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红朝笑笑生
早在五月一号的时候,蒋介石就发了电报,要求杜聿明向密支那、片马转移,尽快回到国内。蒋介石的电报转到史迪威、罗卓英那里,是五月四号;罗卓英当天就把电报转给了杜聿明,第二天他觉得不妥,同史迪威商量后,让杜聿明改道向西去印度;五月六号,杜聿明回复罗卓英,他要执行蒋委员长的命令,继续去密支那。五月七号,蒋介石也给杜聿明发了电报,要他按自己的指挥,从密支那回国。
从五月一号到五月七号,杜聿明的大军仿佛象乌龟一般,慢吞吞地挤在去密支那的路上,身后是如狼似虎的日军不停追赶。杜司令认为,行军速度太慢是因为没有火车;但是罗卓英却说,他准备好了火车,只是大军总也不到,等后面再要火车的时候,英国人管理的司机都先逃了,想走也走不快了。
杜聿明为什么行动如此迟缓,或许从孙立人的回忆里,可以看出一些原因。
国军是跟在英国人后面撤退的。英国人逃的时候,个个都是保命为先,什么物资也不顾;加上当地老百姓怕受牵连,也都奉行舍财不舍命的原则,丢下财物跟着英军逃命。国军赶到之后,面对满街店铺目眩神迷,纷纷找来十字镐、铁铲等工具,翻箱倒柜找值钱的东西。结果车站明明有火车,公路上还有几百辆汽车,几个师的官兵都红了眼跟疯子一样,在空旷的城市里四处发财,行动自然慢如蜗牛。
负责殿后的孙立人,没有加入这场用生命赌注的游戏里面,因为他很清楚,命比钱重要。在友军纷纷大包小包地捞东西时,他下了一道命令,所有人包括他在内,只许携带粮弹,不许带财物,违者一律枪毙。面对部下质疑的目光,他只说了一句通俗的话:现在贪财,将来说不定连裤子也带不走了!
事实证明,孙立人是很有眼光的。在后来关键的几天时间里,他的部队始终轻装迅捷,而其他友军却是步行如龟;终于在五月八号,日军提前占领了密支那,第二天,杜聿明来到一个叫印道的地方。
印道,还在通往密支那的路上。
正是在五月九号,杜聿明得到情报,前方的密支那已经被鬼子占领。此时的他有三个选择,要么攻下密支那继续前进,要么转向去印度,要么绕道走野人山回国。
如此重大的决择,杜聿明实在不敢自行决定,只好在五月十号召开印道会议,研究下一步的行动问题。考虑到日军兵力不详,强攻密支那未必有胜算;转向去印度,又会违反蒋介石的命令;最后得出的意见,是大军转向,走野人山、孟关回国。
这是一个关键的会议,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死亡决定。虽然军队自古就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但远征军没有充足的物资保障,医药准备极度贫乏,更重要的是,国军的后勤机制和能力极为原始,穿过野人山几乎就等于自杀。然而一切也是明摆的,由于前几天的耽搁,他们已经误了大事,如果再把部队带去印度,将来难免受到追究。于是官僚军人们明知危险,还是下了命令,叫几万部下撤进原始森林。
为了推卸责任,杜聿明在后来的记录里,故意把会议日期改成了五月八日。
匆匆看过历史记载,不会明白这里面的奥秘,但是仔细探究就会发现,杜司令打的算盘实在精明。八号大军还没有得到密支那失陷的消息,因此撤回国境属于遵守命令,后来过野人山,无非是根据情况变化临时变动线路,主要责任都是蒋介石瞎指挥造成的。如果承认十号才开会,那么大军强行进入野人山的责任,就要杜司令和他的一帮幕僚背了。
在国民党的军官里,杜聿明大概是属于精明的那一类型,因为随后几十年时间里,他都在史料中若有若无地抹去不同的色彩,把自己修饰成一个严格遵守命令的悲剧军人。但是罗卓英、孙立人等当事人的记录是抹不掉的,大军行动路线和具体日期,也是黑纸白字写在那里,所以看过不同的记录,我隐约明白了真实的远征军。
既然领导出于各种考虑,做出了强穿原始森林的决定,那剩下来的事情自然是执行。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成千上万的远征军士兵只能付诸行动,死在服从命令四个字上。
第一批爬野人山的,是杜聿明和新二十二师、军直属部队。
没有人烟的雨林里蚊虫肆虐,到处是瘴气毒雾,官兵大片大片地倒下,而且还迷失了方向。幸好最后关头有架美国飞机发现了他们,空投了一批粮食和药品、电台,这才把杜聿明等人救出来;但是鬼子已经封锁了中缅边境,杜司令走投无路,最后还是不得不去了印度。
另一路撤退的是第二百师,从南盘江、梅苗、南坎回国,路上遇到日军伏击,师长戴安澜重伤,五月二十六号逝世,只有不到一半人冲出包围圈;只有九十六师比较顺利,经过孟拱、孟关、高黎贡山回到中国。整个中路部队,有三万多人死在缅甸的原始森林,远远超出同鬼子作战的伤亡,全军女兵只剩下一个幸存者,其他人都倒在了路上,那个幸运的女兵是第五军新编二十二师护士,叫刘桂英。
在杜司令指挥下,中路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唯一保全的只有孙立人的新三十八师。倒不是孙师长有孙悟空翻筋斗云过山的本事,而是他比杜聿明机灵,看到情况不对,根本不管二百五上司的指示,直接把没有财物拖累的轻装部队拉到了印度,几乎没有任何伤亡。唯一的问题是到了印度之后,英国东方警备军的军团长艾尔文脑子不对路,竟然借口孙立人的“溃兵”可能扰乱地方秩序,想缴孙师长的枪,幸亏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和第一军团长史莱姆将军知道得早,及时劝他打消了这种危险的念头。
艾尔文实在是幸运的。他不知道孙立人天不怕地不怕,连自己的军长都敢顶撞,要是硬凭手上豆腐渣一般的英军跑去火拼,吃亏的真不知道是谁。
有着优势的兵员和物资,却被打得连连败退;明明定了撤退计划,部下却自行其事,最后还跑进了原始森林,史迪威只能哭笑不得。作为官阶最高的负责人,史老头明白自已肩上担子的份量,却怎么也不明白,手下那帮英国人和中国人,到底在想些什么东西,硬生生把仗打成了这种烂摊子?!
打败仗的后果是严重的。对史迪威来说,输了无非是名声不好而已,对委员长来说,就完全不是那么简单了。事实上在接回杜聿明之后,不少人的第一个念头,是追究责任。
同样是过野人山,日军准备齐全、伤亡极微,国军却是狼狈至极,连司令都要飞机接应才能跑出来。十万精兵只有四万多人生还,滇缅公路横遭切断,丧师失地,堕军威于异国,怎么看都是该枪毙的罪过。面对铁一般的事实,杜聿明没有多做辩解,只是一再拿出蒋介石的电文,说自己是执行命令。
皮球踢到高层领导身上,蒋介石很头疼。委员长也想毙了这个没用的学生,可是仔细考虑之后,他才发现,事情真不是一粒子弹这么简单。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他把杜聿明军法从事,无非是损失五六万人之后,再少一个领工资的手下而已,可是政治影响却是难以估量的。因为杜聿明反复声明的含义,是既然校长有命令要把部队撤回国,身为黄埔军人当然应该尽力执行,哪怕前面有刀山火海、哪怕把自己和弟兄们都搭进去,也在所不惜。
蒋介石很清楚,虽然他没叫杜聿明走野人山,可是部队撤回国的命令确实发出去过。现在杜聿明口口声声说,自己只忠于领袖命令、完全不保存实力,如果这样“忠心”的手下也要受重罚,以后大家在保存实力相互倾轧时,就更加理直气壮了。征询过几方意见、百般考虑之后,蒋介石只能捏着鼻子承认,政治正确大过天,不光赦免了杜聿明的所有责任,还把他树成了黄埔军人服从命令的模范典型。
早在五月一号的时候,蒋介石就发了电报,要求杜聿明向密支那、片马转移,尽快回到国内。蒋介石的电报转到史迪威、罗卓英那里,是五月四号;罗卓英当天就把电报转给了杜聿明,第二天他觉得不妥,同史迪威商量后,让杜聿明改道向西去印度;五月六号,杜聿明回复罗卓英,他要执行蒋委员长的命令,继续去密支那。五月七号,蒋介石也给杜聿明发了电报,要他按自己的指挥,从密支那回国。
从五月一号到五月七号,杜聿明的大军仿佛象乌龟一般,慢吞吞地挤在去密支那的路上,身后是如狼似虎的日军不停追赶。杜司令认为,行军速度太慢是因为没有火车;但是罗卓英却说,他准备好了火车,只是大军总也不到,等后面再要火车的时候,英国人管理的司机都先逃了,想走也走不快了。
杜聿明为什么行动如此迟缓,或许从孙立人的回忆里,可以看出一些原因。
国军是跟在英国人后面撤退的。英国人逃的时候,个个都是保命为先,什么物资也不顾;加上当地老百姓怕受牵连,也都奉行舍财不舍命的原则,丢下财物跟着英军逃命。国军赶到之后,面对满街店铺目眩神迷,纷纷找来十字镐、铁铲等工具,翻箱倒柜找值钱的东西。结果车站明明有火车,公路上还有几百辆汽车,几个师的官兵都红了眼跟疯子一样,在空旷的城市里四处发财,行动自然慢如蜗牛。
负责殿后的孙立人,没有加入这场用生命赌注的游戏里面,因为他很清楚,命比钱重要。在友军纷纷大包小包地捞东西时,他下了一道命令,所有人包括他在内,只许携带粮弹,不许带财物,违者一律枪毙。面对部下质疑的目光,他只说了一句通俗的话:现在贪财,将来说不定连裤子也带不走了!
事实证明,孙立人是很有眼光的。在后来关键的几天时间里,他的部队始终轻装迅捷,而其他友军却是步行如龟;终于在五月八号,日军提前占领了密支那,第二天,杜聿明来到一个叫印道的地方。
印道,还在通往密支那的路上。
正是在五月九号,杜聿明得到情报,前方的密支那已经被鬼子占领。此时的他有三个选择,要么攻下密支那继续前进,要么转向去印度,要么绕道走野人山回国。
如此重大的决择,杜聿明实在不敢自行决定,只好在五月十号召开印道会议,研究下一步的行动问题。考虑到日军兵力不详,强攻密支那未必有胜算;转向去印度,又会违反蒋介石的命令;最后得出的意见,是大军转向,走野人山、孟关回国。
这是一个关键的会议,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死亡决定。虽然军队自古就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但远征军没有充足的物资保障,医药准备极度贫乏,更重要的是,国军的后勤机制和能力极为原始,穿过野人山几乎就等于自杀。然而一切也是明摆的,由于前几天的耽搁,他们已经误了大事,如果再把部队带去印度,将来难免受到追究。于是官僚军人们明知危险,还是下了命令,叫几万部下撤进原始森林。
为了推卸责任,杜聿明在后来的记录里,故意把会议日期改成了五月八日。
匆匆看过历史记载,不会明白这里面的奥秘,但是仔细探究就会发现,杜司令打的算盘实在精明。八号大军还没有得到密支那失陷的消息,因此撤回国境属于遵守命令,后来过野人山,无非是根据情况变化临时变动线路,主要责任都是蒋介石瞎指挥造成的。如果承认十号才开会,那么大军强行进入野人山的责任,就要杜司令和他的一帮幕僚背了。
在国民党的军官里,杜聿明大概是属于精明的那一类型,因为随后几十年时间里,他都在史料中若有若无地抹去不同的色彩,把自己修饰成一个严格遵守命令的悲剧军人。但是罗卓英、孙立人等当事人的记录是抹不掉的,大军行动路线和具体日期,也是黑纸白字写在那里,所以看过不同的记录,我隐约明白了真实的远征军。
既然领导出于各种考虑,做出了强穿原始森林的决定,那剩下来的事情自然是执行。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成千上万的远征军士兵只能付诸行动,死在服从命令四个字上。
第一批爬野人山的,是杜聿明和新二十二师、军直属部队。
没有人烟的雨林里蚊虫肆虐,到处是瘴气毒雾,官兵大片大片地倒下,而且还迷失了方向。幸好最后关头有架美国飞机发现了他们,空投了一批粮食和药品、电台,这才把杜聿明等人救出来;但是鬼子已经封锁了中缅边境,杜司令走投无路,最后还是不得不去了印度。
另一路撤退的是第二百师,从南盘江、梅苗、南坎回国,路上遇到日军伏击,师长戴安澜重伤,五月二十六号逝世,只有不到一半人冲出包围圈;只有九十六师比较顺利,经过孟拱、孟关、高黎贡山回到中国。整个中路部队,有三万多人死在缅甸的原始森林,远远超出同鬼子作战的伤亡,全军女兵只剩下一个幸存者,其他人都倒在了路上,那个幸运的女兵是第五军新编二十二师护士,叫刘桂英。
在杜司令指挥下,中路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唯一保全的只有孙立人的新三十八师。倒不是孙师长有孙悟空翻筋斗云过山的本事,而是他比杜聿明机灵,看到情况不对,根本不管二百五上司的指示,直接把没有财物拖累的轻装部队拉到了印度,几乎没有任何伤亡。唯一的问题是到了印度之后,英国东方警备军的军团长艾尔文脑子不对路,竟然借口孙立人的“溃兵”可能扰乱地方秩序,想缴孙师长的枪,幸亏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和第一军团长史莱姆将军知道得早,及时劝他打消了这种危险的念头。
艾尔文实在是幸运的。他不知道孙立人天不怕地不怕,连自己的军长都敢顶撞,要是硬凭手上豆腐渣一般的英军跑去火拼,吃亏的真不知道是谁。
有着优势的兵员和物资,却被打得连连败退;明明定了撤退计划,部下却自行其事,最后还跑进了原始森林,史迪威只能哭笑不得。作为官阶最高的负责人,史老头明白自已肩上担子的份量,却怎么也不明白,手下那帮英国人和中国人,到底在想些什么东西,硬生生把仗打成了这种烂摊子?!
打败仗的后果是严重的。对史迪威来说,输了无非是名声不好而已,对委员长来说,就完全不是那么简单了。事实上在接回杜聿明之后,不少人的第一个念头,是追究责任。
同样是过野人山,日军准备齐全、伤亡极微,国军却是狼狈至极,连司令都要飞机接应才能跑出来。十万精兵只有四万多人生还,滇缅公路横遭切断,丧师失地,堕军威于异国,怎么看都是该枪毙的罪过。面对铁一般的事实,杜聿明没有多做辩解,只是一再拿出蒋介石的电文,说自己是执行命令。
皮球踢到高层领导身上,蒋介石很头疼。委员长也想毙了这个没用的学生,可是仔细考虑之后,他才发现,事情真不是一粒子弹这么简单。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他把杜聿明军法从事,无非是损失五六万人之后,再少一个领工资的手下而已,可是政治影响却是难以估量的。因为杜聿明反复声明的含义,是既然校长有命令要把部队撤回国,身为黄埔军人当然应该尽力执行,哪怕前面有刀山火海、哪怕把自己和弟兄们都搭进去,也在所不惜。
蒋介石很清楚,虽然他没叫杜聿明走野人山,可是部队撤回国的命令确实发出去过。现在杜聿明口口声声说,自己只忠于领袖命令、完全不保存实力,如果这样“忠心”的手下也要受重罚,以后大家在保存实力相互倾轧时,就更加理直气壮了。征询过几方意见、百般考虑之后,蒋介石只能捏着鼻子承认,政治正确大过天,不光赦免了杜聿明的所有责任,还把他树成了黄埔军人服从命令的模范典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