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4日星期二

为什么很多中国人会有“苏俄情结”


@方流芳

拜读了杨帆教授“我们的苏俄情结”一文。有三点想法:

1、中国从50年代中期开始就与前苏联进行切割,但主要是与苏联竞争谁是斯大林主义的传人,因此,在所谓“左”的轨迹上越走越远。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两国关系发展到剑拔弩张,但主导中国政治的“继续革命”、“不断革命”之类的话语,都是来自苏联。中国虽与苏联割席,但在意识形态上从来没有和斯大林主义决裂。

2. 文革之后,中国保留前苏联的意识形态话语最多,甚至超过了前苏联,如:中国教科书有关法律的定义,基本上是继受了维辛斯基的观点;中国法学界的民法、经济法之争,就是把苏联曾经发生的争议重新排练一遍。文革之前,追捧斯大林主义与“极左”思潮一拍即合,文革之后的“思想解放”并没有引起深层次的推陈出新。文革之后,政治正确的话语仍然是50年代引进中国的前苏联的教条主义,中国在政治、哲学、经济、法学领域并没有发展出自己的语言。

3. 怀有苏联情结的,主要是30后、40后那些人,这些人知识结构的天花板就是联共(布)党史、斯大林和维辛斯基,而他们培养出来的博士、硕士又抢先占领了改开之后的中国高校。50后本不应该有苏俄情结,但50后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高校,接触的教科书和老师在课堂传播的知识大多还是源本20多年前翻译成中文的苏联专家的说教。

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错失了发展机会,根源就在于热心“移植”,外来语的汉化、重复汉化的外来语,都不会增加知识存量,因此,一直受到思想贫乏和语言表达不足的困扰,甚至无所不在的抄袭也昭示了一种因为醉心移植而导致的思考能力消减、语言能力退化的无奈:从“党八股”到现在层出不穷的四字、三字短语要诀,都是一种缺乏生命力的语言现象,但我们一直乐此不疲。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