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佳玮
以前说过,《鸳鸯刀》是一本迷你版《鹿鼎记》,是金庸前期小说的一个总结性解构:
自嘲,调侃,解构,怀疑,结束。
《鸳鸯刀》之前,金庸的作品:《书剑恩仇录》,反清复明;《碧血剑》,明末遗恨;《射雕》和《神雕》,国仇家恨与个人成长;《雪山飞狐》和《飞狐外传》,英雄纪传;《白马啸西风》,边塞故事。
大致上,陈家洛、袁承志、郭靖、杨过、胡斐,都还是国仇家恨,热血男儿的脾气。
1961 年,《鸳鸯刀》完成。
在此之后:
《倚天屠龙记》,张无忌的温吞仁厚。《连城诀》,狄云目睹的世间龌龊。《天龙八部》,众生皆苦。《侠客行》,几乎是童话作品了。《笑傲江湖》,政治寓言。
《鹿鼎记》,不提了。
《鸳鸯刀》的调侃,结束了一段纯粹热血英雄的年代。开始了一段内心挣扎的年代。
《鸳鸯刀》之后,纯粹的英雄主角,只有萧峰了:还是个大悲剧。
非只主角有变化。
《鸳鸯刀》之前,红花会、少林派、华山派之类,名门正派,堂堂正正。
到了《倚天屠龙记》里,正派反派开始模糊了。
整本书都在说一个事件:反转。
少林寺的少年张君宝,成了震古烁今的张三丰。
小东邪郭襄,成了峨眉祖师。这个开头已经很惊人了,且看之后:
因为爱,名门正派张翠山,娶了妖女殷素素 —— 谢逊在船舱里就大笑,说殷素素比 “这个假仁假义的张相公,合我心意多了!”
号称邪魔外道的明教,结果却有无数英雄豪杰。
号称名门正派的少林,却组团来武当山逼死了张翠山与殷素素。
号称名门正派的昆仑派,何足道的后辈何太冲夫妇,却猥琐不堪。
号称名门正派的鲜于通,却是个大大的阴毒之徒。
小东邪郭襄的后辈灭绝师太,却是门户之见最重的人。
小昭一个天真无邪的丫鬟,其实是紫衫龙王之女,终极间谍。
赵敏可以从元朝郡主变成明教夫人。
周芷若可以从峨眉小仙女变成大魔头。
反而是最初被目为毒蛇猛兽的明教,最后成为仁义之师,得了天下。
反转如何得来?来自于情感与欲望对人的异化。
因为爱,殷素素和赵敏可以过来跟了张五侠和张教主。
因为爱,作为间谍的小昭最后为了张教主牺牲了自己。
因为欲望,周芷若可以变成女魔头。
因为欲望,少林派三大神僧、后山三老僧,可以厚颜无耻撒泼打滚。
因为欲望,朱武连环庄可以坑害张无忌,无所不用其极。
当然,还有明明嫉恶如仇,但老是做不对选择的灭绝师太……
《连城诀》,大反派血刀老祖反而救护了狄云,大侠花铁干与名门正派的汪啸风反而是反派。
《天龙八部》,萧峰被中原武林当做反派围剿时,只能愤怒地 “虽千万人吾往矣”。
《鹿鼎记》就不提了,整本书都在解构。
《笑傲江湖》则更微妙。
君子剑岳不群是反派,倒还罢了。
任我行复位成功又变了大魔头,令狐冲则看懂了:坐在位子上的,是东方不败与任我行,那又有什么区别?
最有趣的,还是少林武当。
青城派灭门林家,少林武当与五岳剑派没动静。大家说起时,只问辟邪剑谱,不问林震南夫妇。是人不如剑谱。
田伯光捉了仪琳。令狐冲与青城派起冲突斗杀人命。少林武当与五岳剑派也没动静。大家继续忙着刘正风封剑仪式。
刘正风一家被嵩山屠戮。气宗与剑宗在华山争执。华山派在药王庙差点被剿灭。少林武当也仿佛不存在。
可见少林武当根本不负责仲裁武林大局。你们爱打打,爱杀杀,请便。只在触及自己利益时,他们才出手,而且有选择性的出手。
令狐冲被冤枉、生重病、受重伤,有过力救仪琳的好人好事,少林武当也没把他当真。
令狐冲展示了自己会独孤九剑,任盈盈表示自己钟情令狐冲。少林派忽然就表示了关心,方证还要收令狐冲为徒,热情洋溢要传他《易筋经》呢。
令狐冲统辖群豪去少林寺救任盈盈,武当冲虚忽然出来跟他斗剑了。少林忽然就对邪魔外道们手下留情了。
为什么?因为要留着将来跟令狐冲谈判的面子啊!
到令狐冲接任恒山掌门了,少林武当掌门忽然来了,跟他说故事了,拉拢他一起对抗嵩山左冷禅了。
因为令狐冲有被拉拢的价值啊。
最好玩的一个细节。
封禅台上令狐冲重伤,之后少林武当二位都没跟他搭茬。直到最后要对抗任我行,少林武当才再出场。
为什么?
且看这段岳不群刚击败左冷禅时:
岳不群下得台来,方证大师、冲虚道人等都过来向他道贺。方证和冲虚本来担心左冷禅混一五岳派后,野心不息,更欲吞并少林、武当,为祸武林。各人素知岳不群乃谦谦君子,由他执掌五岳一派门户,自是大为放心,因之各人的道贺之意均十分诚恳。
方证大师低声道:“岳先生,此刻嵩山门下,只怕颇有人心怀叵测,欲对施主不利。常言道得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施主身在嵩山,可须小心在意。”
岳不群道:“是,多谢方丈大师指点。”
方证道:“少室山与此相距只咫尺之间,呼应极易。”
岳不群深深一揖,道:“大师美意,岳某铭感五中。”
方证大师这会儿关心岳不群的姿态,与他当年要传令狐冲《易筋经》的样子何等相似?
令狐冲此时重伤在身,方证冲虚怎么不去低声叮嘱了?因为忙着拉拢岳不群啦!要呼应啦!
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利益使然而已。
所谓令狐冲、岳不群、左冷禅们,在武当少林眼里,那都差不多:只要不影响到他们的霸权,他们是并不关心的。
像,萧峰。他的悲剧,来自于身世、国家与血统的偏见、个人过于正直招来的嫉恨(马夫人的变态心理),以及本人的仁善。
而这种悲剧,注定不被人理解。
到他雁门关外奋英雄怒终结战乱时,依然不被人理解。
到萧峰自尽,金庸特意加了一段旁人的议论。
到萧峰死了,他终于获得理解了吗?并没有。
中原群豪一个个围拢,许多人低声议论:
“乔帮主果真是契丹人吗?那么他为什么反而来帮助大宋?看来契丹人中也有英雄豪杰。”
“他自幼在咱们汉人中间长大,学到了汉人大仁大义。”
“两国罢兵,他成了排解难纷的大功臣,却用不着自寻短见啊。”
“他虽于大宋有功,在辽国却成了叛国助敌的卖国贼。他这是畏罪自杀。”
“什么畏不畏的?乔帮主这样的大英雄,天下还有什么事要畏惧?”
耶律洪基见萧峰自尽,心下一片茫然,寻思:“他到底于我大辽是有功还是有过?他苦苦劝我不可伐宋,到底是为了宋人还是为了契丹?他和我结义为兄弟,始终对我忠心耿耿,今日自尽于雁门关前,自然决不是贪图南朝的功名富贵,那…… 那却又为了什么?”
正是这整个世界的不理解,才显出萧峰的悲剧与崇高。
所以金庸才借已经半疯的阿紫之口,说出了真相:
忽听得一个少女的声音尖声叫道:“走开,走开!大家都走开。你们害死了我姊夫,在这里假惺惺的洒几点眼泪,又有什么用?”
“你们害死了我姊夫”,这句话振聋发聩。
是谁害死了萧峰?正是这扭曲的偏见导致的命运。
而这命运,恰好来自于世界的偏执。恰恰来自于狗屁偏见。
这些狗屁偏见在萧峰活着时,认定他是契丹人,一定要打倒;到萧峰死去他们还在讨论宋辽谁高谁下,讨论萧峰是卖国贼还是功臣,琢磨萧峰是为了富贵还是啥。
真正是吃人不吐骨头、把萧峰逼到死去,依然不自知的愚蠢恶意啊。
可以说,后期金庸反复陈述的,就是欲望与人心的异化,破除一切门户之见。
张翠山一家从冰火岛回到中土,惴惴于师父如何看待他不告而娶魔教女子之事。
张三丰说的一段话,可当做是金庸后期小说的核心:
“那有甚么干系?只要媳妇儿人品不错,也就是了,便算她人品不好,到得咱们山上,难道不能潜移默化于她么?天鹰教又怎样了?翠山,为人第一不可胸襟太窄,千万别自居名门正派,把旁人都瞧得小了。这正邪两字,原本难分,正派弟子若是心术不正,便是邪徒,邪派中人只要一心向善,便是正人君子。”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