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1日星期日

买股票不知道如何“一眼看胖瘦”,怎么办?

问:买股票,如果能够对企业一眼看胖瘦,知道这个企业明显被低估,那么投资就容易很多。如何才能学习培养这种能力?

答:张潇雨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对冲基金管理人,商业研究者,前高盛分析师
得到课程《张潇雨·商业经典案例课》主理人

喜欢你这个提问。和一贯主张的一样,我们一边答题,一边破题。

所谓的对股票「一眼看胖瘦」,说白了就是给公司估值的能力。因为只有你有能力给公司估值,才能谈得上高估或者低估。所以如何给股票估值呢?

常规的教学方法是这样的:

首先,我们要学习什么叫企业的「内生价值」,就是巴菲特最爱说的那个概念。英文是intrinsic value,有时候也叫内在价值。它说的是,一个公司「本来」应该值多少钱、「理论上」应该值多少钱、「客观上」应该值多少钱。

按现在主流的定义,这个价值应该是企业未来存续期内所取得现金流的折现——我知道这有点拗口。通俗地解释一下吧:我们创建一个企业,核心的目的肯定是要赚钱。那么一个企业值多少钱呢?理论上,它未来能给你带来多少钱——或者说是利润——它就值多少钱。比如现在假设你知道一个企业,每年亏几千万,亏五年就倒闭了,还欠一大堆债,你觉得这个企业值多少钱?肯定是零。你一点也不想买。但反过来,假设这个企业每年都挣钱,都有正的现金流进来,那它肯定就挺值钱的了。

但是这才刚刚开始。要想计算出这个东西的价值,你还需要学一堆知识和概念。比如刚才我们说了一个「折现」,简单说一下原理就是,我们都知道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十年后的一万块钱,和现在的一万块钱是不一样的,所以十年以后这个公司带来的一笔现金流,在计算的时候需要打一个折扣才能算入此时此刻的公司价值。然后要定这个折现率是多少,你还要知道无风险利率是什么,股权风险利率是什么,beta是什么……等等等等。

不好意思还没完。刚才我们还说了,要计算出这个价值,你还得知道每年企业能带来多少钱。这里,你要懂得一些基本的会计财务知识,比如利润和自由现金流的区别是什么,EBITDA里的D和A代表什么,资本性支出(Capital Expenditure)对一个企业意味着啥,以及…...你真能确定这公司到底能存活五年,还是十年,还是二十年,还是一百年么?

听到这里你可能都不耐烦了。但是我向你保证,上面我所说的就是教科书上明明白白写着的「现金流自由折现」估值法,英文叫 DCF估值。有的书本告诉你,这个叫绝对估值法。那么有绝对自然就有相对,相对估值法是什么东西呢?你去搜搜市盈率(P/E),市净率(P/B),市销率(P/S)这些拗口的指标就行了,轻微炫技一点的还有EV/EBITDA、PB/ROE这种东西。总之,网上书里的资料如恒河沙数,想学的话保你可以看一年不重样。

理论说了半天,我们来举个例子吧,海底捞。

我们先来说说,「理论上」海底捞这家公司的价值可以怎么计算。

首先,海底捞这家公司的业务主要是三块:餐厅经营,外卖和食材与调味品销售。应该都很好理解。

以目前占公司收入大头的餐厅经营来说,想要这部分的价值,我们肯定要知道海底捞目前一共有多少家餐厅,然后每一家餐厅的价值如何。

想知道每一家餐厅的价值如何,你肯定要知道每家餐厅今后每年能赚多少钱,还要假设某个运营年限,把未来的自由现金流累加起来。另外,你还得能知道海底捞未来会不会开新餐厅,开多大的,会不会赚钱,能赚多少。把这部分也加进去。然后可能还得预测一下未来会不会关店。

最后,你得加上其他两块业务的自由现金流,还得估算出总部的各种支出,比如人员工资、办公场地、市场营销等等等等,最后才能得出一个理论上的数字。就是我们之前说的,海底捞的「内在价值」。

但是,这里面最大的问题是,这个学术上的、理论上的估值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非常有限。因为我们上面谈到的无数个变量里,哪怕某一两个变量大家采用的数字不同,最终公式得出来的值都是千差万别、大相径庭的。

有的同学可能觉得这样太复杂了,我们来看另一个市场上流行的估值方法,市盈率估值法。站在2020年初这个时点,海底捞全年利润是20亿人民币左右这个量级,而30港币股价对应的市值在1600亿人民币,换句话说就是80倍左右的市盈率。作为对比,2020年初麦当劳的市盈率是25倍左右,可口可乐和星巴克是28倍左右,我很爱吃的Chiptole(墨西哥卷饼烧烤)经过这两年一波疯涨是70倍左右,大家熟悉的另一个火锅——呷哺呷哺也是25倍左右。

那么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海底捞这公司应该给多少倍市盈率呢?这事情谁说了算呢?

答案就是,谁说了也不算,因为市场也是一时候一个想法。如果你不信,看看海底捞公司股价的历史吧。2018年9月26日,海底捞上市,定价17.8港币一股。之后仅仅半年左右的时间,公司股价就涨到了最高32港币左右,然后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跌到25块,最大跌幅20%以上。等到了2019年11月,海底捞股价达到了历史最高的39港币,然后在2020年初一路下跌到29港币,跌掉了25%左右。你看,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最高的时候市场认为它值2000亿,低的时候觉得它也就值不到1000亿,差了一倍还多。

所以我经常说,同一个公司,在同一个时间,你说它值一块钱也行,值两块钱也行,并没有本质区别。它的「真实」价值是多少,其实没人能说得请

这是我想告诉你的第一件事:估值本身就是件很难的事。甚至可以半开玩笑地说——是个玄学。

不过这还没完。现在,我们假设你有比较强的估值能力了,可以判断海底捞大概值多少钱。然后我们时间回到2018年末公司上市的那一天,你正拿着钱琢磨要不要买入。这个时候,你无非会有三种判断:

海底捞被高估了,根本不值18块钱这么多,那你自然不会买;
海底捞这个上市价格,差不多吧,基本公允。所以你决定再观望观望;
海底捞明显被低估了,坚决买入。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这三种情况都面临着重要的抉择:

如果你觉得海底捞被高估了,但是人家股价一路从18块涨到快40,你难受吗?还坚持自己的判断吗?
如果你觉得海底捞定价合理,但是人家股价一路从18块涨到快40,你难受吗?还坚持自己的判断吗?
如果你觉得海底捞明显低估,坚决买入,结果人家股价一路从18块涨到24,你赚了30%,卖吗?后来又涨到27,你赚了50%,卖吗?再又涨到36,你赚了一倍,卖吗?最高到39,结果又跌到32…...你难受吗?还坚持自己的判断吗?

这就是我想告诉你的第二件事:哪怕你真得能判断出一个企业被高估还是低估,你也未必就能赚到钱。因为市场从来不在乎你我的意见,谁也没规定一支股票被高估了就要跌回去,低估了它就要涨回来,它可能十年股价纹丝不动,天天装死,气的就是你。

好了,了解我想传达的两个信息之后,我们终于可以说说如何学习培养自己「一眼看胖瘦」的能力了。我想,这里不外乎有下面四点:

第一,积累大量的商业常识和商业直觉,认知商业领域里的各种规律。

从提问可以看出,你对价值投资理念应该是认同或者关注的,那么想必你也知道,巴菲特的那句「好生意,好公司,好价格」里面第一句就是「好生意」,也就是你要有能力判断一个行业前景如何、一个领域值不值得关注。这需要的是对整个商业世界运转规律的透彻理解,也意味着你要海量地阅读,长期地关注、不间断地思考、以及反复地实践、犯错与总结。

第二,要对某几个具体行业深刻地认知,成为某个垂直领域的专家,这样比起大众和其他投资者才有认知上的优势。

以餐饮行业举例,你要知道行业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品牌是如何兴起衰落的、顾客的口味变迁趋势、火锅和 fast casual food 各自的独特性质、行业的上下游价值链供应链、行业里主要竞争对手和格局、哪些盈利模式可以持续、行业独特的经营风险是什么……等等等等。只有你真正地成为专家,而不是什么都泛泛地知道一点,才有可能赚到钱。巴菲特说的「能力圈」和张磊说的「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也是这个道理。

第三,对公司战略定位、执行能力、管理层水平和人品的综合判断能力。
如果说前两条是偏宏观的视角,这条的着眼点就是你对具体某个投资标的的理解。当年你能理解为什么Netflix要冒着股价跌掉 90%的风险从 DVD 租赁转型成流媒体么?你能看懂李宁在公司面临库存危机的时候做出的组织变革么?你愿意把钱托付给黄仁勋、张邦鑫或者古川俊太郎这样的人管理么?在投资之前,这些关于公司和公司管理层的问题也是要扪心自问的。

第四,理解公司的运营数字,财务报表,以及市场上股价波动的原因。

当定性的工作完成之后,剩下的就是定量了。就像巴菲特所说,投资学会两件事就够了:一是给公司估值和定价,二是正确地看待市场的波动。

现在,来想象一个经验丰富、技术高超、已经在自己的领域造诣相当之深的医生。这样的医生面对病人的时候,一定很容易就能看出哪里可能有问题、怎么治疗最好、多久就能恢复……当你积累了我们上面说的这些知识的时候,你也会是这种感觉,很容易就能看明白一个企业的问题和前景,以及什么时候应该入手。而且你比医生还要更自由一些,因为医者仁心,不能随便放弃病人,但作为投资者,看不懂我们可以不看,没有任何损失。

当然,就像培养一个医生一样,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投资这件事真的这么容易,这个钱不就谁都能赚了吗?

最后,如果我说的这些更加激起了你学习的斗志,我就给你推荐一本这个领域里的经典之作,由人称「估值院长」的达摩达兰(Aswath Damodaran)写的《估值》。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