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月30日星期三

红朝的那些事情(三十)

文/红朝笑笑生

一九二四年风雨交加地过去了。在这个风云际幻的年代里,蒋介石高高兴兴地拿着苏联军援扩编自已的兵马,毛泽东却郁闷地回到湖南老家,踩着泥巴一家家地串门,调查农民运动和农村基本情况;陈独秀还在上海当总书记,李大钊呆在北京宣传革命,谁也没有想到,革命领袖孙中山还没来得及抚平各派的关系,就突然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一九二五年的开局本来是不错的。北洋军阀直奉两派第二次爆发大战,直系的西北军冯玉祥收了奉系东北军的贿赂,突然在北京反水,直系领导吴佩孚顿时一败涂地,被赶到湖南去赵恒惕那里待岗。

虽然冯玉祥在历史上反水过多次,但总地来讲此时他属于亲苏派,革命色彩比较浓厚。冯督军在二四年十一月干过一件出格的事,他带兵把满清小朝廷赶了故宫,从此溥仪小皇上和遗老大臣再也不能赖在紫禁城了,全都跑回民间下岗待业。冯老大在北京城刚刚坐稳,就向南方的孙中山发出邀请,希望两边来个南北联合,共同实现革命大同。

一直研究如何北伐,突然间北方就成了革命根据地,面对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孙大元帅十分开心。虽然遍地仍是军阀,但如果能和冯玉祥组建南北联合政府,国民党的地盘和影响力将得到极大的扩张,加上苏联的支持,眼看就能统一全中国,走向长治久安的三民主义。

兴致勃勃的孙中山来到了北京,但他已经没有机会实现梦想了。多年的操劳耗尽了最后一点精力,二五年的一月他突然病倒,送进医院的诊断结果是肝癌。

历经清廷的通缉、袁世凯的追杀、陈炯明的叛变、军阀的勾心斗角、列强的居心叵测,几十年枪林弹雨和人心险恶,五十九岁的孙中山终于灯枯油尽。他在病痛中强行支撑到三月十二号,于上午九点三十五分病逝,一代巨星就此陨落北京。

在后人眼里,孙中山的一辈子,那是相当难评价。

反清,反袁,反陈炯明,反军阀,反列强,孙中山哪一件都说不上成功。他的理想是民主,却逼着别人支持自已独裁;他反对军阀割据,却先后拉过桂军、海军、滇军、粤军,把广东搞得一塌糊涂;他宣布要武力统一中国,但所有的对手都有钱有枪有地盘,唯独他什么也没有;他想致力于国家建设,结果唯一有点效果的地方是广东,他却赶走了有功之臣陈炯明;所有人都知道国家主权不能随便出让,他偏偏引进外国势力一心打内战,而当他好容易弄来一点枪炮的时候,竟然倒在病魔手下,仿佛是一颗迟迟不现的慧星,所有人都等着看它光芒闪耀的那一刻,结果才在天际划出浅浅的痕迹便消逝在茫茫夜空。

孙中山走了。论私德,他不够光明磊落,一辈子娶过几个老婆,还喜欢吹牛,做事也经常不讲信义;论功绩,武昌起义不是他干的,辛亥革命不是他领导的,袁世凯不是他推翻的,北洋军阀也不是他摆平的,可以说从来没有成功过,不用拿放大镜去照,随便用手电晃一下,就能找到一堆缺点。

但孙中山仍不愧是中华民族的伟人。正如萨苏所言,历史书上的每个角色都是后人的垫脚石,孙中山虽然没有完成理想,但在反清、反袁、反军阀的立场上坚定不移,没有他的努力,这些事情绝不可能有那么快的进展,虽然他本人没有直接成功,但对历史的贡献却是谁也不能磨灭的。

不管孙中山有多少抱负,到一九二五年的时候,他还是带着满腔遗憾离开了世界。对他的死,很多人麻木不屑,很多人惋惜痛心,也有很多人咬牙切齿,因为孙中山同理想中的政治家相差实在太远。章太炎就写过一副尖刻的挽联:举国尽苏联,赤化不如陈独秀;满朝皆义子,碧云应继魏忠贤。

这副“挽”联的意思,只要有一点古文功底,大概都能明白的。

按说死者为大,怎么也不带这么骂人的,但章太炎的挽联一出来,立刻赢来一片叫好声,纷纷说他写得解气、写得入木三分。一直到国民党全面执政之前,孙中山的评价都比较差劲,因为所有人都明白,自封的孙大总统不是神,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有种种缺点与非议的人,一个会说大话、会发脾气、会玩政治手段的人。

但我始终认为,孙中山仍然值得我们后人的最高敬重,因为他有崇高的理想和旺盛的斗志。他明明不擅长政治,明明看见前方黑暗重重,明明知道敌人无比强大,明明没有任何取胜的机会,却仍然咬牙挑起无力支撑的担子,为了心中的大同世界付出所有。很少有人想过,在孙中山充满失败的的革命生涯中,曾经有无数时机能捞一笔钱享福,能带着家人全身而退,能过上令人欣羡的富足生活,但他无一例外地放弃了所有的机会,始终在生死线上奔波、挣扎、努力、冒险,以薄弱的力量奋斗到底,抗争那些超出能力的困难,相信中国一定能迎来美好的明天。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天下为公!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