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7日星期二

供应链去中国化,早已经开始了


@可以的掌门

供应链去中国化这个事情吧,并不是疫情期间的新鲜事。

第一,过去十年,本身因为所有甲方销售区域扩张,就已经有一部分产能转移到贸易壁垒高的国家。比如印度。贸易壁垒形式之一是“关税”,不少国家都会对向外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以保护本国经济,和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生产本土化。如果你还不明白,想想为什么上汽通用在上海,为什么早年奢侈品在国内那么贵。
所以印度这种大市场有实力也有理由通过这种方式跟中国一样吸引外资。这个与疫情无关。

第二,劳动力方面,早在2014年中国劳动力成本就超过了墨西哥,比周边东南亚国家高出一倍不止。即使是越南最低工资翻了倍,也还是远低于中国大部分生产地的最低工资要求。最先搬走的头部企业是三星。2018年的越南机场就已经遍地韩国广告,河内甚至有类似韩国城的社区,门口小店标识都是韩语,连越南文都没有。三星这个量级的公司出走,已经让大批供应商开始在越南设厂。这个也与疫情无关

第三,美国对华关税的影响,这个我就不多说了,只是要提一句虽然有不少产品被征收了15%以上关税,但很多产品只有7.5%的关税,这种涨幅整个供应链和甲方利润压一压不是不可能吸收,但因为对中美关系的信心降至冰点,所以很多公司不得不转。这个也与疫情无关。

第四,来说点跟疫情有关的。两年前中国14天封城抗疫,并没有影响太多主要的生产基地,比如上海、重庆、潍坊、青岛、东莞、中山、郑州、重庆、成都这些城市并没有被严重影响。所以实际上2019-2021年搬离中国的速度是放缓甚至停滞的。同时因为几个目的地,包括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等抗疫集体拉胯,甚至出现了回流。如果这时候集中精力谈一谈,拜登政府有没有可能把关税降下来呢?我觉得有,但平行宇宙的事谁咱也不好说。

既然四个原因中三个主要原因都是跟疫情无关的,为什么疫情期间“去中国化”这个词会被拉到关注点?

我个人倾向于认为,时候到了。无他。

疫情的两年其实是续命的两年,也是很好的谈判机会,疫情期间虽然全球供应链出现供需不平衡,但总体最稳定的还是中国制造,不管是哪个区域,大部分情况下人能上班,厂能运转,货能出港。

但留给谈判的黄金时间过了,加上疫情反复,地方经济政策也在变动,最近大半年忽然开始对生产造成很大影响。一开始是限电,然后是隔离工人、不能进厂,货物进出港开始放缓,甚至有一些地区物理隔离进口货物。

现在一个从买方的角度,过去一段时间日常是这样的:
- 卧槽供应商A断电了!圣诞节销售要挂,开始加班,付加班费;
- 我去工人在工厂B封了一个月了,人权状况要被国际社会指责了,付加班费给予人道主义支持吧;
- 哎哟C厂进口货物忽然要多封两周!哪怕您提前俩礼拜通知呢!要不还是日后自愿加班吧,我们付加班费。
-… …

这么搞几个月,信任和信心大额消耗,中国企业出海成了囚徒困境。如果所有人都不搬,也不是不行,但是,本就缩减的订单,还有的是人抢,你不搬,总有人搬。老板活不下来公司全部都得挂。 于是中国企业开始主动搬一部分产能出海,维持供应稳定。

所以去中国化到底去的是什么?目前看来去的还主要是中国地址和劳工工作。因为原因123,大批中国企业早就主动出海,在境外投资,有远见的公司都早几年就在全球主要生产转移目的地置业,今天才去找地的,八成拿地都费劲。企业国际化无可厚非,企业做大了必须要扩张。但对于有些本土员工,尤其是底层员工而言,这就意味着工作的转移。比如台企,他们走过完整的路径,大陆的“台干”(台湾公司外派到中国的干部)并不少见。但劳动力和底层员工不太可能有机会去往这些劳动力密集的国家。所以是大概率要受到打击的。

就业率会受到多少影响,确实要看产业转型和除了劳动力以外的核心竞争力,比如研发能力,服务水平。境外生产现在也未必稳定,政策面的影响很可能会造成一部分产能回流。但中国公司先得活下来。

再看越南和印度,这两个目的国,一直在抄抄抄中国作业,早已经悄咪咪开始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免税、自贸区、最惠国谈判、大兴土建,中国走了三四十年的路,他们大约十年能走完。留给中国制造的时间也确实没有想象中的多。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