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刚
一
08年是马克思诞辰190周年。对这位德国老人,中国人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近年来,到马克思故居特里尔观光的海外游客中多数是大陆的旅游者,以至于在当地居民中,不少人都会讲几句简单的中国话。
谈到对马克思的敬佩,还是我在上小学的时候。记得老师曾说,中国的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27年,而德国的马克思写《资本论》花费了40年。40年,在一个八九岁孩子的幼小心里,简直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岁月。时间的概念,在我当时的心目中,就是过年,就是可以好吃好喝,燃放鞭炮的日子。而这样的好日子,每一次的来临至少要等上365天。40年,14600天,如此漫长的时间才能写完一本书,对马克思以及他的《资本论》,我便有了一种肃然起敬的神圣感。
说来可笑,对于马克思的了解,恰恰是他被涂抹得面目全非的时候。十年动乱,毛泽东他老人家把马克思主义概括为一句造反有理。于是,十亿军民征腐恶,万众怒气冲霄汉,摇旗呐喊,狂热鼓噪,不仅要在政治上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文化上兴无灭资破旧立新;而且要在思想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专政,生活上斗私批修。全国上下,用老人家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铁扫帚一通乱扫,虽说玉宇澄清万里埃,可结果却是一马(克思)当先,万马齐喑。除了红色经典和红宝书,无书可读。
1972年冬,从内蒙回京探亲,新华书店里,我意外地买到了德国人弗兰茨.梅林1918写的《马克思传》。尽管梅林是马克思的老乡,也号称是德国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杰出的理论家、政论家和史学家,属于根红苗壮的一代,所写的书也是为无产阶级导师树碑立传,可到了中国,对不起,照样得要接受革命的审查,这就叫重在政治表现。《马克思传》的再版说明中,便出现了一段叫人啼笑皆非的自我表白:这部著作基本上是正确的,但也有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和缺点。译者已在本书后面的注释中做了说明云云。细细琢磨这番话,就明白其中三味,译者告诫的并非是读者,而是提醒当局。言外之意,该说的,我可都说了,出了问题,勿谓言之不预。千万别再找麻烦,揪辫子、扣帽子、打棍子。
后来,考进大学,我通读了王亚南、郭大力翻译的德文版《资本论》,还对照读了中央编译局翻译的法文版《资本论》,对马克思40年呕心沥血所创立的理论,总算是略知皮毛。30多年过去了,去年,我又买到了著名学者,英国肯特大学政治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客座教授戴维.麦克莱伦(David.McLellan)写的另一部《马克思传》。对照梅林的版本,我个人觉得英国人写的要比德国人写的生动、有趣得多。或许,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所能收集到的资料愈发翔实,丰富;人们对于马克思的认识和理解也愈发客观、深入。其实,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相对于马克思博大、精深并显枯燥的理论,他们更希望了解的是有血有肉的马克思,更希望知道老马从小到大,是如何成长、如何求学、如何度过青涩的年少、如何看待人生、如何与父母相处、如何对待爱情、婚姻,如何处理家庭纠纷、如何关爱子女……一句话,他是如何生活的。
一般人对马克思的著作望而生畏,尤其是哲学与经济学。马克思自己也承认《资本论》晦涩难懂,尤其是第一卷前7章,而这恰恰又是《资本论》的核心所在。马克思曾经给朋友库格曼的夫人建议,干脆就从第7章开始读起,否则也许会气馁下来,不敢读下去(《资本论》法文版的序和跋)。在马克思自己的那个时代,他的理论始终没有成为主流经济学说,《资本论》出版了4年,也只卖了1000册。有一次,老马将自己的书送给了同事彼特.福克斯。福克斯的回信叫马克思哭笑不得。福克斯说,得到了《资本论》就好像一个人得到了一头大象,叫人不知道拿它怎么办。他说的一点也不错,叫缺少文化的工人读懂马克思的理论确实困难。夫人燕妮曾给库格曼写到:如果工人稍微感知到为完成这部著作,为他们而写这部著作,为他们的利益而所作的必要牺牲的话,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更多一点兴趣。相比《资本论》,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演进与结构的学说,他后来的继承者,无一不是用他这个理论,将暴力革命发挥到极致,拓而广之为普遍真理,将批判的武器化作武器的批判。结果,实践的剃刀阉割了理论的思考。
西方人常说,个人关心自己,上帝关心大家。他们是把自己的灵魂托付给上帝保管,而我们中国人特别愿意将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安排,希望有大救星,救民于倒悬;有包青天为民做主。因而我们这个民族,就有一种非常强烈的造神情结和清官情结。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赞赏的是《国际歌》中所倡导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可老马到了中国,就身不由己,就被抬到了至圣先师的地位,一切为马首是瞻,而老马的继承者---老人家的理论更被冠以马列主义顶峰。
80年代末,社会上曾有过关于信仰危机的争论。一次,在火车上,我就遇到过某省委宣传部的高官。他自诩为正统的马列主义主义者,对社会上种种离经叛道的现象大加批判,盱衡厉色。看到他这副痛心疾首的样子,我问道:你说要人们信仰马克思主义,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部门,你自己读过几遍《资本论》?听至此,他哑口无言,我直言不讳:恩格斯曾将《资本论》比喻为工人阶级的圣经。既如此,你们就是圣经的传教士。我还从未听说过,有不读圣经,就敢四处讲经布道的牧师。
虽说现在各级党政部门盖的培训中心愈来愈多,愈来愈豪华;官员们到国外进修、考察愈来愈频繁,但是,官员们读书的时间却愈来愈少,更何况是读马克思的著作了。不妨认真考量一下,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的共产党内,有多少人是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将他的学说当作自己真正信仰的?
一个人的素质的高低当然不能只用读书的多少来衡量,可是一个人的堕落程度却与他的不读书成正比。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他的阅读史。如果说连马克思的书都未曾认真读过,或读懂过,就自称是马克思的信徒。这样的马克思主义者,恐怕只能称之为是江湖术士。道理很简单,当对一个事物不了解的时候,你不可能去认识它,接受它。连一个自己都说不清,讲不明的理论,愣要把它作为真理来追求,当作信仰来崇拜,这不是愚弄自己,贻害他人,又是什么?到头来只能玷污、糟蹋这个学说。
对多数人来说,就当前而言,只有破除对权威的信仰,才能恢复对信仰的权威。只有把自己从外在权威的信仰下中解放出来,才能将信仰的权威变成自己的内在的精神世界。
信仰,它决非是一种人云亦云的盲从;或是一种不假思索的狂热的崇拜,它不应成为桎梏思想的牢笼;更不应作为获得某种利益的投机。它不仅是一种信念上理智的选择;而且是一种梳理思想的明辨;更是一种是反复思索、反复比较得出的结论。
其实,对这类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为了拉拢人民,把无产阶级的乞食袋当作旗帜来挥舞,臀部带有旧的封建主义纹章,招摇撞骗的现象,马克思生前就讥讽过,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为此,老马疾首蹙额,愤言道: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走进马克思,才能理解马克思,而理解马克思,才有可能学习马克思。只有把马克思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来了解,人们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他的学说、他的理论、
在《马克思传》的序言中戴维.麦克莱伦坦言,他的这本书旨在以普通读者为对象,就是通过sineireetstudio(客观公正地)写作,向读者呈现一个合理的稳妥的形象,力图避免出现对马克思要么偶像化,要么玷污的两个极端。
一
08年是马克思诞辰190周年。对这位德国老人,中国人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近年来,到马克思故居特里尔观光的海外游客中多数是大陆的旅游者,以至于在当地居民中,不少人都会讲几句简单的中国话。
谈到对马克思的敬佩,还是我在上小学的时候。记得老师曾说,中国的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27年,而德国的马克思写《资本论》花费了40年。40年,在一个八九岁孩子的幼小心里,简直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岁月。时间的概念,在我当时的心目中,就是过年,就是可以好吃好喝,燃放鞭炮的日子。而这样的好日子,每一次的来临至少要等上365天。40年,14600天,如此漫长的时间才能写完一本书,对马克思以及他的《资本论》,我便有了一种肃然起敬的神圣感。
说来可笑,对于马克思的了解,恰恰是他被涂抹得面目全非的时候。十年动乱,毛泽东他老人家把马克思主义概括为一句造反有理。于是,十亿军民征腐恶,万众怒气冲霄汉,摇旗呐喊,狂热鼓噪,不仅要在政治上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文化上兴无灭资破旧立新;而且要在思想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专政,生活上斗私批修。全国上下,用老人家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铁扫帚一通乱扫,虽说玉宇澄清万里埃,可结果却是一马(克思)当先,万马齐喑。除了红色经典和红宝书,无书可读。
1972年冬,从内蒙回京探亲,新华书店里,我意外地买到了德国人弗兰茨.梅林1918写的《马克思传》。尽管梅林是马克思的老乡,也号称是德国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杰出的理论家、政论家和史学家,属于根红苗壮的一代,所写的书也是为无产阶级导师树碑立传,可到了中国,对不起,照样得要接受革命的审查,这就叫重在政治表现。《马克思传》的再版说明中,便出现了一段叫人啼笑皆非的自我表白:这部著作基本上是正确的,但也有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和缺点。译者已在本书后面的注释中做了说明云云。细细琢磨这番话,就明白其中三味,译者告诫的并非是读者,而是提醒当局。言外之意,该说的,我可都说了,出了问题,勿谓言之不预。千万别再找麻烦,揪辫子、扣帽子、打棍子。
后来,考进大学,我通读了王亚南、郭大力翻译的德文版《资本论》,还对照读了中央编译局翻译的法文版《资本论》,对马克思40年呕心沥血所创立的理论,总算是略知皮毛。30多年过去了,去年,我又买到了著名学者,英国肯特大学政治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客座教授戴维.麦克莱伦(David.McLellan)写的另一部《马克思传》。对照梅林的版本,我个人觉得英国人写的要比德国人写的生动、有趣得多。或许,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所能收集到的资料愈发翔实,丰富;人们对于马克思的认识和理解也愈发客观、深入。其实,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相对于马克思博大、精深并显枯燥的理论,他们更希望了解的是有血有肉的马克思,更希望知道老马从小到大,是如何成长、如何求学、如何度过青涩的年少、如何看待人生、如何与父母相处、如何对待爱情、婚姻,如何处理家庭纠纷、如何关爱子女……一句话,他是如何生活的。
一般人对马克思的著作望而生畏,尤其是哲学与经济学。马克思自己也承认《资本论》晦涩难懂,尤其是第一卷前7章,而这恰恰又是《资本论》的核心所在。马克思曾经给朋友库格曼的夫人建议,干脆就从第7章开始读起,否则也许会气馁下来,不敢读下去(《资本论》法文版的序和跋)。在马克思自己的那个时代,他的理论始终没有成为主流经济学说,《资本论》出版了4年,也只卖了1000册。有一次,老马将自己的书送给了同事彼特.福克斯。福克斯的回信叫马克思哭笑不得。福克斯说,得到了《资本论》就好像一个人得到了一头大象,叫人不知道拿它怎么办。他说的一点也不错,叫缺少文化的工人读懂马克思的理论确实困难。夫人燕妮曾给库格曼写到:如果工人稍微感知到为完成这部著作,为他们而写这部著作,为他们的利益而所作的必要牺牲的话,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更多一点兴趣。相比《资本论》,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演进与结构的学说,他后来的继承者,无一不是用他这个理论,将暴力革命发挥到极致,拓而广之为普遍真理,将批判的武器化作武器的批判。结果,实践的剃刀阉割了理论的思考。
西方人常说,个人关心自己,上帝关心大家。他们是把自己的灵魂托付给上帝保管,而我们中国人特别愿意将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安排,希望有大救星,救民于倒悬;有包青天为民做主。因而我们这个民族,就有一种非常强烈的造神情结和清官情结。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赞赏的是《国际歌》中所倡导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可老马到了中国,就身不由己,就被抬到了至圣先师的地位,一切为马首是瞻,而老马的继承者---老人家的理论更被冠以马列主义顶峰。
80年代末,社会上曾有过关于信仰危机的争论。一次,在火车上,我就遇到过某省委宣传部的高官。他自诩为正统的马列主义主义者,对社会上种种离经叛道的现象大加批判,盱衡厉色。看到他这副痛心疾首的样子,我问道:你说要人们信仰马克思主义,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部门,你自己读过几遍《资本论》?听至此,他哑口无言,我直言不讳:恩格斯曾将《资本论》比喻为工人阶级的圣经。既如此,你们就是圣经的传教士。我还从未听说过,有不读圣经,就敢四处讲经布道的牧师。
虽说现在各级党政部门盖的培训中心愈来愈多,愈来愈豪华;官员们到国外进修、考察愈来愈频繁,但是,官员们读书的时间却愈来愈少,更何况是读马克思的著作了。不妨认真考量一下,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的共产党内,有多少人是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将他的学说当作自己真正信仰的?
一个人的素质的高低当然不能只用读书的多少来衡量,可是一个人的堕落程度却与他的不读书成正比。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他的阅读史。如果说连马克思的书都未曾认真读过,或读懂过,就自称是马克思的信徒。这样的马克思主义者,恐怕只能称之为是江湖术士。道理很简单,当对一个事物不了解的时候,你不可能去认识它,接受它。连一个自己都说不清,讲不明的理论,愣要把它作为真理来追求,当作信仰来崇拜,这不是愚弄自己,贻害他人,又是什么?到头来只能玷污、糟蹋这个学说。
对多数人来说,就当前而言,只有破除对权威的信仰,才能恢复对信仰的权威。只有把自己从外在权威的信仰下中解放出来,才能将信仰的权威变成自己的内在的精神世界。
信仰,它决非是一种人云亦云的盲从;或是一种不假思索的狂热的崇拜,它不应成为桎梏思想的牢笼;更不应作为获得某种利益的投机。它不仅是一种信念上理智的选择;而且是一种梳理思想的明辨;更是一种是反复思索、反复比较得出的结论。
其实,对这类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为了拉拢人民,把无产阶级的乞食袋当作旗帜来挥舞,臀部带有旧的封建主义纹章,招摇撞骗的现象,马克思生前就讥讽过,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为此,老马疾首蹙额,愤言道: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走进马克思,才能理解马克思,而理解马克思,才有可能学习马克思。只有把马克思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来了解,人们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他的学说、他的理论、
在《马克思传》的序言中戴维.麦克莱伦坦言,他的这本书旨在以普通读者为对象,就是通过sineireetstudio(客观公正地)写作,向读者呈现一个合理的稳妥的形象,力图避免出现对马克思要么偶像化,要么玷污的两个极端。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