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月20日星期日

红朝的那些事情(二十)

文/红朝笑笑生

雄辩的事实证明,列宁确实不愧无产阶级理论家的称号,不管碰到什么情况都能绕出办法来。根据他的观点,帝国主义国家里面需要带动工人阶级造反,要工人造反就必须先让殖民地造反,但殖民地未必有资格直接进入共产主义,因此只要殖民地能出现革命就是胜利。可以由他们先革命独立,再促成各大帝国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造反,等全球几大国的共产党都掌权之后,落后的殖民地当然是瓜熟蒂落,想不进入共产主义也不行。

听过列宁的分段造反理论,大家顿时恍然大悟,都是打心眼里佩服:领导就是有水平啊!

既然有了先进革命理论,自然应该把它付诸实践,而最大、最有潜力的革命对象不用问也能猜到,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远东局很快往中国派出了代表,成功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并且同列宁预想的一样,他们招不够合适的工人党员,只找到一帮死读书的空想家搞理论研究,连出门的车票钱都挣不到,革命什么的根本指望不上。

一九二一年共产党成立的时候,全国有五十个党员,经过一年时间“飞速发展”,好不容易扩张到一百多,除掉李大钊等少数几个工资比较高的教授,其他人都是谋生困难的小屌丝,不要说领导革命,吃顿革命工作餐都得靠苏联赞助。

所以列宁相信,想要中国闹革命,必须支持势力比较大的资产阶级派系,让他们把帝国主义势力赶出中国,促成全球工人阶级造反。而在各个中国派系中,北洋军阀是不大好指望的(其实也指望过),滇军、桂军正眼都不会看一眼,革命经验最丰富、最值得苏联投资的还得算孙中山的革命党。

如果看现在的宣传,大概有两种说法,一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二是五四运动后中国开始流行马克思主义。严格来讲,这两句话都是不正确的。

马克思老爷子的出版物,十月革命以前就从日本流进中国了,连“共产党”这个词都是日本的外来语。老牌革命家大都看过相关工农革命的文章,之所以孙中山他们没有立刻投奔革命,是因为马克思讲的只是概念,并不能在中国变成现实。即使在苏联革命“成功”之后,大家的态度也是一观二望,根本说不上向往,因为苏联很穷,很弱小。

看上去有点势利,却是政治家的必然。

各路革命人士真正有兴趣跟苏联打交道,是苏联打败几路干涉军、实力开始扩张的时候。因为看到革命后俄国军队实力雄厚,国防力量开始壮大,所以大家才会高看一眼,希望能跟他们学点经验,照葫芦画瓢地搞一支强大的军队,建立自己的地盘,甚至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在这个问题上,孙中山和某些北洋军阀都是非常实在的。

早在一九二一年底,孙中山就通过各种途径见了苏联派来的代表马林,并多方面交流了意见。马林对孙大炮十分满意,认为国民党里面什么人都有,共产党也可以加进去借壳上市,一块展开革命工作。

对苏联的想法,孙中山最开始比较犹豫,因为两派人马信仰不同、组织不同,虽然都有革命志向,做事却是南辕北辙。但苏联代表十分积极,认为可以实现强强联合,加上共产党在陈炯明事件里坚定支持孙中山(注:广东地区共产党不支持孙中山,因此负责人陈公博被开除),终于让蹲在租界避难的孙大炮改了主意,觉得人多总比没人好,同意共产党全部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共同奔向胜利的革命远方。

孙中山的工作做完,接下来是共产党。一九二二年八月底,马林经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用共产国际的尚方宝剑一一压服陈独秀、李大钊、张国焘等人,终于陈独秀奉命决定全体共产党加 入国民党,同时孙中山也答应对国民党进行大规模改组,研究新的党纲和人事安排。

不管后来情况怎样,至少在一九二二年底的时候吸纳共产党加入,孙中山是大大赚了一笔的。共产党人数虽然少,却都是知识精英,而且组织宣传功底相当深厚,工作又努力积极,对待遇要求很少,实在是经济适用型干部;此外共产国际还随之送来大批援助经费,支持孙总统改建新锐国民党,可谓是人财两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