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9日星期一

吴尊友赢麻了! 瞎说话还能得到官媒站台

文/贰條

今天上午,吴专家出席了《财经》年会,并以《如何迈过黎明前的黑暗》为题作了演讲。在这个演讲中,他对“今冬新冠疫情形势”进行了分析和研判。

我想说的是:“黎明前的黑暗”是没有办法“迈过”的,只能“度过”。这在我们文字工作者看来,是语法上的“搭配不当”。

当然,这丝毫不妨碍吴专家“赢麻了”。

吴专家的PPT提纲是这样婶儿的:

首先,我们“赢得宝贵三年”。

根据媒体的报道:

在会上,他展示了这三年新冠疾病谱的变化并介绍说,新冠的疾病谱分为无症状、轻症、普通型、重症、危重症、死亡。这三年,重症、危重症的比例从2020年的16.47%下降到去年的3.32%。“今年至12月5号,是0.18%,也就是说重症、危重症的比例逐年下降,病死率也是在逐渐下降。”


“我们等待病毒的致病性减弱,等待病毒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下降。我们等待有足够的时间让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够接种上新冠疫苗,能够形成一定的保护力,经过三年的斗争,我们也取得了一定的应对能力。”

根据众所周知的“常识”,传染病毒为了谋求与人类的“共存”,在其变异过程中几乎一定是毒性逐渐降低的。

因此,按照吴专家的逻辑继续往下接着推,如果我们继续封控,不放开,我们赢得的很有可能将不止“宝贵的三年”——也很有可能是“宝贵的五年”,甚至“宝贵的十年”嘛。

只是,“宝贵的三年”过去了,除了方舱和核酸亭外,我们的退烧药准备好了?抗原准备好了吗?120准备好了吗?应急预案准备好了吗?

吴专家还说:

如果按照全球奥密克戎流行引起的死亡数看,我们推算,假如“新十条”提前到今年1月3号,中国大陆将会造成约25万人死亡;如果按照美国奥密克戎死亡人数推算,中国大陆将会有103.8万人死亡。

这个“推算”对吗?我不知道,但我肯定是不可能把那个放开的时间点提前的,因为我没有办法让时间倒流。

用一个“完全不可能被证伪”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确实让人无法反驳。

你说是就是吧,赢麻了!

再来说说“非专业与专业”。

吴专家大概的意思是他们“专业人士”和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言下之意,当然是他们“专业人士”更高明了。

他的演讲中列举了一大堆绕来绕去的数据之后,得出了一个观点:“中国大陆观察到的新冠病死率,实际上是防控的效果,不能简单的认为就是奥密克戎自然的病死率。”

换句话说:奥密克戎自然的病死率可能依然不低,但因为搞了封控,所以病死率才变低了。对吗?

所以,继续搞封控可能效果更好?是这意思不?

但是,吴专家在计算那些数据的时候,是否把封控期间的次生灾害(比如其他疾病无法及时就医)造成的死亡统计在内了呢?难道您也认为,新冠之外的病不是病?

我想说的是,“非专业与专业”不是数字游戏,而是要看判断以及判断的依据是否科学全面。

我们再来看看,奥密克戎的病死率是不是“魔鬼”。

吴专家说:

奥密克戎的病死率就是一个魔鬼,我们在医学上衡量病死率,病死率通常是讲它的严重性,而且这个病死率一般来说是相对固定的,比如狂犬病,狂犬病的病死率就是100%,如果被狗咬了没有处理,只要发病了,不管你是在北京还是在云南,在外国也好,是男人也好,女人也好,老人也好,小孩也好,病死率就是100%,没有的救,不会变的。流感的病死率也基本不变,在0.1%左右。奥密克戎的病死率可不一样了,不同国家、不同人口、不同时期、不同疫情规模,病死率差异很大,所以对待病死率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看,好像它的数字变小了威胁就小了,所以对这个“魔鬼”我们还要认真对待。

但我想说的是,根据我对病毒极为粗浅的了解:一个病毒在大流行初期,由于还未通过变异最终形成稳定的状态,其不同代际毒株的致病率和病死率都有可能不尽相同。

比如,新冠病毒中的德尔塔和奥密克戎的致病率和病死率不同;再比如,奥密克戎不同分支的数据也有可能不同。

目前,奥密克戎仍然处于大流行中。因此,它的病死率是不是“魔鬼”我不知道,但赢麻了的专家却很可能是。

最后,说说对今冬疫情的预判,吴专家将其概括为“一峰三波”。

12月中旬到1月中旬将是第一波疫情,以城市为主,会慢慢上升——因为,刚放开了嘛。

1月下旬到2月中旬,会有第二波疫情上升——因为,春运了嘛。

2月下旬到3月中旬,会有一波——因为,大家回城了嘛。

就这,还需要“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来研判?我一码字儿的都知道啊!

当然,赢麻了的吴专家有一点是说得很对的:

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