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红朝笑笑生
三十一岁的毛泽东是湖南国民党的代表,又是中共政治局委员、中央秘书,办事稳重,口才突出,湖南党部的工作搞得相当出色。孙中山对有用人才向来关注,立刻敏锐地意识到谭延闿的这个小老乡非常有价值,应该多加提拨,拉进自已的阵营里发挥专长。
一月三十号,国民党选举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委员,孙中山亲自把毛泽东加进中央候补委员名单里,由大会表决通过。年纪轻轻的毛泽东没当几天国民党,就顺利走进中央委员的核心圈,可谓平步青云,四面逢源。
同时成为国民党和共产党的高层人物,手上还有赵恒惕送的大洋做机动款,毛泽东很快乐。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象毛泽东那样快乐。事实上从一大召开时起,国民党内部的争议就没有停过,并在后来越演越烈,几乎无法调和。而要单纯把他们的争议归结为中国人喜欢内斗似乎也不靠谱,因为他们确实是相当认真地在争执,争执一些从理论到实践都极为危险的东西。
苏联愿意扶持国民党,是因为国民党有人有地盘,可以迅速扶植起来闹革命,又快又省事;苏联支持共产党,是希望资产阶级联合革命成功后,国家发展个几年几十年,工人阶级就会变成主流力量,那时再让共产党领来个社会主义大革命,顺理成章地走向共产主义。整个流程看上去多快好省,却有一个致命的危险,那就是国民党人成功的时候,他们将变成共产党人的敌人,要发动工人革他们的命。
如此危险的理论悄悄说也就罢了,可苏联老大哥为了解释自已的动机,偏偏把它当成一种了不起的理论创新,象街头老大妈一样四处卖弄,生怕旁人不知道。共产党人无所谓,反正是革命,革谁的都是革;到国民党那里,问题就相当严重了。不需要太多理论研究,也不需要启蒙研讨,不少人已经悟出一个道理:国共合作是为了革命胜利,但革命最好不要胜利,因为成功的那一天,共产党将在苏联支持下,把枪口对准自已的脑袋。
设计上明明注定冲突的两套程序,却非要放到一块主板里运行,死机的情况自然是在所难免。面对频繁出现的各种问题,不管是孙中山还是后来的蒋介石都是束手无策,开发商共产国际又给不出修复补丁,大家只好不停地重启系统,直到彻底崩溃的那一天。
如果说孙中山看不出国共合作的问题,那实在是冤枉了他的智商,只是孙总统虽然心里有数,却没有别的牌可打。有人曾经劝过他不要和苏联合作,孙中山没有敷衍或打哈哈,而是愤愤不平地说了一段话:
“你们都劝我不要和苏俄合作,但是我现在是掉在水里快要淹死,却没有人拉我一把,苏援是我唯一的机会,怎么能不要呢!”
为了一点钱和枪,他曾经想过把东北抵押给日本,也曾经找过英国、美国、德国,开的条件一次比一次优惠,却全都被拒绝了,一直沦落到靠军阀过日子的地步。所以我相信,孙中山对人说的那段话,是他的真实写照。
鲍罗廷果然做事不含糊,很快送来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实惠支持:大把卢布和枪支弹药。眼看财政重新宽裕,崭新上油的苏制莫辛步枪也要到位,孙中山兴奋得两眼都在发光,根据先前同苏联商量的决定,孙中山安排做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建军校。
枪杆子里出政权,是每一个军阀的共识,不管是革命军阀还是反革命军阀,首先必须要有实力说话才硬气。孙中山一直想组织自已的队伍,实现横刀立马的梦想,但手上的家伙数量有限,远不够建军需要,更不用提对抗滇军和桂军了。正当他左思右想的时候,苏联专家告诉他:事业起步时需要的不是军队,而是军校。
孙中山顿时恍然大悟。雇佣军永远是不可靠的,他们不会忠于自已,只有办军校才能培养亲信军官团,再让手下的军官去出兵放马,比直接建军效果好得多。孙中山于是同莫斯科商定,选一个地方建军校,用苏联援助的军火培训学生们,毕业后直接编进革命军打仗。经过仔细考察(主要是没钱),他把学校的地址选在市郊荒凉的黄埔岛上。
虽然地方偏远、条件简陋,孙中山建的军校却是赫赫有名。在未来的二十多年里,这所军校的毕业生将在整个中国大地上相互征战,彼此动用几十万、几百万人冲锋,每个毕业生都要经历密集的枪林弹雨,每个活下来的人名字背后都将挂满淋漓鲜血和累累尸骨,这就是近代赫赫有名的黄埔军校
然而孙中山没有机会看到那一天的到来。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正在四处搭砖盖房子,并考虑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谁来当军校的校长。
黄埔军校是他的亲兵,当然要由最给力的人当校长,而且这个人必须能被共产国际接受。从理论上讲孙中山自已当校长也可以,但孙总统平时极为繁忙,日常工作主要是搞政治,没空管学生的教学生活,所以必须找人来当差。
这实在是件不好办的事情,孙中山很头痛。国民党本来组织就非常松散,内部派系又多,亲共的左派和反共的右派斗争非常激烈,没事也能吵得热火朝天。黄埔军校是国民党的根本,校长不仅要有能力,还不能掺和在党争里面,而且最好同大家都没有矛盾,否则弄出个军校打群架的火拚闹剧,那就一切都完蛋了。
又要听话又要懂打仗,人缘要好,党派背景不能太重,业务上还必须过得去,实在是难为了孙中山。经过精挑细选,孙中山最后选定一个人来当校长,这个人平时不在他身边办事,又读过军校,对自已也算忠心,业务上应该还算过得去。孙中山于是把他从浙江老家叫出来,给了一个去苏联考察的名额,让他帮自已筹建军校。
按理说当校长的待遇不差,孙总统面子也不小,可那个人却非常懒散,从俄国回来后干了几天就撂挑子,还找了一大堆理由:没钱,没人,没东西,总之干不下去。可怜的孙中山只好让军校党代表廖仲恺四处张罗,筹钱盖房子。
廖仲恺是个老实人,孙中山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建军校是个吞钱的事情,苏联援助只够弄个启动资金,他就在极度缺钱的情况下长袖善舞,拼命找军阀说好话、拉赞助,终于把大致的架子搭了起来,然后给跑路的校长打电报,表示军校已经可以开张了,校长你还是来上班吧,大伙需要你。
忙乎半天,最后却是给别人做嫁妆,廖仲恺的代表是当得有点窝囊的。除了他和孙中山都同那个人有交情之外,另一点也是不得不召人回来的原因,那就是廖仲恺革命资格固然老,却不懂军事,只能搞点后勤。
军校负责人不能不懂军事,所以孙中山和廖仲恺都很着急。在他们的强烈要求下,跑路的校长终于离开舒适的浙江老家,来到简陋不堪的黄埔岛喂蚊子。
莫斯科和广州不会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决定竟然改变了国民党的命运,也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因为那个喜欢赌气的校长正是后来的中华民国元首、再后来的台湾岛岛主,他的名字叫蒋介石。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