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8日星期五

外资的作用

文/凌鹏

2017年是比较异常的年份,剔除新股,只有28%的股票上涨,但超过千亿市值的股票却有90%是上涨的,“以大为美”在A股25年的历史中极为罕见。小市值在过去20多年显著跑赢,例外只有2002—2004、2014年末和2017年。但2002—2004市场下跌,大票只是跌得更少;2014年年末时间较短;而2017年确实大票牛市、小票熊市的极端情况。

针对这一现象有一解释就是A股融入全球、外资力量增大。申万期间我时常在海外路演,和外资接触频繁,过去几年也多有越洋电话。我感觉外资在过去十年进步极大,现在投资中国的海外资金大多是华人把持,这些人有留学背景、熟悉中国的文化、有全球视野,再加上现在的信息发达,海外资金对A股并不陌生。

但是海外资金大多是配置资金,有利有弊。利处就是能够站在全球的角度中线看待问题,A股在低迷时容易妄自菲薄,各种问题。但是老外觉得还不错,站在全球角度6%的增速比较稀缺,所以更容易熬住底。而弊端就是全球配置、横向比较往往容易用一种机械的标准,这个标准一般都是会计报表。外资喜欢ROE高、分红率高、现金流好的价值股,这在成熟市场当然无可非议,但在新兴市场却非如此。一个成熟稳定的市场,周期波动减弱,符合上述特征的企业往往是精雕细琢、能最大程度分享社会福利。但在新兴市场,日新月异,颠覆是一种常态,高ROE可能只意味着周期的高点,报表完美的公司可能只代表着故去时代的王者,不代表未来。所以,2004年QFII刚来的时候,他们买入宝钢、中集和上海机场等,这些股票是2004前十年中国重工业化的结晶,但和未来十年的牛股比较(如万科、茅台、苏宁等),他们毫无ALPHA可言,最多享受了牛市的BETA。现如今,北上资金青睐白酒、家电、银行和保险,这些品种可能也只代表了过去十年中国房地产的趋势,如果未来还有牛市,他们很可能也是配角。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不必迷信外资。

其实,过去两年白马之所以跑赢,原因在内不在外。从十五年的角度看,价值跑赢成长发生了三次,分别是2005—2007、2009和2016—2017,而这三次分别对应一线城市的房价翻一翻。从我在上海读书工作二十年的历史看,上海的房价也就在这个阶段翻了一番,其他年份基本稳中有涨、波动不大。所以,过去15年,白马也好、价值也罢,甚至价值型基金经理完胜成长性基金经理,都是和房地产的周期息息相关。第一次是中国城镇化S曲线拐点向上、第二次是四万亿,而第三次是棚户区和三四线居民加杠杆。而其余年份诸如2010、2013—2015就是憧憬改革和成长股的天下,一旦青黄不接就是熊市。所以,除非你相信房地产还有大空间,否则你怎么憧憬这批股票的美好未来?完美的茅台,可能在未来十年市值到两万亿,但其他呢?

过去两年,除了三四线房地产启动外,供给侧改革和新兴产业乱相清理也同样深刻影响着产业格局,他们共同促使了利润的重新分配。过去十二个月,代表中小票的深圳综指、中小板综指、中证500和中证1000等指数,除了2018年3月小阳外,全是月阴线,这是极其极致和罕见的。“国进民退”早已不是新忧,而是过去一年切实发生在A股上的现象。此次此刻,从概率上,你是愿意赌趋势延续还是赌趋势缓和?

市场总是愿意相信短期的冲击而忽视中远期的影响,入摩入富可以精确测算出资金,但降低税负、缓解中小企业成本和融资难、刺激消费等政策却令人将信将疑。其实就历史而言,真正影响一两年格局的往往是这种起初怀疑的东西,例如2008年底的“四万亿”和2015年底的“供给侧”。毫无疑问,外资在A股的力量会越来越大,中国也将越来越融入世界,但是外资也只能顺势而为,不能主导一切。

假期之间,不知又有多少“贩卖焦虑”和“家国情怀”的文章刷屏,但我看日本的历史,发现最有活力的阶段例如收入倍增、列岛计划等都是发生在充满焦虑的年代,反而在80年代后期认为“日本第一”、“股市和地价摆脱万有引力”的时候就是衰败的开始。这可能正是范仲淹说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吧。不管如何,假期还是快乐放松的,祝愿大家在十一长期能充分放空,节后再战!

引文链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