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7日星期日

网友评论:胡锡进问题在哪里?


@传播学邓建国
胡锡进主编的失误,存粹从传播学角度而言,我是这么看的:
1. 在议程设置中,"显化"(priming,也称issue salience)是指将某agenda与某issue绑定,并将该issue视为决断该agenda的关键因素,通常的表述例如:"某Agenda(台海关系)完全取决于某Issue(佩洛西是否访台)"。
胡主编通过高调发言将两者绑定,并将其灌输到某些人群中,导致这些人认为台海问题与佩洛西访台共存亡,但实际上这么做并无必要,结果让自己很被动。
2. 在外部国际关系中,对他国行为进行阻吓,胡主编一开始就选择了军事维度,并选择了军事维度中的"击落飞机"这一最高层级。这很容易给对方以“漫天要价”的感觉,从而激发对方的态度从理性转向情绪,进而造成双方失去理性,产生情绪上的对抗。
如果缺乏坚持最初要价并一镜到底的决心,就很容易在被怼后马上食言,必然让自己很窘迫,很被动。
3. "击落飞机"是胡主编选择的在外部国际关系中的高级别军事阻吓,但这一阻恐对国内受众也有巨大影响。从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或心理建设角度而言,胡主编这么做完全不可思议。
英语中有句话说:"under-promise, over-delivery",意思是"低承诺,高兑现",也就是左宗棠说的"说软话,办硬事"。说服理论中也有"door in the face"策略—— "先提大要求,被拒后再提小要求"。
这些观点和理论背后的智慧都是:通过有意映衬,使得最终的方案显得令人容易接受。但是,极为失策的是,如前所述,胡主编一开局就亮出并无可能实现的"击落飞机"这一最高级别的军事应对措施,这导致在其映衬下,后来所有其他应对措施都显得是让步,是耻辱,都令其粉丝觉得不可接受。
以上观点供参考和讨论,其他就不说了。

@传播学邓建国
知识和阅历贫乏者,很少接触多样的知识和观念,而是终生死守一个观念。
久而久之他会将这个观念与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生存方式绑定,维护这些观念就相当于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生存方式。其观念被人商榷或批评,就会被他认为是其人格尊严和生存方式被批评,于是他要为为之而战,不惜辱骂商榷者和批评者甚至要从肉体上消灭他们。
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否将将观念上的论战与个人人格尊严相区分,是评价一个人文明程度标志。

@皇城根下刀笔吏
对胡锡进进行上纲上线的讨伐,我觉得没有必要。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不喜欢他,甚至在有些时候讨厌他,但是没必要上纲上线的讨伐他。
他在中国的舆论场上,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美国的体制比较分散,随时可以有不同的声音发出来,但中国的体制决定了,体制内几乎无法发出不同的声音。官方的表态,在讲出去后几乎无法挽回。官方既不能提前做恫吓,也不能事后找补。
而胡锡进的存在,便是弥补了中国体制这样一种缺憾。
胡锡进这种半官半民、似官似民的模糊身份,既帮助中国政府传递了很多信息,又能够让中国政府全身而退。胡锡进在佩洛西访台前,发出如此严厉的警告,个人认为是在采取恫吓策略。
如果佩洛西因此被恫吓住,不敢前往台湾,则危机解除,最符合中国当下利益。
这种恫吓,中国官方无法表达。不然的话,相当于中美直接对抗。后续不管如何处理,都无法做到全身而退。
胡锡进在外网承受了极大的骂名,我个人对他还是比较钦佩的。如果换作是我,我做不到。因为这种真人实名舆论斗争,有可能会给自己或者家人带来真实的人身安全风险。
我看了那篇讨伐胡锡进的文章,个人觉得作者在这篇文章表达的内容,格局有些小了。

@杜子建  
很多网友不理解胡锡进到底错在哪里,我说两句:
1,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国家的一切权威部门都把调门放在“内政处理”这个象限上;
2,胡锡进用错误的言论把台湾问题国际化,以“打飞机”的高调外化了“内政问题”;
3,中美之间,是外交问题;不是军事问题;而“打飞机”是对美宣战,是国际问题;
4,胡锡进拉高民粹,加重口味,致使“军演”和“制裁”都变得寡淡,而本次军演和制裁都是划时代的重大突破,甚而改变台海态势的,但胡锡进消解了这一空前制裁的重大意义;
5,胡锡进越殂代疱沐猴而冠的“伪官方表述”,推动了台湾问题的“国际化影响”,造成了佩洛西访台价值的最大化,这是胡锡进的最大过错;
6,网友喜欢“重口味”,胡锡进迎合”重口味”,以至于国内网民产生各种“失望”和“愤怒”的情绪,这是胡锡进对公众情绪的一次“恶意消费”;
7,国家意志,自有自己的节奏(军方、外交部、人大、国台办),而胡锡进妄加揣测,肆意曲解,恶意破坏了这种“国家节奏”,造成了舆情混乱,影响了国人判断,进而产生了不必要的舆情后果;
8,胡锡进欠所有“被消费”的网友一个公开的道歉,但是,他不会。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