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岛上十点
最近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由于新冠病毒一度在国外被称为武汉病毒,不可避免的华人在海外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阴谋论和不实的报道加深了海外对中国的偏见,其中还有让中国给全球谢罪的声音。
但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主任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在众议院监督委员会承认,之前一些似乎死于流感的美国人在死后的诊断中被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呈阳性。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立马在推特上用中英双语连发5条推文质问美国。
这两句“可能是美军把疫情带到了武汉”“美国欠我们一个解释”在微博上被刷爆,不过底下分化出了两种声音。
因为目前没有确凿的证据,网友群里口嗨下就算了,官方外交部发言人用阴谋论来推测“可能是美军把疫情带到了武汉”缺乏逻辑,发言太失水准,有损中国形象啊。
终于有人敢说话了,痛快出击,有些公知我真的要吐了,美国外媒疯狂给我们泼脏水,瞎掰掰的时候选择性无视,我们这边合理质疑一下就开始双标。
今天我们要聊的不是病毒究竟发源于哪里这种专业度超纲的话题,这里用外交部耿爽的回答:国际社会对病毒源头问题有不同看法,这是一个科学问题,需要听科学和专业的意见。
也聊的不是推特上的发言合不合适,因为外交从来不是谁讲逻辑谁就是大爷的场合,舆论的斗争方法多样,且它天然带有许多不可动摇的立场,陷入技术主义者陷阱从逻辑的角度去推论,只会得到啼笑皆非的结果。
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其实是因为:有一种人类是逻辑先行,还有一种人类是情绪先行,通常来说这两批人是不会在一件事情上交汇,而这篇讨论外交部发言的微博底下提供了一个观测这两类人碰撞的窗口,得以让我们看明白碰撞是以怎样的姿态进行。
如果这篇文章看完后你搞清楚了自己是哪一类人,那你解决问题、与人沟通的效率会完全不一样。
至少逛中文互联网时可以少很多痛苦,多很多快乐。
02 你是不是一个情绪先行的人?
每天你都会看到许多的观点,当然很多观点落后老套,属于你不感兴趣一划而过的。
但也有严肃扎实的新观点,对于这些观点我们常常也会持反对的意见,其实反对一个意见很正常,但有的人反对的方法是提出观点的反面,而有的人反应是觉得“我被冒犯了”。
这是一个简单的将人区别成两类的办法,也就是逻辑先行者和情绪先行者。
一个温和的情绪先行者,看到对立的观点通常只会觉得心理不适,其实并不会走到对对方进行人格侮辱或举报这一步,表现只是情绪化,比如看到不同类型的文章很容易就表现出了感动、自豪、伤心、愤怒、喜悦、兴奋的情绪。
相信现实世界的大家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这其实不是一个缺点,而是一种共情能力。那些看到对立观点就生气的读者,其实只是最普通不过的一种自然反应。
会提出观点的反面、或者反省自己的观点才是一种小众的技能。
作为一个普通人,一般都不喜欢遇见对立的观点,因为承认一个对立的观点,承认的不只是这个观点本身,而是还要承认自己坚信的思想其实是完全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之上,这带来的第一反应是:我很不舒服,我感觉被侮辱了。
带着这种不舒服的立场,就会本能的排斥。
如果你的观点指出了他信奉的观点之间的矛盾,那就更令人不适了,因为人们不愿意严格的审视自己信奉的观点。
大家会更倾向于把这些自身的矛盾转移给更大的组织,比如“看不见的黑手”、“男性对女性的剥削”、“女性对男性的势利”、“还不是有利益集团”、“肯定是境外势力抹黑”、“因为经济下行的环境”,或者“不知道是哪个公司里的小人”。(情绪先行者看到这里应该感到不适了)
相较于自省自己的观点,这种“转移”才是最容易进行的,它非常解压,聪明人制造了非常多帮助普通人“解压”的消费品,这就不谈了。
温和的情绪先行者其实是无害的,最多发发牢骚排解心情,但他面前摆放着陷阱,那就是成为一个“思想的奴隶”。
赛亚·柏林认为有的人属于思想的狐狸,而有的人是思想的刺猬。
而我觉得两种都太高端了,最容易成为的其实是思想的奴隶:当持有一个思想后,对对立观点的被提出而感到被侮辱和不适,因为天然的拒绝对立的观点,只相信自己想相信的,只看自己愿意看的,只吸收那些能滋养这个观点的片段。结果就是他逐渐成为了这个观点的化身,逐渐从温和的情绪先行者养成为一个极端的情绪先行者。
也就是除了自己相信的,以外都是异端。
思想的奴隶的朋友圈,常常今天出奇的自豪而明天出离地愤怒,上午还阳光明媚,而下午就主张这个人要“查一查”,或者批评这个人“屁股是歪的”。
这就是为什么遇到意见相反方,就会产生攻击对方,举报对方、对其人格侮辱的动机由来。
03 那你是不是一个逻辑先行的人?
如果你看到以上内容并没有感到不适,甚至还有点逻辑被理顺后的爽感,那你大概率是逻辑先行者。
什么是逻辑先行者?其实就是上面说的“思想的狐狸”。
通常在“思想的狐狸”之间,激烈的辩驳是常常发生的,但是举报和人格侮辱是不容易发生的,因为狐狸明白:“思想”只是狐狸之间交换的水晶,谁的切面更漂亮、晶体更通透,那就替换成谁的。
狐狸知道我们不能直接看见真理本身,只能看见真理外在的表达,真理一直在显露自己,而随着看待视角的不同,每个人看到所谓真理的切面也不同。
两个看似都非常棒的好观点之所以会是对立的,正因为它们都不是绝对的对、或者绝对的错,往往是正确里包含错误,错误里包含正确,只是视角不同。
这就像有轨电车难题:
你看到一辆刹车坏了的有轨电车,即将撞上前方轨道上的五个人,而旁边的备用轨道上只有一个人。
如果你什么都不做,五个人会被撞死。
你手边有一个按钮,按下按钮,车会驶入备用轨道,只撞死一个人。
你是否应该牺牲这一个无辜者的生命而拯救另外五个人?
基于某种价值观和功利主义者会给出完全不同的观点:
功利主义者会认为:应该牺牲少数人来拯救大多数人。
但另一方又会认为:如果这种无辜的牺牲规则是被允许的,那谁来保证自己不会突然就成为无辜的牺牲品呢?
这里没有对与错,指的是完全对立的观点,但其实都可以发展出自己的论点。
承认自己持有的“钻石”并不完美,对于狐狸来说并不是一件难堪的事情,反而值得喜悦,因为不断的在正反中做选择,不断在交换中寻找正确的蛛丝马迹,观点就可以不断地发展。
那逻辑先行,就是令人喜爱的吗?实际上也不是,面前同样摆放着陷阱。
罗翔的刑法课第一节用在这里很合适:“法律学习千万不要陷入技术主义者,很多法律的学生学习了法律之后,就带有一种强烈的傲慢,瞧不起老百姓,但提醒同学们注意,法律永远不能超越社会常识的限制。
每年的司法考试都有那么几道最复杂的试题,这些试题学的好的同学通常做不出来,因为很多学的好的同学,学着学着已经丧失人性了,但是哪些人能做得出来呢?从来没有学过法律的人,打扫卫生的阿姨都能做得出来,卖菜的老太太也能做得出来,因为她有常识。”
极端的逻辑先行者同样会陷入技术主义者的陷阱, 只考虑逻辑的自洽,但却丧失了生而为人的共情,当只用逻辑来推论这个世界时,就很容易被舆论的风暴搅碎。
往大了说,就像是英国首相决定让60%的英国人感染新冠以获得群体免疫,让民众做好失去自己挚爱的亲人的准备(虽然这不是原话,但是舆论如此理解)。
往小了说,就是你的女朋友经期到来,你催促你的女朋友多喝热水。
不管群体免疫或者多喝热水逻辑上是否科学有效,但是你肯定会受到舆论的鞭打,这是我可以保证的。
04:逛中文互联网如何少点痛苦,多点快乐
搞清楚了自己属于情绪动物还是逻辑动物后,沟通能力的提升变成一个简单的问题,只要搞清楚对方是哪类人。
对方是情绪动物,那么我们进行情绪的互换,对方是逻辑动物,那么就进行逻辑的互换。久而久之的结果:往往会被情绪动物夸赞有情商,被逻辑动物夸赞有智商。
那如果碰到极端的情绪动物,也就是“思想的奴隶”怎么办?
这是一个大麻烦。
如果说在“思想的狐狸”之间,思想只是摆弄的水晶,辩驳是容易发生的,而仇恨不容易发生,那通常在“思想的奴隶”之间,仇恨和侮辱是常常发生的,在讨论一个话题之前,他们更关心:你是“左”还是“右”,你是正方还是反方?你是支持中国还是美国?
反驳时的武器也不是更好的观点,而是:
“你穿爱马仕,难怪你说的出这番话,需要查一查”
“难怪你这么觉得,你是不是中国国籍?”
“难怪你这么想,你都没有本科学历”
“真是死性不改,你来自XX省,是XX人”
“你这个精神资本家/小粉红/五毛党/带路党/美分/小布尔乔亚/吃里扒外的东西”
“思想的奴隶”之间,正常的讨论不太可能发生,因为需要先彼此确认立场,如果是相同立场,那就无须讨论,而如果立场不同,则需要先找到自认为可以敲掉所谓对方发言资格的软肋,从而达到某种精神上的胜利。
一旦敲掉,就像海里的血液,吸引无数的“思想奴隶”汇聚在一起,而你成为了风暴的中心。
身为观点的奴隶,只在乎是不是获得了情绪上的“胜利”,而不关心这种胜利实质有没有价值。换句话说不关心逻辑的路径,只关注结果是不是胜利了。
对方的推论既无法改变他丝毫,他也无法听进任何。
对于爱好提出观点的反面的人,通常都有交换“钻石”的价值,我也乐于展示在评论区,但对于思想的奴隶,我一般是挂上免战牌敬而远之,每每看到这样的留言,我的回复一般都是:
在游戏中被语言攻击,我通常也选择直接变身祖安选手送上祝福,因为游戏里从来不是一个推论逻辑的地方。
05:解决问题的效率不一样
逻辑先行者走火入魔从而陷入技术陷阱的人是小众里的小众(虽然危害往往最大),就不展开说了。
咱们都是普通人,如果能逃离“观点的奴隶”陷阱,甚至学到逻辑先行者的一点好处,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就很容易获得巨大的回报。
抛开逻辑和情绪不谈,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要讨论吃饱了撑得谈论时事里的细枝末节,那为什么要探究一件小事里的对与错?就像有轨电车难题,我这辈子不当司机也不会跑进轨道等死,它离我这么遥远,讨论它究竟有何价值?
搞清楚这个问题很有价值。
首先,这种伦理困境和我们并不遥远。
正比如疫情来临了,你愿不愿意牺牲一个人的性命来保障整个国家的安全?功利主义者当然会赞同,因为病毒带来的死亡和损失不计其数。
那枪毙一个刚下飞机的新冠病毒患者合适吗?当然认为是不合适的,朝鲜枪毙新冠肺炎患者(已辟谣)的段子被人嘲笑、传播了很久,正因为是一种黑色幽默。
那如果把枪毙换成牺牲自由是合适的吗?我们认为一定程度牺牲自由是可以接受的,讨论就更进一步:重点在于限制自由的范围、场地和时间。
但是换在其它国家,牺牲自由未必能接受,这就是嘲笑其它国家“不抄作业”的优越感源泉(被聪明人包装成引人“自豪”的商品),但其实只是基于功利主义和基于某种价值观而产生的观点对立。
所以就拿疫情来看,有轨电车难题的换皮版本其实就多次出现在讨论空间里,我们总能不断的讨论出更适合我们自己的解决方案。
那它究竟对我个人有何价值?
对个人来说,最显著的,其实是解决问题的效率不一样了。
对于情绪动物而言,你每当持有一个更先进的“钻石”,它都会为你解决未来将要面对的难题。你会发现原本在你脑海里是一团虚无的雾气的问题,当你用你的钻石来拆解它时,就会看见“这个问题中的哪部分是可以放弃的,哪些部分是必须坚守的”。
这就决定了你解决问题的效率不一样。而你要拿着这个工具,面对未来的几十年。你说人和人的差距会有多大?
对于逻辑动物来说是另一个问题,当你手里的钻石越多,并不会觉得自己掌握了越多,其实越深入就会发现自己越无知,掌握了越多,才能看到未知的部分越广阔,这就是绝望的山谷,需要保持敬畏,直到自己走入开悟之坡。
当然,这个世界不需要人人都拥有交换观点、审视自己观点的能力,不然得内卷化到什么地步。做一个温和的情绪动物或逻辑动物都没有问题,但能让人意识到面前的陷阱,发现自己正在往什么方向走去,就是我写到这里最有用的贡献了。
最近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由于新冠病毒一度在国外被称为武汉病毒,不可避免的华人在海外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阴谋论和不实的报道加深了海外对中国的偏见,其中还有让中国给全球谢罪的声音。
但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主任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在众议院监督委员会承认,之前一些似乎死于流感的美国人在死后的诊断中被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呈阳性。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立马在推特上用中英双语连发5条推文质问美国。
因为目前没有确凿的证据,网友群里口嗨下就算了,官方外交部发言人用阴谋论来推测“可能是美军把疫情带到了武汉”缺乏逻辑,发言太失水准,有损中国形象啊。
终于有人敢说话了,痛快出击,有些公知我真的要吐了,美国外媒疯狂给我们泼脏水,瞎掰掰的时候选择性无视,我们这边合理质疑一下就开始双标。
今天我们要聊的不是病毒究竟发源于哪里这种专业度超纲的话题,这里用外交部耿爽的回答:国际社会对病毒源头问题有不同看法,这是一个科学问题,需要听科学和专业的意见。
也聊的不是推特上的发言合不合适,因为外交从来不是谁讲逻辑谁就是大爷的场合,舆论的斗争方法多样,且它天然带有许多不可动摇的立场,陷入技术主义者陷阱从逻辑的角度去推论,只会得到啼笑皆非的结果。
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其实是因为:有一种人类是逻辑先行,还有一种人类是情绪先行,通常来说这两批人是不会在一件事情上交汇,而这篇讨论外交部发言的微博底下提供了一个观测这两类人碰撞的窗口,得以让我们看明白碰撞是以怎样的姿态进行。
如果这篇文章看完后你搞清楚了自己是哪一类人,那你解决问题、与人沟通的效率会完全不一样。
至少逛中文互联网时可以少很多痛苦,多很多快乐。
02 你是不是一个情绪先行的人?
每天你都会看到许多的观点,当然很多观点落后老套,属于你不感兴趣一划而过的。
但也有严肃扎实的新观点,对于这些观点我们常常也会持反对的意见,其实反对一个意见很正常,但有的人反对的方法是提出观点的反面,而有的人反应是觉得“我被冒犯了”。
这是一个简单的将人区别成两类的办法,也就是逻辑先行者和情绪先行者。
一个温和的情绪先行者,看到对立的观点通常只会觉得心理不适,其实并不会走到对对方进行人格侮辱或举报这一步,表现只是情绪化,比如看到不同类型的文章很容易就表现出了感动、自豪、伤心、愤怒、喜悦、兴奋的情绪。
相信现实世界的大家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这其实不是一个缺点,而是一种共情能力。那些看到对立观点就生气的读者,其实只是最普通不过的一种自然反应。
会提出观点的反面、或者反省自己的观点才是一种小众的技能。
作为一个普通人,一般都不喜欢遇见对立的观点,因为承认一个对立的观点,承认的不只是这个观点本身,而是还要承认自己坚信的思想其实是完全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之上,这带来的第一反应是:我很不舒服,我感觉被侮辱了。
带着这种不舒服的立场,就会本能的排斥。
如果你的观点指出了他信奉的观点之间的矛盾,那就更令人不适了,因为人们不愿意严格的审视自己信奉的观点。
大家会更倾向于把这些自身的矛盾转移给更大的组织,比如“看不见的黑手”、“男性对女性的剥削”、“女性对男性的势利”、“还不是有利益集团”、“肯定是境外势力抹黑”、“因为经济下行的环境”,或者“不知道是哪个公司里的小人”。(情绪先行者看到这里应该感到不适了)
相较于自省自己的观点,这种“转移”才是最容易进行的,它非常解压,聪明人制造了非常多帮助普通人“解压”的消费品,这就不谈了。
温和的情绪先行者其实是无害的,最多发发牢骚排解心情,但他面前摆放着陷阱,那就是成为一个“思想的奴隶”。
赛亚·柏林认为有的人属于思想的狐狸,而有的人是思想的刺猬。
而我觉得两种都太高端了,最容易成为的其实是思想的奴隶:当持有一个思想后,对对立观点的被提出而感到被侮辱和不适,因为天然的拒绝对立的观点,只相信自己想相信的,只看自己愿意看的,只吸收那些能滋养这个观点的片段。结果就是他逐渐成为了这个观点的化身,逐渐从温和的情绪先行者养成为一个极端的情绪先行者。
也就是除了自己相信的,以外都是异端。
思想的奴隶的朋友圈,常常今天出奇的自豪而明天出离地愤怒,上午还阳光明媚,而下午就主张这个人要“查一查”,或者批评这个人“屁股是歪的”。
这就是为什么遇到意见相反方,就会产生攻击对方,举报对方、对其人格侮辱的动机由来。
03 那你是不是一个逻辑先行的人?
如果你看到以上内容并没有感到不适,甚至还有点逻辑被理顺后的爽感,那你大概率是逻辑先行者。
什么是逻辑先行者?其实就是上面说的“思想的狐狸”。
通常在“思想的狐狸”之间,激烈的辩驳是常常发生的,但是举报和人格侮辱是不容易发生的,因为狐狸明白:“思想”只是狐狸之间交换的水晶,谁的切面更漂亮、晶体更通透,那就替换成谁的。
狐狸知道我们不能直接看见真理本身,只能看见真理外在的表达,真理一直在显露自己,而随着看待视角的不同,每个人看到所谓真理的切面也不同。
两个看似都非常棒的好观点之所以会是对立的,正因为它们都不是绝对的对、或者绝对的错,往往是正确里包含错误,错误里包含正确,只是视角不同。
这就像有轨电车难题:
你看到一辆刹车坏了的有轨电车,即将撞上前方轨道上的五个人,而旁边的备用轨道上只有一个人。
如果你什么都不做,五个人会被撞死。
你手边有一个按钮,按下按钮,车会驶入备用轨道,只撞死一个人。
你是否应该牺牲这一个无辜者的生命而拯救另外五个人?
基于某种价值观和功利主义者会给出完全不同的观点:
功利主义者会认为:应该牺牲少数人来拯救大多数人。
但另一方又会认为:如果这种无辜的牺牲规则是被允许的,那谁来保证自己不会突然就成为无辜的牺牲品呢?
这里没有对与错,指的是完全对立的观点,但其实都可以发展出自己的论点。
承认自己持有的“钻石”并不完美,对于狐狸来说并不是一件难堪的事情,反而值得喜悦,因为不断的在正反中做选择,不断在交换中寻找正确的蛛丝马迹,观点就可以不断地发展。
那逻辑先行,就是令人喜爱的吗?实际上也不是,面前同样摆放着陷阱。
罗翔的刑法课第一节用在这里很合适:“法律学习千万不要陷入技术主义者,很多法律的学生学习了法律之后,就带有一种强烈的傲慢,瞧不起老百姓,但提醒同学们注意,法律永远不能超越社会常识的限制。
每年的司法考试都有那么几道最复杂的试题,这些试题学的好的同学通常做不出来,因为很多学的好的同学,学着学着已经丧失人性了,但是哪些人能做得出来呢?从来没有学过法律的人,打扫卫生的阿姨都能做得出来,卖菜的老太太也能做得出来,因为她有常识。”
往大了说,就像是英国首相决定让60%的英国人感染新冠以获得群体免疫,让民众做好失去自己挚爱的亲人的准备(虽然这不是原话,但是舆论如此理解)。
往小了说,就是你的女朋友经期到来,你催促你的女朋友多喝热水。
不管群体免疫或者多喝热水逻辑上是否科学有效,但是你肯定会受到舆论的鞭打,这是我可以保证的。
04:逛中文互联网如何少点痛苦,多点快乐
搞清楚了自己属于情绪动物还是逻辑动物后,沟通能力的提升变成一个简单的问题,只要搞清楚对方是哪类人。
对方是情绪动物,那么我们进行情绪的互换,对方是逻辑动物,那么就进行逻辑的互换。久而久之的结果:往往会被情绪动物夸赞有情商,被逻辑动物夸赞有智商。
那如果碰到极端的情绪动物,也就是“思想的奴隶”怎么办?
这是一个大麻烦。
如果说在“思想的狐狸”之间,思想只是摆弄的水晶,辩驳是容易发生的,而仇恨不容易发生,那通常在“思想的奴隶”之间,仇恨和侮辱是常常发生的,在讨论一个话题之前,他们更关心:你是“左”还是“右”,你是正方还是反方?你是支持中国还是美国?
反驳时的武器也不是更好的观点,而是:
“你穿爱马仕,难怪你说的出这番话,需要查一查”
“难怪你这么觉得,你是不是中国国籍?”
“难怪你这么想,你都没有本科学历”
“真是死性不改,你来自XX省,是XX人”
“你这个精神资本家/小粉红/五毛党/带路党/美分/小布尔乔亚/吃里扒外的东西”
“思想的奴隶”之间,正常的讨论不太可能发生,因为需要先彼此确认立场,如果是相同立场,那就无须讨论,而如果立场不同,则需要先找到自认为可以敲掉所谓对方发言资格的软肋,从而达到某种精神上的胜利。
一旦敲掉,就像海里的血液,吸引无数的“思想奴隶”汇聚在一起,而你成为了风暴的中心。
身为观点的奴隶,只在乎是不是获得了情绪上的“胜利”,而不关心这种胜利实质有没有价值。换句话说不关心逻辑的路径,只关注结果是不是胜利了。
对方的推论既无法改变他丝毫,他也无法听进任何。
对于爱好提出观点的反面的人,通常都有交换“钻石”的价值,我也乐于展示在评论区,但对于思想的奴隶,我一般是挂上免战牌敬而远之,每每看到这样的留言,我的回复一般都是:
05:解决问题的效率不一样
逻辑先行者走火入魔从而陷入技术陷阱的人是小众里的小众(虽然危害往往最大),就不展开说了。
咱们都是普通人,如果能逃离“观点的奴隶”陷阱,甚至学到逻辑先行者的一点好处,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就很容易获得巨大的回报。
抛开逻辑和情绪不谈,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要讨论吃饱了撑得谈论时事里的细枝末节,那为什么要探究一件小事里的对与错?就像有轨电车难题,我这辈子不当司机也不会跑进轨道等死,它离我这么遥远,讨论它究竟有何价值?
搞清楚这个问题很有价值。
首先,这种伦理困境和我们并不遥远。
正比如疫情来临了,你愿不愿意牺牲一个人的性命来保障整个国家的安全?功利主义者当然会赞同,因为病毒带来的死亡和损失不计其数。
那枪毙一个刚下飞机的新冠病毒患者合适吗?当然认为是不合适的,朝鲜枪毙新冠肺炎患者(已辟谣)的段子被人嘲笑、传播了很久,正因为是一种黑色幽默。
那如果把枪毙换成牺牲自由是合适的吗?我们认为一定程度牺牲自由是可以接受的,讨论就更进一步:重点在于限制自由的范围、场地和时间。
但是换在其它国家,牺牲自由未必能接受,这就是嘲笑其它国家“不抄作业”的优越感源泉(被聪明人包装成引人“自豪”的商品),但其实只是基于功利主义和基于某种价值观而产生的观点对立。
所以就拿疫情来看,有轨电车难题的换皮版本其实就多次出现在讨论空间里,我们总能不断的讨论出更适合我们自己的解决方案。
那它究竟对我个人有何价值?
对个人来说,最显著的,其实是解决问题的效率不一样了。
对于情绪动物而言,你每当持有一个更先进的“钻石”,它都会为你解决未来将要面对的难题。你会发现原本在你脑海里是一团虚无的雾气的问题,当你用你的钻石来拆解它时,就会看见“这个问题中的哪部分是可以放弃的,哪些部分是必须坚守的”。
这就决定了你解决问题的效率不一样。而你要拿着这个工具,面对未来的几十年。你说人和人的差距会有多大?
对于逻辑动物来说是另一个问题,当你手里的钻石越多,并不会觉得自己掌握了越多,其实越深入就会发现自己越无知,掌握了越多,才能看到未知的部分越广阔,这就是绝望的山谷,需要保持敬畏,直到自己走入开悟之坡。
当然,这个世界不需要人人都拥有交换观点、审视自己观点的能力,不然得内卷化到什么地步。做一个温和的情绪动物或逻辑动物都没有问题,但能让人意识到面前的陷阱,发现自己正在往什么方向走去,就是我写到这里最有用的贡献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