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林地
差六七个点就敲出了,差六七天就敲出了。没想到被白玩两年本金又搭进去了。难道这就真是个早预谋好的陷阱?
guest2
没那么多阴谋论,券商就是赚点期权定价跟市场公允价值之间的差价而已,或者说利用信息和专业能力的不对称诱骗雪球买家以一个偏低的价格把看跌期权卖给自己。券商有这种几乎无风险合法骗钱的手段,根本没必要单边对赌,去操纵做空什么的。操纵的话,比如砸盘做空,除了不合法,砸不下去的话自己还要承担亏钱风险。
那为什么市场走势好像就是要跟雪球买家做对?这就是一种墨菲定律,因为雪球的敲入敲出点位和规模对其他市场参与者来说是明牌,那其他投资者自然会调整策略,去静观和促成对雪球买家不利的走势,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坑杀雪球买家的共谋。比如,跌到雪球敲入密集区时,手里有钱准备做多的投资者会怎样想,是眼看火药桶引线已经丝丝冒烟了还冲上去拆引线,还是躲一边观望,等这些火药桶自己炸得差不多了再去收尸?要是这样想的人多了,在临近那一刻时自然买盘不济抛盘抢跑,结果就是雪球买家任人宰割的不利场景加速自我实现。
雪球产品本身没问题,有问题的是两点,一是定价比较偏向卖方,券商拿走利润多了点 (金融精英也要吃饭买房的哈),而买方里面有些不是合格投资者被诱导买了不合适自己的产品,二是整体规模偏大,点位集中,容易对市场造成集中冲击,放大下跌时的波动 (对市场其他参与者也不一定是坏事)。
雪球产品对市场也不是没有正向意义的。
在雪球产品从发行到敲入前,券商拿到这个看跌期权,会相应地在期指上做多,并且是越跌越加仓,给市场提供做多力量,也能缩减期指的贴水幅度。看跌期权市场是需要有卖家的,有雪球买家提供的看跌期权,拿到这个看跌期权的投资者才更敢于做多。当然,这应该建立在双方都明了自身风险收益,两相情愿的基础上。
至于雪球集中敲入,多杀多对市场的冲击,主要是规模偏大点位集中造成的。设想一下,雪球敲入点位在指数下方均匀分布,或者金字塔分布,下跌一段,会有部分敲入抛压,但同时更下方的雪球产品又会产生加仓做多的需求,好比一个疏松的软垫,这样是能延缓下跌的。怕的是大量雪球产品敲入点位密集,而更下方却没有更多雪球产品承接了,那么击穿这个密集点位时净抛压就比较大。
yaosongshen
那玩意一开始我就看明白了 说白了就是上涨的时候给点小利 下跌的时候你来扛收益有限 风险无限。
而且这玩意是挂钩中证 500 或 1000 我当初第一个问题为啥不挂靠沪深 300 或上证 50 回答是上面不允许。
目标 140
雪球这个工具我记得我在 JSL 上也讨论过几次。先说结论:工具是中性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绝大多数时候定价也是公允的甚至对投资者更有利,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投资者适当性。
工具是中性的。如果自己尝试过做雪球的定价模型就不难发现,生成的随机路径中,按照给定的票息率,不少路径下,券商是要亏损的。这也就是前面有人提到的,买了雪球的也有敲出的案例,并不都是敲入。总的来说,从券商衍生品交易台的角度,雪球只是一个在统计意义上能够获得正收益的产品,但并不是卖出的每一期雪球产品券商均能盈利。但是,这里还隐含了一个假设,这个假设就是券商对于未来波动率的判断是准确的。
市场定价大部分时候是公允的。国内的一级交易商就有那么多家,指数类的场外衍生品二级交易商也能做。能做 500 雪球的券商有 1-20 家。按照国内券商的竞争情况,衍生品部定价岗位的话语权其实很低很低,你报了 8%,另一家报了 8.1%,你如果不改报价,丢了大单,销售会一直在领导面前告状,因为你的固执让整个部门年终奖打了八折。所以最终结果往往都是给出了过高的票息率。而市场最终后验的波动率却没那么高,卖出的雪球整体来看也是亏损的。据我所知,去年某大型券商股衍部门期权台就因为前期给的票息过高,而市场波动率远远低于预期亏了十几亿,整个部门没有奖金。
投资者适当性问题。正如截图中的投资者,无论是他本人还是他的爱人在我看来都不是雪球产品的合个投资者。这样的产品更应该面对专业的投资者去做销售。但是在 2021-2022,在巨大的利益刺激下,各类型机构对客户准入大幅下沉,向大量对衍生品结构和风险知之甚少的投资者销售了雪球类产品。在我看来这才是问题的根源。
ME001
雪球就是卖 PUT,香草就是买 CALL,只不过多了个中间商把期权打扮成固定收益产品。
哪来那么多阴谋论。主贴那个贴主就是赌输了撒泼打滚罢了。
拜水的仔
雪球:上涨有顶,下跌无底
香草:上涨无限,下跌保本
skybird
一看到雪球 “敲入”、“敲出” 这两个词,我就很讨厌这个产品。为什么不能用大家都能一看就明白很直观的词语!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