社会是一种具有积极属性的社会,自律、自我驱动成了被称颂的美德,为了达到某种绩效目标,为了在激烈的绩效竞争中胜出,人们不得不穷尽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最后陷入一场不敢停歇的倦怠之中。“疲惫的、抑郁的功绩主体在不断地消耗自我。在同自身的战斗中,因为自身而困苦不堪。” 韩炳哲在书中指出。过度努力的背后,是底层的焦虑,担心自己一旦停下来,就会有糟糕的事情发生。

在采访中,多位采访对象都表露出了对 “休息” 的渴望。

“空窗只是单纯地休息了一下,又不是犯法了。” 半导体行业从业者邓洁前不久刚经历了一场不太愉快的面试,HR 揪着她 3 年前一段为期 4 个月左右的空窗期不放,整个面试的感觉让她感到不适,明明 “空窗” 已经过去了很久,却好像自己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错误。实际上那段时间正好疫情暴发,工作难找,面试也不方便,但它却成了 HR 眼里的 “瑕疵”。

郭鑫也认为,一个人从开始工作到六十多岁退休,中间休息一年两年是正常的,但同时,他也清楚地知道,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很多行业都在收缩招聘规模,求职者数量又居高不下,现实情况就是 “不能让人休息这么久”。
那么,停下来就是可耻的吗?

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有不少针对求职者 “美化” 空窗期经历的支招,就好像这段经历是该被修饰、被遮掩的,比如将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叙述成 “主动利用这段时间提升自我”“充电学习” 等,总之要尽量表现出积极上进的一面。

但是在 39 岁的职场人石萌看来,这种话术可能仅适用于刚毕业没多久的年轻人,对于她这样已经有十多年工作经历的资深职场人来说,坦诚沟通才是最好的解法。“既然对方给了你这个面试机会,就不会因为空窗而百分之百否定你。” 石萌表示。

石萌在被裁员后经历了一年多的空窗期,在几次求职失败后,她深知不愁招人的大厂已经回不去了,再择业时她降低了要求。“小厂也看、小公司也看、初创公司也看,离家远的也看、工资打骨折的都去找。” 石萌这样形容自己后期那段求职的状态。

空窗期的遭遇倒逼她离开本就厌倦的舒适圈,反倒促成了她转行的念头。在经历了一番海投之后,她选择了一家传统行业公司,尽管薪资比她上一份工作少了一半多,但也让她终于有勇气摆脱互联网大厂的 996 和高压环境。在这家传统公司里,石萌觉得自己的价值被放大了,因为需要负责的内容更广泛,过去在职场上积累的经验倒是派上了用场,她不再是只盯着一件事的螺丝钉。

在找不到工作的日子里,陈薇薇利用空窗期为自己积累作品。她将自己写过的文章、制作的视频文案集合成册,借此接到了不少活儿。这段经历也让她不再将 “上班” 作为职业发展唯一的正解,尽管现在已经入职一家小规模的广告公司,她依然保持着下班之余留出时间 “积累作品” 的习惯,探索上班之外自己还能发展的线路。

尽管我们无法摆脱时代的巨大钟摆,但一场或长或短的 “间隔” 给了我们喘息的时间,可以停下来想想,自己是谁,该往哪走。

(应受访者要求,除叶楠外,其余采访对象均为化名。)

太帅气了,没有帅哥抱着飞同样很美


房子负资产了,离婚怎么分

文/越女事务所

现在房价下跌嘛,派生出了很多新现象。

让人细思极惊。

比如,现在离婚率挺高,房子分割也不少见。

之前我留言区讲了一嘴:

如果房子跌成了负资产,离婚怎么划分?

当时我这个回复被赞了 700 多条,回复有 115 条。

说明大家都挺好学(八卦)嘛

过去房子年年涨,离婚时怎么分割财产,已经有丰富的判例。

大家也能说个一二三出来。

但如果房价下跌,贬值了呢?

以前少有,未来可能会很常见。

可能会有一些纠纷。

我查了查裁判文书网,翻了大半天。

没有纯粹的房子跌成负资产,然后离婚的判例 ——

可以理解。

这事物太新鲜,可能一大波判决还在路上。

但是呢,可以换了个思路。

房价跌成负资产 VS 房价下跌,本质上类似。都属于房子发生了损失,离婚双方该怎么分割,怎么承担损失。

我找到一些房价下跌,离婚时怎么判的例子。

有很大参考价值。

几种情况吧。



婚前买房

房子是婚前财产,登记在夫妻一方名下。

婚后夫妻一起还贷。

如果房价涨了还算好判。

离婚时,共同还贷的部分和房价增值部分平分掉。

比如:

夫妻一起还了 2 万,对应的部分涨价了 2 万,给共同还贷方补偿 2 万元。

那房价跌了呢?

离婚时,是不是一起承担贬值损失?

还真不是。

我看了两个判例,一个是 2021 年发生在山东乳山。

房价早就跌跌不休的地方。

男方在婚前有套房子,和女方结婚之后,俩人一起还贷三年,共还了 3.7 万元。

起诉离婚时,房价跌了。

男方并不同意把双方共同还贷的一半分给女方。

男方说:

房子确实是我的个人财产,但目前贬值了。

“按计算房产增值的公式,贬值后,女方还应倒找钱给我”

法院驳回了他的要求。

理由有两点:

一个是房子是男方自己婚前买的。

男方做的决定。

买在哪、什么楼层是他自己的决定,女方没有参与。

那么,房子贬值的风险,也应该男方自己承担。

二是离婚时房子归产权方所有。

如果男方自住,房价暂时下跌也不会有什么实质性损失。

所以 ——

“不论房产是增值还是贬值,(女方)都应分得共同还贷一半部分”

。。。

另一个案子发生在云南昆明,判决基本一样。

更早一些,是 2017 年。

贬值由购房方,也就是男方承担;女方拿回了共同还贷的一半。

我贴一段判决书的原文 ——




婚后买房

前面说的,是房子属于婚前财产的情况。

那,如果婚后俩人一起买的呢?

这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这种就看具体的判决了。

有简单的 ——

贬值部分双方一人一半,共同承担。

比如 2020 年淄博的一个案子。

夫妻在 2009 年买了一套房,花了 42.85 万元。

2015 年俩人就打算卖房了,但直到 2018 年才卖出去,才卖了 42 万。

拿了十年,亏了一点

最后俩人把房贷还清,还剩下些钱,法院判俩人平分了。

房价损失就一起承担了。

(当然,过程中会有一些扯皮,不然也不会起诉)

但也有复杂的。

综合考虑很多因素后,由一方多承担一些,另一方少承担一些。

比如 2019 年北京的一个案子。

徐某和余某网恋相爱,2 个月后开始同居。大半年之后俩人结婚照都拍了。

结果婚没结成,分手了。

同居期间,俩人一起出钱买了房子,价格 818 万。

房子登记在女方名下,以女方名义贷款。但首付是男方拿大头,出了 457 万。

俩人一起还贷。

最后分手时,房子评估价值 789.65 万元。

跌掉了 28 万。

男方起诉要求女方把自己出的房钱全部还回来;

女方觉得 —— 婚没结成是男方的错,购房款是赠与自己的,跟男方已没关系。

法院是怎么判的呢?

虽然双方没结婚,但在同居期间买的,而且以结婚为目的,俩人都有出资。

所以是共同财产。

女方应该把房子折成钱款支付给男方。

但 ——

不是全还回去。

“综合考虑购买房屋时的成本价、房屋现值、照顾无过错方、保护妇女权益、原告出资、贷款偿还等情形,本院对于原告应获得的折价款金额酌情予以支持”

最后女方是向男方支付了 390 万元。

男方亏掉了 67 万出局。

PS.

以上,简单讲了几种情形。

难怪很多人说家和万事兴。还是希望我们生活顺顺利利,少一些纠纷。

不然,分割财产,尤其分割有争议的财产。

伤神,也伤钱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