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日星期一

不要用大人物的视角生活


文/桃花潭李白

一、

朋友在疫情防控一线。她说,这一年,最大的感触是,时代越动荡,越不要用大人物的视角生活。她说了三个事例,为方便,用第一人称记录。

二、

这一年,我一共追踪了6000多个国外回来的人员,有中国籍,也有外籍,有飞机来的,也有轮船来的。我们疫情控制得好,很重要一点,是我们有极强的溯源和管控能力,这两点要做到精确,无非是人盯人。这场“盯人”战斗中,有三件事,久久无法忘记。

第一件,是生离。

对方是一对德国夫妻,来华投资多年,长期生活在浙江。丈夫在国内,妻子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从德国回来。因大儿子有严重的精神疾病,他们来申请直接居家隔离,说家里有独栋别墅,且与邻居间隔远,完全符合隔离条件,也愿意接受24小时监控。凭经验,知道这没法申请。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德国男人声音里有一种让人心碎的东西,它像把小锤子,敲到了我心里。

帮他想了个办法,从上海入境。当时上海是7+7,7天医学隔离,7天居家隔离,比浙江少隔离一周。可住进上海酒店的第一晚,10岁的大儿子就发病了。妻子和6岁的小儿子,因为压力和过敏体质,也有了严重的皮肤过敏,更要命的是,这娘仨几乎不吃米饭。这个德国男人开了三个多小时的车,带着食物和玩具去了隔离点。但东西带不进去。他给我打电话,问我:你们眼里就只有规定和政策吗?你们没有小孩,没有爱人吗?

想告诉他,这个时候,基层人员只能按规定和政策办事,哪怕这政策存在不合理。否则就乱了。但说不出口。只默默听他讲完。在他身上,我看到一个焦虑的丈夫,一个无助的父亲,一个被疫情劈头打了一拳的男人。

本想7天隔离后,就可以居家隔离。但第五天,政策变了。所有上海入境,目的地是浙江的,7天后一律专车送到嘉兴统一隔离。嘉兴的隔离条件远不如上海。这个男人,又天天开着车跑嘉兴。他当然见不到老婆孩子。他只是想离脆弱的妻子,近一点。

第二件,是死别。

一外企的韩国高管,因疫情一年没回家,有天突然在宿舍猝死。妻儿要来处理后事,需要申请来华邀请,有了邀请才可以办签证。过程很复杂,手续很繁琐,我帮她申请了人道主义绿色通道。但即便如此,这个女人见到丈夫,已经是他死后一个月。

能想象吗?在2020年的秋天,中国的某个殡仪馆,一个韩国女人,带着两个孩子,在结束了14天医学隔离后,穿着防护服,带着护目镜,去认领丈夫的尸体。女人想把尸体运回韩国,到了家乡再举行传统的丧礼。但所有人告诉她,带不走,只能就地火化。领骨灰盒那天,给她翻译的工作人员,小声用中文说了一句:这后事太折磨人了。

是啊。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来回奔波两个月,光隔离就是28天。想想都很残忍。疫情切割了一个人的死亡,也切割了一份完整的痛苦。

第三件,是爱不得。

小伙子90后,是个海员,因疫情滞留海上8个月。每个上岸的海员,我们都有信息登录和追踪。

问他:麻烦你提供一下应急电话,父母、爱人都可以。

答:没有父母。

问:爱人呢?

答:没有结婚。

问:兄弟姊妹也行。

答:也没有。

停顿一下,他说:留我姑姑的吧。

问:回程的地址对吗?

答:老家很多年不回去了。留姑姑家的吧。

那是山东极偏僻的一个村,村里小卖部的地址。

平常打完电话,会说:谢谢配合,再见。

那天,加了一句:回程一路顺风。

我不知道,这个困在海上8个月的小伙子,他这大半年,是怎样的心路历程,他有没有望着大海出神,他有没有抱怨这场疫情,他是不是在夜里突然哭起来。疫情揉搓了他的痛点,他有理由哭喊几声啊。

三、

很多人不想看这些具体而微的东西。

他们喜欢宏大的叙述,政治、经济、世界格局,以及“面对疫情,我们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他们觉得具体的人,小小的悲欢,不值一提。殊不知,感知时代,感知自己,就是感知这一个个具体的人,咀嚼这些人身上的悲欢离合。

他们是他们,他们也是我们。

四、

21世纪的20年代,注定是一个动荡的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生活,首先要学会的,就是不被宏观的动荡裹挟,不用大人物的视角生活。否则,你的情绪,天天风雨飘摇。时间长了,你会有一种悲观加恐慌的应激症。股市高了,追高是你,股市跌了,杀跌也是你。既没有以旧换新买房子的勇气,也没有甘心住在老小区的恬静。你会一步步向这动荡的宏大,交出你的智慧,你的判断。

动荡的时代,最怕人左右纠结,来回焦虑。

我们要练就一种能力,让内心稳定、清晰的能力,让这种能力,为自己撑起一个小世界。在这个小世界里,我们带着自己,领着孩子,安定的生活,愉快的游戏。

从咀嚼身边的小小悲欢开始。对自己和他人有觉察,有体谅,才能一步一步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