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文/兔主席
调门拔得过高,群众觉得后续行动跟不上,会带来不解和失望,那是有损伤积极性和士气的,也可能会透支政府公信力。
但这个事是怎么发生的呢?其实,我们只要把个别人的舆论剔除掉,会发现,调门其实没有这么高,虽然也很严重,但总体是正常的。那么剔除掉谁?自然是剔除掉胡锡进。把胡锡进提出的完全不靠谱但被渲染为可能真实被采用的方法手段(伴飞、击落),把他带出来的这部分多余的节奏给删掉,会发现剩下的基调内容都是正常的。
这位前主编是有非常强的"体制内"光环的,主观或客观原因,这些光环给他做了政治增信,给外人(包括外媒)营造出一种"权威人士"的特殊身份。但我们屡次三番可以看出,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甚至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他是缺乏判断的,也缺乏准确的信息源,他只代表他的个人观点,而且他的观点可能出现方向性错误。然而,如果他的观点纯粹被认为是个人观点,也就不会获得那么多的关注——“权威人士”身份是一切的关键,人们认为他有特殊渠道,代表官方。他几乎成了中国政府的代言人(尤其是涉外时,他还运用海外推特账号,影响甚至要盖过外交部发言人。由于中国的政府体系很大,很多人也都认为他代表某种权威——尤其当他讨论的问题超出自己(这些人员,当然主要是中基层人员)熟悉的职能范畴时。
他利用的是政府的公信力背书,宣传的是自己的观点,他影响了舆论,而且影响了世界对中国的观点,最终获取的则是个人的流量,而且很有可能是可以变现的流量。
我们回想一下,中国过去几十年,包括微博早年的大V年代,有哪一个人,在公共空间能如此巨大,如此不成比例的个人影响力?尤其是被认为有政府背书,能够代表政府信用?这个问题很明显,都不能细想。
这些,显而易见是有问题的。既然是退休领导干部,身份就极为特殊。对于有这样特殊身份的退休人士,退休后在退休前主事的领域继续高调、高频甚至加码发表言论的,是否应当加以管理和约束?他适不适合以这样的身份发言?他适不适合以这样的频度发言?他适不适合就什么事情都发言?他发言不慎的后果由谁来承担?怎么承担?在做任何表达时,他是否需要免责和澄清声明放在最前面,以清楚表明他的观点仅代表个人,并不牵扯政府?
如此,一来,他依然可以表态,但政府/体制/有关部门不需要为他个人言论的偏差和失误“背书”,不需要承受附带损害。这个政府,指的是广义的政府,范围远远超出他主事的媒体/宣传体系;二来,他依然可以利用个人能力去获取影响力,赚取流量——但那需要凭借他独自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深度,而不是运用体制带来的光环和所谓的权威身份、裁判身份。
如此,可能会更有益于我们的舆论生态环境,避免出现被这样极个别拥有不成比例影响力的人“带了节奏”的情形。
这个问题,如果之前看不清的话,今天应该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了。
==02==
对于近日舆论场情势的一点观察与想法
兔主席 20220804
我发现,有不少人还是不能完全理解我们所说的:为什么要批评“是胡锡进等把调门拔得太高”,并要对此负责呢?很多网友说,官方舆论及相关部门的“调门”不是也“拔得也很高”么?
这正是要害所在。所以我们要复盘讨论讨论。
答案很简单,因为中国官方和胡锡进说的从来就不是一回事呀!这其中有一个重大的误会。
外媒、外国专家观察者都注意到,中国政府所公布的军事演训和实弹射击,是过去几十年对台湾地区最有力、最强大的回应与震慑。相信国际上的军事和战略专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都需要仔细研究这套军事演训计划对台海局势的影响;台湾方面送走了Pelosi,也只能回到现实:仔细研究大陆走的这一步棋对台湾的现实与未来到底意味着什么。
所以,中国政府确实制定了非常强有力、令人骄傲的反制措施,在这次Pelosi访台的问题上处理得非常成功。外交部所说的“拭目以待”,就是指的这些反制措施;东部战区所说的“埋葬一切来犯之敌”,我估计也因为涉及到之前未曾尝试的海域演训,要面临一定的军事风险的,因此做了充分的动员准备。
可以看出来,中国官方传达的“调门”虽高,但和反制手段却是完完全全匹配的。
这一切都没有任何毛病,只不过中间出了一个巨大的偏差,就是出现了一个影响因素:胡锡进。
对于上述强有力的军事反制预案的具体,胡锡进当然不可能获知。但他应该能从大方向上知晓:对Pelosi访台,舆论场上要高度施压(批评谴责)、对应对/反制措施也要高调宣传,形成强力的预期。
由于胡锡进并不了解我们反制预案的内容,所以只能闭门造车进行棋盘推演,猜测反制措施是啥。碍于他外交与军事知识有限,所以从一开始就犯了根本性错误,常识性错误、方向性错误:他认为我们的矛头应该是对准美方的,要驱散、伴飞、击落美国的飞机……这相当于什么?相当于直接暗杀对方国的国家领导人(这里插一句:我党压根不会做这种低俗下三滥的事情);相当于对美利坚合众国宣战(中国现在要对美国宣战了……?)。他同时在外网高调高频宣传Pelosi访台行为会如何点燃台湾局势的火药桶。
胡锡进急于发布他棋盘推演的“研究成果”,似乎并不求准确,只求快,只求带有爆炸效应,只求能产生影响力。他希望他的言论能够影响局势、带动局势,主导局势,乃至改变历史事件的发生。我猜想他的博弈是这样的:用尽全力逼吓Pelosi,如果Pelosi不来了,那这个功劳就可以算他的,是他单枪匹马“吓”退了Pelosi,并在国内、国际揽走所有的功劳与荣光;如果Pelosi来,他估计中国政府肯定会强力反制,所以,他再怎么偏差,料不会差得太远。我们还可以合理估计,他预先设想了若干几种“下台阶”的预案,用于解释他的预测“失误”。我们也可以相信,他对这种时候的解释非常擅长,是他游刃有余的舆论场“生存之道”,令他可以成为“长寿人”。凭借多年经验,他大概认为这是一个没有任何风险、也不需承担任何责任、“稳赚不赔”的“买卖”。
可是他却计算错了:因为他的预测是有方向性、原则性、根本性错误的;他在错误的方向上,把“调门”抬到了顶格,吸引、引导了公众预期,干扰乃至破坏了既有的舆论引导计划。
一是他完全错估了Pelosi的动机。他对美国政客不了解,没想到自己的调门越高,言论越激进(同时在美方看来并不可采信),反而越激发Pelosi窜访台湾的意愿——因为Pelosi认为政治收益显著变大了,原来就算不来,现在也非来不可了。在这方面,胡锡进的计算是完全错误的,他的存在,只是净增加了Pelosi台湾行的政治效应;
第二就是把军事干预的矛头对准了美国。凡有常识的人知道,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我们解决台湾问题,要解决的是“台湾”,而非美国(尽管美国在台湾的背后)。这里举个直接但不太恰当的比喻,俄罗斯解决“乌克兰问题”,冲突对象是乌克兰,而不是北约和欧盟。俄罗斯是不会朝美国开火的。多么简单的道理!回到台湾,追溯还原历史的话,统一问题,其实就是了结大半个世纪前“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来来去去,却都是中国人自己的问题,其他人都是干预中国内政的外人。我们永远跟他们说,你们不要干预我们的内政。说得再直白一点,就算推回到解放战争,我们打的也是“蒋匪”,不会去打美国。或者说,能不打美国我们就不打美国;美国不打我们,我们也不会主动打美国;就算真的打了,也是暗地里打,不会跟美国宣战。我们的目标是解放中国,我们希望的是美国让路,而不是去和美国开战。这个情况是延续到今天的。所以,我们为什么要主动向美国开炮呢?这是一个极为基础的常识性问题,如果一个人在这样常识性问题上犯错,那这样的人是恐怕不具备评论国际问题的必要能力与素养的;而如果这个人明知道这是错误的,还如此地去评论和引导,那这个人恐怕就有其他的考量了——比方说他真的认为此举可以逼退美国/Pelosi,他可以收获荣光。
但无论如何,许多人一时没有意识到的是,胡锡进的提法,竟在最短时间内把舆论场的气氛带偏,“烘托”到了另一个地域;在这里,都是他的分析,都是他的推演,都是他的预判,都是他的流量与关注。官方的正面宣传基调按照既定的安排和轨道进行,因为我们手握历史空前的反制预案,但不一小心,居然变成了在“配合”胡锡进的预判。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误会!也造就了一场“舆情风波”。
由于胡锡进不断暗示自己知情、权威,也使得许多民间和海外人士认为,他的推演有很大的可能会真实发生。
一时间没有人点破,没有人看清整个事件后续演变/推演的链条,没有人采取行动。但胡锡进的言论,已经完全改变了人们的预期。
股市/资本市场之所以在那几天会有如此剧烈的反应,也是因为这种情绪和预期之前没有被反映到股价里去。人们正在重新调整对事件的评估,重新调整预期。
结果,8月2日晚,中国政府和官方媒体严正公布对台军事演训及系列反制措施时,网友们没有为这些空前强有力的措施高声喝彩,没有感到士气空前的高涨人心巨大的振奋、爱国主义情绪的沸腾,没有感受到来自国家的巨大正能量,反而,被“泄气”、“失望”、“沮丧”等负能量包围,甚至有些人认为是削弱了对国家的信心。
在这个时候,历史空前的军事演训和实弹射击一下都变得“索然无味”了,变得不能满足人们的“胃口”了。毕竟,这些反制措施和胡锡进宣讲的一套并不在一个象限。
最终,一个本来值得大加宣传、鼓舞万众人心的“正能量”事件,变成了一个让不少人失望、并且不获重视的事件。
这是一个舆论场上出现的极罕见的、意料之外的“事故”。之前,估计真的没有人遇见到会出这样的状况,因为并没有先例。可以推想,过些天,经过补位宣传,国人复归理性思考,肯定会回过味来,重新理解我们反制措施的有力,信心也得到不断提振,正能量不断修复。
但我还是担心,这个事件对我们的事业还是造成了某些损伤的,现在很难再去估量其伤在哪里,影响有多少,但无论如何,应避免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过程之中,谁应该对此负责?胡锡进。作为言论发布者,他应对此承担主体责任。
其实,胡锡进欠全国人民一个道歉。除此之外,他还应该做一些有诚意的反思。但他似乎没有这种反思。这种念头好像不会进入他的脑海。恰恰相反,他可能启动了某种心理防御机制,认为自己做得特别正确——甚至连他的“错误”——虽然他并不会承认有这样的错误——都是积极的、都是有益的。
这种认知倾向是挺可怕的。以至于网上有这样的评论:“能够驳倒老胡的,只有第二天的老胡”。网友这个表述,一是说明老胡这个人是很固执的,死不认错,永远正确;二是说明大家都看出来老胡“善变”,今天这样,明天那样,总之,永远能自圆其说,永远是一贯正确。
还有复盘的,就是他认可了网友P出来的他与Pelosi的结婚合影。为什么他要表达认可呢?人之常情推断,估计在那个瞬间,他有了些“飘飘然”的感觉,享受那种聚光灯下的关注,享受指点江山统领局势的感觉,他应该处在某种心理上的放松状态,享受那个瞬间。此外,他可能认为,在这个特殊的场景下,点个赞、卖个萌,会有助于加强“人设”。其实一个人在这个时点,萌生这样的想法并不能算奇怪。区别只在于,以他的身份地位,一般人是不会做的,而他,却做了。那么只要做了,就不是开玩笑了,就不是儿戏了,是大是大非的问题了。最起码的,也说明了一个人在政治上可能是轻浮、不严肃和缺乏原则性的。人们也不得不问,给予这样的人士国家公器(或类似国家公器)所特有的舆论影响力,是否合适?
外交大事、军国大事,是要极度慎言的——对于假设、逻辑、推理、取态、结论,要深思熟虑,要周全考虑,而且,始终要注意内外有别,包括对内对外,包括境内境外。对于有特殊身份、位置、背景的人,说话尤其要注意:不同人讲的话,在受众者心目中的份量和影响是不同的,所以一定要考虑自己讲话带来的影响。一定要谨慎注意,一定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问责。
对于外交大事、军国大事,也绝不能图一时的口舌之快;不能做不负责任的表述;不能有任何的“拉大旗作虎皮”和套路(包括援引莫须有的增信与背书);不能言论没有责任感——甚至认为自己享受某种特权,不需为言论负责;甚至是“蒙对了算我牛逼,蒙错了也算我对舆论场有‘贡献’”——这都是十分不负责任的,而且是不正常、危险的思维和倾向。最后一条,不应有讨巧轻浮的网红流量思维。
国之大者。在这些重大议题上,如果因言论不慎引发了意想不到的重大事情,责任也不是个人所能担当得起的。
慎思、慎言、慎行。
中国文化注重人情与面子,希望“一团和气”,大多人是不愿意出来对人指摘的,有时候,问题却被搁置,得不到解决。佩洛西窜访台湾引发的“舆情风波”,注定会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对于这样一个事件,不能让它这样就过去了,该有个“说法”;而遇到大是大非问题,也应该认真、应该较真。胡锡进能够以这样个人化的方式在舆论场发声,发挥这样大的个人影响力,产生这样如此大的效应,也必须要放在公众视角下检视。要能面对批评,要能承担责任。
也只有抓住这样的机会复盘与反思,社会才能不断的进步。
过去的几年是如此不同寻常的几年。我们每个人都在见证历史,我们都希望从历史中学到更多。当我们回味、感慨、思考这些发生在眼前的大事件时,都不要忘记这样的情怀和使命:祝愿祖国越来越好,祝愿国家统一,祝愿民族伟大复兴,祝愿人民幸福安康。
==胡锡进回应==
胡锡进:这一次我是舆论战中裸露在装甲战车外面的一个士兵
@胡锡进
有人不断攻击我,大有不搞倒老胡誓不罢休的意思。何必呢?我原本视他们为友军,现在正是冲锋的时候,我对他们突然把枪横过来向我射击感到惊讶。
对我攻击最猛的人是一位80后,网上较权威的途径介绍说,他是80年代一位省委书记的孙子,曾在英美求学,获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硕士学位,在美国著名研究机构工作过。他后来任职于北京的一家中资投资银行,长期往来于北京与香港之间。这些履历展示了他的不凡功底。
这位朋友香港修例风波期间写了不少文章,我读了,说实话写得挺棒的,我一直视他为共同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的友军。这次他反复攻击我时,强调他很支持国家对佩洛西窜台的整体应对,支持环台湾岛军演,我觉得我和他的大立场也很一致,所以我对他不搞倒我誓不罢休的样子深感不解。
我不知道他这样做是不是因为下面两个原因。
一是他读书多,见识也不少,但他属于这个社会的“三好生”,对舆论战的认识来自于书本和精英聚会的高谈阔论。他不了解老胡从一开始到今天是如何实际打的舆论战,我们是怎样穿插、突破,又是怎样挂彩,自我疗伤。我私下里在很多场合说:我们是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的一支特种部队,特种部队的特点一是忠诚,因为不忠诚打不了艰苦的战斗;二是打得远,会遭遇极其复杂情况和险境,有时要自己独立做断然决定;三是有时会被误解,甚至被自己人追杀。我这样说是想要寻求最大理解,因为我们一直行走于刀尖,我们不求奖励,但求包容。今天老胡退休了,不再是一个团队,真成了“千里走单骑”,但我的逻辑没有变,信仰没有变,我依然是“特种兵”,在每一场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的战斗中,我希望都有我的一个身影。
这次打佩洛西,我的话说得最重,我的那些话成为了白宫和国防部劝佩洛西不要此时访台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成了美国部分主流舆论和战略学者反对佩洛西访问的理由之一。这就是老胡那些重话的价值。美国的内部博弈很复杂,我的力量很有限,结果并不确定。去年初,媒体传蓬佩奥计划在离职前窜访台湾,我主笔重磅社评,警告蓬佩奥如果在离职前访台,有可能引发战争。台湾陆委会当晚对社评作出很紧张的回应,第二天美国国务院针对社评回答提问,表示蓬佩奥没有离任前访问亚洲的计划。但是这一次,是另外一个结果。
这一次我是舆论战中裸露在装甲战车外面的一个士兵,我知道我说的话越重,我的个人风险越大,因为没有装甲保护的我,最容易被瞄准击毙。但是大战当前,我没有退缩的理由,中国国家利益在此,我个人的羽毛又能有多重?
其实2日晚公众的心情很像看球,中国队射门,但打到了门框上被弹回来,人们一片叹息。然而球赛并没有结束,在美台嚣张了一阵之后,球稳稳被中国队控制在中场,并且随着我们重新逼近禁区,大陆公众的情绪乃至全球荧屏前看直播者的心态又都出现新的面貌。所以认为2日晚上公众的叹息是中国公众信心的一场灾难,这种看法是缺乏经验的,如果现在仍坚持那种看法,就是一种浅薄,是把一个逗号乃至顿号生生看成了句号。
下面说可能的第二个原因。那位攻击者一路走来顺风顺水,上网之后好评居多,可能对老胡退休后继续保持在互联网上的影响力不满,想让老胡腾地方。他大概希望自己振臂一呼,就能够调动起对老胡的全网讨伐,进而让这种讨伐转化成对老胡的体制内杀伤力。我不轻易猜测别人的不良用心,一般我是主张把别人往好处想的。如果对方攻击我就是出于公心和道义,就算我小肚鸡肠了一次吧。
还有,那位攻击者发出一项指控,声称几天前我给一张网传的我与佩洛西“结婚照”P图点赞,目的是我要借这张图拉流量。我真要劝他好好看清楚了,我是给骂那张P图的一位网友点赞,而不是点赞那张P图。幸亏1日的那个帖子我没有删,大家都可以上我的账号自己去看个究竟。
我觉得舆论场上相互批评是应该的,但不应搞诛心之论,不应害人。有很多人在网上批评我,就具体言论怼我,但与这一次由此君举旗的对我攻击不是一回事。我认为,爱国阵营应该很庞大,声音也应该是多元的,形成交响乐队效应,而不是只有一个“正确的声音”。虽然围绕佩洛西窜访出现了尖锐争执,但我还是希望我与那些攻击者继续是对外斗争的友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