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红朝笑笑生
孙中山逝世的噩耗迅速传遍全国,远在惠州的陈炯明也得到了消息。听到曾经的老朋友、老上级的死讯,他十分感叹,提笔写下了一副挽联:
惟英雄能活人杀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 与故交曾一战再战,公仇私谊,全凭一寸赤心知。
陈炯明的叹息没能持续多久。孙中山还躺在病房全力抢救的时候,蒋介石已经带着新建的黄埔革命军对他猛烈开火。陈炯明做人虽然正派,却抵不过苏联军火的威力,粤军士兵接二连三败逃回来,后面是黄埔学生军通红的眼睛,和蒋介石冷酷无情的督战队:
冲锋不力、违命后退者,杀无赦!
才打完商团,立刻又去打陈炯明,蒋介石看上去很不消停、很好战。当然蒋校长的理由是很充分的,陈炯明背叛革命、谋害领袖,孙大元帅早就看他不顺眼了,黄埔军是按孙中山的意思出兵,为革命除害、为领袖报仇。
从表面上看,蒋介石的话没有错, 但我们也知道,历史不是按黑和白来划分的。孙中山还躺在医院里,蒋介石就急得非要出兵,并且把粤军的老本全部押上去,绝非为孙中山冲喜,而是形势所迫,不管孙中山身体如何,他都不得不打这一仗。
虽然孙中山勾结(只有这个词比较恰当)滇军和桂军逼退了陈炯明,可滇军和桂军同陈炯明没有冤仇,更犯不上赔本拚命,所以陈炯明仍然占着一大片地盘,也就仍然占着一大片财税。当孙中山天天为发工资头痛的时候,几支军阀都吃得好、穿得好,躺在烟榻吸鸦片,偶尔敲诈商铺弄点零花,生活十分快乐,陈炯明没有生活作风问题,但也不差钱。
一边没钱,一边不差钱,革命就是这样爆发的。灭完商团又领到大批苏联枪炮,国民革命军实力大增,也就跟着要面对下一个问题:发工资。
工人领不到工资会罢工,军人领不到工资则会兵变,这是极其现实的事情,一天都拖不得。所以孙中山病情再怎样严重,蒋介石都抽不出时间去探病,只能抓紧时间抢一块地盘,好收税养活军队,滇军和桂军暂时不便下手,他的目标只剩下“反动军阀”陈炯明。
所谓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革命和理想都要围着钱字打转,几千年历史,无非如此。
苏援军火和黄埔学生军果然不同凡响。蒋介石成功地从陈炯明手上抢来一大片地盘,耀武扬威地回师广州,很快手下就向他汇报了一个“好”消息:滇军和桂军造反了!
虽然做事乱七八糟,可滇军和桂军真心不是傻子,非常知道地盘的重要性,自然也也非常不愿意看到广州再出一支铁军。先前一直拖拖拉拉,不让孙中山办军校,这时看到蒋介石实力壮大,他们立刻做出了自已的反应:拉拢云南的唐继尧封锁广州,不让蒋介石回来。
滇军和桂军的意思极其明确,一是怕蒋校长来个黑虎掏心,进广州城后突然黑吃黑;二是给对方一个明确的表态,请蒋司令今后到抢来的地盘讨生活,不要进广州城分地盘。
听到手下的消息,蒋介石和廖仲恺都是一片震惊。黄埔军已经相当疲惫,对方又是有备而来,根据军事法则和敌我力量对比,硬拼几乎是没有胜算的,因此两个人只好垂头丧气地打算撤退。此时苏联军事代表、杰出军事家加伦元帅站了出来,告诉他们说:“广州革命基础深厚,这仗一定要打!”
作为苏联第一批五大元帅中的人物,加伦本身就是一个不朽的传奇。他经常在第一线亲临指挥,甚至亲自领队冲锋,打陈炯明时他就勇往直前,硬是用一个团冲垮了陈炯明的八个团。在加伦的坚持和亲自指挥下,蒋介石和廖仲恺都回过神来,立刻命令国民革命军全体突击广州,夺回革命根据地!
加伦不愧是优秀的领导。虽然这次没有亲自端刺刀,但他的悍勇仍然感染了每一个人,国民革命军在他的鼓舞下很快恢复了士气,对趁丧打劫的滇军和桂军大打出手,决心拿下整个广州城,把排挤他们的军阀赶到天涯海角。
事实证明,长期吸鸦片、泡赌馆的部队欺负小商小贩还可以,面对要拚命的正规军是不行的。滇军和桂军很快先后被击溃,灰头土脸地逃出战场,蒋介石意气风发地占领广州城,然后面对北方,深情地大声呼唤:
我们打赢了!
可惜孙中山已经听不到前线的捷报了。无论战争是胜是败,对他都已经不再重要,此时他静静地躺在棺椁里,只留下一笔政治遗产给后人瓜分。
对孙中山的死,蒋介石真心感到十分悲痛。这个人是他的好领导、好上级、好靠山,什么事情都能顺着他,怎样发脾气都能理解他,完事后还会在外人面前夸他的好。所以虽然孙大炮有种种缺点,虽然给他的赏识很有限,蒋介石还是无怨无悔地追随他,为他在军舰上顶炮弹,在军校里喂蚊子,在前线给他卖命。
据蒋介石后来的说法,孙中山临终前一直在喊“介石”,情深意切,痛于言表;但根据孙中山侍卫的说法,孙中山那时先喊的宋庆龄,后喊汪精卫,根本没蒋介石什么事。如今老领导走了,蒋介石的一切都只能靠自已,或者说靠新任领导兼接班人汪精卫的提拨。
从此时起,他再也不能随便发牢骚,再也不能动不动回家度假,再也不能使性子闹别扭,汪总裁虽然待人接物更加和蔼,却没有那种患难与共的交情;何况蒋校长在党内地位并不高,连个候补执行委员也没捞上,只能算配角中的配角。
领导不靠谱,同事不靠谱,手下又没多少,蒋介石面对开始变化的局面,决心不等不靠,发扬主观能动性主动出击,用实力巩固自已,具体来说,是再打一次陈炯明。
虽然刚刚打过一回陈炯明,但因为力量不够强,打完几个胜仗后不得不见好就收,还差点被人端了老窝。在除掉滇军和桂军后,蒋介石已经认识到学生军的战斗力,正好占领广州城又有大把钱用,如果不抓紧机会用军功提升一下地位,那是非常可惜的。
于是在解决一些手头上的事务之后,一九二五年的十月,蒋介石带着国民革命军又出发了,第二次东征陈炯明。这次大军没有后顾之忧,很快包围了陈炯明的老巢惠州城,开始强攻。倒霉的陈炯明坚持了三天,然后城池陷落,他只能同手下狼狈地逃出去。
曾经风云一时的陈炯明从此告别政治舞台,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他失掉了兵马,失掉了地盘,也失掉了复盘的资本,沦为一个没落的流亡军阀,在蒋司令的心里,这个人已经是废品,死活都没有关系,再也没有考虑的价值了。
从功利的角度上讲,蒋介石的想法或许是对的,但事实上,是根本错误的。因为在万里之外,有一群似乎不相干的人,做了一件似乎不相干的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