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抗疫导致了经济活动的整体下降,无论经过多少中间环节,最终会变成我们的财富损失,尽管这种损失是不均匀的,有人损失多一点,有人损失少一点,还会有人反而事业增长,增加了财富。
上述损失的表现会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一些物价会上涨,还可能有普遍通胀。我相信世界大部分地方都会这样,中国去年GDP不管怎么说还是正增长,肯定有很多国家的情况比中国糟得多。有的国家给每个人发钱,但那属于哄大家,都发钱就基本等于都不发钱。
对此我们大家要有基本的意识和了解,也有对疫情扩散性影响的心理准备。
就国家来说,要把这种影响压到最低,其中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要精准抗疫,缩小经济活动减少的规模和范围。如果一些地方搞粗放和不计成本的抗疫,最终都会转化成为经济代价。所以精准抗疫就是在保经济保民生。
我们处在困难的时期,我们的抗疫总体做得相对不错,降低了社会的整体代价,极大减少了生命健康的损失。但其他损失还是有的,很多个人和家庭承担这些损失,这非常让人遗憾和同情。
政府和社会都需要给予受损失大、对损失承受力弱的群体更多关心和帮助,我们需要同舟共济,一起挺过这个困难期。我们的社会不能让有一些人就是“过不去”,对那样的特殊困难者,必须加大帮扶力度,今天的社会有这份能力。
另外现实就是这个样子,无论采取什么公共措施,一些商品就是在涨价,一些不方便就是在发生。老胡主张舆论在指出问题的同时,还是要帮助大家积极面对这个时期的困难,因为除了携手度过疫情带来的全球萧条,我们别无选择。
======附:网友理论反驳======
@langrenly:老胡又出金句,说“有的国家给每个人发钱,但那属于哄大家,都发钱等于不发钱”
这话分怎么说,比如学经济的肯定都用过曼昆经济学(我们当年就没用,用的自己编的教材……),曼昆这个人还活着,去年还建议美国政府给全民每人发一千美元支票,并表示”虽然要动用约占GDP1.5%的资源,但对美国经济复苏这是值得的“——如果“都发钱等于不发钱”,那曼昆这就是瞎折腾。
鉴于曼老是在全世界主流经济学界一时盛名的人物,信他还是信老胡,这有一个立场选择问题。
如果“都发钱”不等于“不发钱”,那就要讨论到底是都发钱好还是不发钱好——这事儿就深了,长期的看,“全民都发钱一个都不落”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宽松的货币政策,应该是宏观经济和财政学的内容;但总之与道德评价无关,不能说“货币政策宽松比较善良”或者相反,这不涉及善的价值。
但是短期的讨论,又可以把“都发钱”视作一种均贫富的措施,比如全中国就我跟马云俩人,他有一百块,我就一块钱。
全社会的也只有一种商品,一块钱一个,数量是一百零一个——商品-货币是均衡状态。
现在说给我和马云一人发十块钱,由于全社会就我俩,我俩的钱也只能用于购买一种商品,这就势必造成通胀——东西还是101个,全社会的货币总量变成121块了,物价从一块钱变成了1.19,我们就算一块二吧。
所以补贴前,马云能买一百个,我只能买一个。
补贴之后,我能买9个,马云只能买92个了——这相当于是“损有余而奉不足”,让马云补贴我,但必须注意:补贴我的不是政府!而是马云!这个政策的实质是政府要求富人补贴穷人,与“政府出钱”无关。
再具体一点,全民补贴的效果还跟储蓄率有关,就是富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补贴穷人,要取决于穷人到底花多少钱——花的越多补得越多,比如上例中,我可以买9个商品,但我还是只买了一个,剩下的钱我全都存起来了,这就相当于政策失效,在短期抗疫中完全没有起“均贫富”的作用。
美国是发达国家里,储蓄率特别低的一个,大概只有7%——可以理解为穷人拿到这个一千美元支票马上就得花了,一分都不留,那这个补贴效果就很好。
中国的储蓄率则特别高,大概有三四十个百分点,疫情期间我估计还得增加,所以直接发钱的效果肯定不如美国,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地方采取“消费券”的原因,盖因为消费券必须花,给钱没用。
——这个简单的道理老胡不懂吗?我看不见得,之所以不好好讲道理而是“有些国家哄老百姓”,那只能说是喜欢看老胡的,往往不爱看太多字儿,更喜欢简单粗暴的“美国就是混蛋,还是中国好!”,这也没什么办法。
======其他网友反驳======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