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ed on the excellent filming skills, the movie's exploration to life and faith is so refreshing. This is an Oscar-level production. Ang Lee's story-telling and the movie's atmosphere are both so impressive.
Behind the scenes:
The Magic behind Life of Pi:
Below is my own comment on the movie (in Chinese).
Performance impression:
Director: Ang Lee
Stars: Suraj Sharma, Irrfan Khan, Adil Hussain
本片在技术效果极其出色的同时,对人生与信仰的探讨也令人耳目一新,是一部奥斯卡级别的大制作。李安对故事本身的把握和影片的意境令人叹服。
对本片的感想: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本来离看过电影已经很久了,不过看到很多影评,越来越多的焦点集中在比附少年派所讲述的两个故事的关联上,两个故事是如何的相关,第二个故事是怎样的真实,而第一个故事又是在哪些地方暗示了第二个故事。如果导演是Nolan的话,这么比附也没什么错,但太注重细节的微言大义、过分穿凿的结果可能会很邪恶:如果派在少年时代是靠吃人肉维生过海的话(电影含蓄地暗示老虎吃掉了猩猩、鬣狗与斑马),那他在成年之后津津有味地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而且还告诉别人这是关于信仰的故事,这也颇毛骨悚然了吧?这恐怕连汉尼拔教授(《汉尼拔崛起》)和Joe(《七宗罪》)都做不到这么镇定自若?
所以我还是更愿意把它视为是关乎信仰的一部电影,或者是关于少年派成长的一部电影(英文片名本身就是Life of Pi),当然,这信仰并不是特定的某一种信仰,而可能是一种综合或者提炼: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片子里三种宗教的影子都有。顺便飘开说一句,可能只有李安这样一个东方式的导演才能拍出少年派这部电影的意境,因为李安本身具有东方式的内敛和包容,并没有强烈的宗教倾向,所以能较好地驾驭这样源自宗教但又并不具有强烈说教色彩的题材,才能把观众的视角导向关注派本身。如果选Tim Burton或者Nolan之类的导演来拍,可能要么拍出黑暗哥特范儿,要么就是一层套一层的悬疑,其他导演可能就拍出《Life of Brian》、《Year One》这样的无厘头恶搞。
电影情节就不再展开了,直接跳到最后一人一虎的部分。关于派和老虎的角色对立,大体来说,有归结为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和对立,或者超我与自我的统一与对立。实际上这几个方面都是信仰方面的内容,科学教人理性,宗教寻找情感归宿;科学认识自我,而宗教帮助认识超我。而派在海上的漂流旅程也几近可以看作是派在与自身信仰互动的旅程。
说到信仰,首先想到的就是那座漂浮岛。派接触的印度教派供奉的是毗湿奴大神(维护神),毗湿奴的形象之一就是他躺在莲花上沉睡,而莲花为大蛇所缠绕,在宇宙之海上漂浮。漂浮岛的形象显然是毗湿奴的映射,而少年派登岛之后,也相当于完成了自身的一次净化。岛上的湖是淡水湖,片子这里非常惬意地渲染了派在湖水中的滋润,我把这个片段视为是派完成的一次洗礼,与电影开头的两个片段相互呼应:一个是他们一家在水边观看大黑天(毗湿奴的化身之一)的祈福仪式,另一个片段是他进到基督教堂,而首要的目的是去喝圣水。淡水湖中的游泳隐喻着洗礼仪式的完成,不管是基督教的洗礼或是印度教的恒河洗浴都有类似的仪式,伊斯兰教虽然没有洗礼,但有礼拜之前的大净和小净。净化之后,少年派完成了人生的一次跃迁,这个时候,就可以放下前一世的俗世的牵挂了,也就是电影让派把初恋女孩儿给他的红绳解下,系在漂浮岛上。源出印度的《西游记》也有类似情节:玄奘取经一路辛苦,终于到了灵山,在山脚搭上无底船摆渡过河,摆渡途中看到上游漂下一具尸身,宛然是自己的模样,摆渡人解释说:这是你的肉身,你现在已经成佛,所以肉身当然要抛弃掉。(在印度教教义里,释迦牟尼是毗湿奴的化身之一。)
说回漂浮岛,漂浮岛在夜间成为食人岛,湖水变酸,鱼被腐蚀,莲花中现出人的牙齿,白天的天堂岛成了晚上的地狱岛。个人觉得这可以理解为印度人民的宗教理解,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天堂和地狱往往是一体两面。信仰并非是俗世的贿赂和交换,并不是说信教之后就可以过上天天都有烤鸭子吃的美好生活,必须通过严格的苦修达致心目中的极乐世界,所以印度教徒往往有很多在外人看来很遭罪的修行方式,与伊斯兰教强调对自己心魔的大圣战和原教旨基督教派通过自我折磨以分担耶稣受难(如《达芬奇密码》中的虔诚信徒Silas)颇有相通之处。
小船上人与虎的统一对立,和漂浮岛的善与恶的统一对立是同样的二元结构。善与恶并存才构成了完整的宗教世界,而人与虎的并存才构成了派心灵的完整。影片开头,派的父亲说:在老虎的眼睛里,你只能看到自己,庶几可以理解为此意。而派在自述中也说:对老虎的恐惧让我保持清醒,对老虎需求的照顾让我得到意义。老虎已经成为外在的、感性的、野蛮的、自我的、情感的派,二者不可分,直到终点(进入下一个循环)。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点奇怪,派在他的海上旅程上并非一帆风顺,并未像正常被布经传道的那样,有 “两条鱼五个饼喂饱几千人” “红海中分,两边是巨大的水墙,中间留出走道让人通过” 或者 “让山听从使者的召唤过来” 那样的种种神迹(当然观众也知道不可能有啦),甚至就在阳光灿烂的时候,又突然急转而下,以一阵暴风骤雨打得老虎躲在船舱中瑟瑟发抖。这看起来似乎不像是让人选择信仰,反而是让人选择不信仰。派的经历并非偶然,玄奘当年也碰上了同样的事(真事儿):他在沙漠中不慎打翻水囊,饥渴难忍,奄奄一息,最后有点赌气发狠地祈祷说:我是接受了佛的感召去取经,怎么会这样?我这么相信佛,难道佛的用意,就是折磨我这样虔诚的信徒吗?
印度教的转世思想让派对死亡极其从容,他在经历了暴风骤雨之后,很平静地说了一句:我准备好了(I'm ready),——这句话值得极大关注,因为就在这句话之后,当当当!漂浮岛登场,天堂-地狱的双重体正式向派开放,而派也从俗世的考验——暴风雨——迎来了正式的心灵上的洗礼,经历善与恶的双重世界,而这决定着他是否能跳出此世,进入下一世的轮回。成年的派在谈到这个岛的时候,充满敬畏,我觉得并非是这个岛如何能吃人,而是因为这是一道轮回坎,好比玄奘在登灵山之前的无底船,是否能坐上无底船,跟派是否能接受住漂浮岛的洗礼差不多。印度教对所谓的升上天堂的终极终点的寻求并不强,所以也没有《黑客帝国3》或者《异形3》最后主角融入的一片荣光,而只是重新开始轮回。
派(和虎)接受了漂浮岛的洗礼之后,因为已经完成了肉体和精神层面的洗涤,所以在这个层面上,信仰的故事已经讲完了,所以电影也就不再讲什么海洋故事了,步伐也就一下子跳到了北美西海岸。这个时候的派已经不是海上的派了,因为这个时候已经是下一世的派了,所以老虎当然要离开。
拉拉杂杂写了很多,观影时日已经甚久,细节部分,难免有豕亥鱼鲁之处,且对宗教的理解肤浅得紧,不敢提上大雅之堂,聊为谈资,用一句我最喜欢的台词之一就是:Why So Serious?
#
Behind the scenes:
The Magic behind Life of Pi:
Below is my own comment on the movie (in Chinese).
Performance impression:
Director: Ang Lee
Stars: Suraj Sharma, Irrfan Khan, Adil Hussain
本片在技术效果极其出色的同时,对人生与信仰的探讨也令人耳目一新,是一部奥斯卡级别的大制作。李安对故事本身的把握和影片的意境令人叹服。
对本片的感想: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本来离看过电影已经很久了,不过看到很多影评,越来越多的焦点集中在比附少年派所讲述的两个故事的关联上,两个故事是如何的相关,第二个故事是怎样的真实,而第一个故事又是在哪些地方暗示了第二个故事。如果导演是Nolan的话,这么比附也没什么错,但太注重细节的微言大义、过分穿凿的结果可能会很邪恶:如果派在少年时代是靠吃人肉维生过海的话(电影含蓄地暗示老虎吃掉了猩猩、鬣狗与斑马),那他在成年之后津津有味地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而且还告诉别人这是关于信仰的故事,这也颇毛骨悚然了吧?这恐怕连汉尼拔教授(《汉尼拔崛起》)和Joe(《七宗罪》)都做不到这么镇定自若?
所以我还是更愿意把它视为是关乎信仰的一部电影,或者是关于少年派成长的一部电影(英文片名本身就是Life of Pi),当然,这信仰并不是特定的某一种信仰,而可能是一种综合或者提炼: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片子里三种宗教的影子都有。顺便飘开说一句,可能只有李安这样一个东方式的导演才能拍出少年派这部电影的意境,因为李安本身具有东方式的内敛和包容,并没有强烈的宗教倾向,所以能较好地驾驭这样源自宗教但又并不具有强烈说教色彩的题材,才能把观众的视角导向关注派本身。如果选Tim Burton或者Nolan之类的导演来拍,可能要么拍出黑暗哥特范儿,要么就是一层套一层的悬疑,其他导演可能就拍出《Life of Brian》、《Year One》这样的无厘头恶搞。
电影情节就不再展开了,直接跳到最后一人一虎的部分。关于派和老虎的角色对立,大体来说,有归结为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和对立,或者超我与自我的统一与对立。实际上这几个方面都是信仰方面的内容,科学教人理性,宗教寻找情感归宿;科学认识自我,而宗教帮助认识超我。而派在海上的漂流旅程也几近可以看作是派在与自身信仰互动的旅程。
说到信仰,首先想到的就是那座漂浮岛。派接触的印度教派供奉的是毗湿奴大神(维护神),毗湿奴的形象之一就是他躺在莲花上沉睡,而莲花为大蛇所缠绕,在宇宙之海上漂浮。漂浮岛的形象显然是毗湿奴的映射,而少年派登岛之后,也相当于完成了自身的一次净化。岛上的湖是淡水湖,片子这里非常惬意地渲染了派在湖水中的滋润,我把这个片段视为是派完成的一次洗礼,与电影开头的两个片段相互呼应:一个是他们一家在水边观看大黑天(毗湿奴的化身之一)的祈福仪式,另一个片段是他进到基督教堂,而首要的目的是去喝圣水。淡水湖中的游泳隐喻着洗礼仪式的完成,不管是基督教的洗礼或是印度教的恒河洗浴都有类似的仪式,伊斯兰教虽然没有洗礼,但有礼拜之前的大净和小净。净化之后,少年派完成了人生的一次跃迁,这个时候,就可以放下前一世的俗世的牵挂了,也就是电影让派把初恋女孩儿给他的红绳解下,系在漂浮岛上。源出印度的《西游记》也有类似情节:玄奘取经一路辛苦,终于到了灵山,在山脚搭上无底船摆渡过河,摆渡途中看到上游漂下一具尸身,宛然是自己的模样,摆渡人解释说:这是你的肉身,你现在已经成佛,所以肉身当然要抛弃掉。(在印度教教义里,释迦牟尼是毗湿奴的化身之一。)
说回漂浮岛,漂浮岛在夜间成为食人岛,湖水变酸,鱼被腐蚀,莲花中现出人的牙齿,白天的天堂岛成了晚上的地狱岛。个人觉得这可以理解为印度人民的宗教理解,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天堂和地狱往往是一体两面。信仰并非是俗世的贿赂和交换,并不是说信教之后就可以过上天天都有烤鸭子吃的美好生活,必须通过严格的苦修达致心目中的极乐世界,所以印度教徒往往有很多在外人看来很遭罪的修行方式,与伊斯兰教强调对自己心魔的大圣战和原教旨基督教派通过自我折磨以分担耶稣受难(如《达芬奇密码》中的虔诚信徒Silas)颇有相通之处。
小船上人与虎的统一对立,和漂浮岛的善与恶的统一对立是同样的二元结构。善与恶并存才构成了完整的宗教世界,而人与虎的并存才构成了派心灵的完整。影片开头,派的父亲说:在老虎的眼睛里,你只能看到自己,庶几可以理解为此意。而派在自述中也说:对老虎的恐惧让我保持清醒,对老虎需求的照顾让我得到意义。老虎已经成为外在的、感性的、野蛮的、自我的、情感的派,二者不可分,直到终点(进入下一个循环)。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点奇怪,派在他的海上旅程上并非一帆风顺,并未像正常被布经传道的那样,有 “两条鱼五个饼喂饱几千人” “红海中分,两边是巨大的水墙,中间留出走道让人通过” 或者 “让山听从使者的召唤过来” 那样的种种神迹(当然观众也知道不可能有啦),甚至就在阳光灿烂的时候,又突然急转而下,以一阵暴风骤雨打得老虎躲在船舱中瑟瑟发抖。这看起来似乎不像是让人选择信仰,反而是让人选择不信仰。派的经历并非偶然,玄奘当年也碰上了同样的事(真事儿):他在沙漠中不慎打翻水囊,饥渴难忍,奄奄一息,最后有点赌气发狠地祈祷说:我是接受了佛的感召去取经,怎么会这样?我这么相信佛,难道佛的用意,就是折磨我这样虔诚的信徒吗?
印度教的转世思想让派对死亡极其从容,他在经历了暴风骤雨之后,很平静地说了一句:我准备好了(I'm ready),——这句话值得极大关注,因为就在这句话之后,当当当!漂浮岛登场,天堂-地狱的双重体正式向派开放,而派也从俗世的考验——暴风雨——迎来了正式的心灵上的洗礼,经历善与恶的双重世界,而这决定着他是否能跳出此世,进入下一世的轮回。成年的派在谈到这个岛的时候,充满敬畏,我觉得并非是这个岛如何能吃人,而是因为这是一道轮回坎,好比玄奘在登灵山之前的无底船,是否能坐上无底船,跟派是否能接受住漂浮岛的洗礼差不多。印度教对所谓的升上天堂的终极终点的寻求并不强,所以也没有《黑客帝国3》或者《异形3》最后主角融入的一片荣光,而只是重新开始轮回。
派(和虎)接受了漂浮岛的洗礼之后,因为已经完成了肉体和精神层面的洗涤,所以在这个层面上,信仰的故事已经讲完了,所以电影也就不再讲什么海洋故事了,步伐也就一下子跳到了北美西海岸。这个时候的派已经不是海上的派了,因为这个时候已经是下一世的派了,所以老虎当然要离开。
拉拉杂杂写了很多,观影时日已经甚久,细节部分,难免有豕亥鱼鲁之处,且对宗教的理解肤浅得紧,不敢提上大雅之堂,聊为谈资,用一句我最喜欢的台词之一就是:Why So Serious?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