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3日星期二

常识恶补:经济社会底层逻辑与10个基本常识


@caijingshujuku

现代社会最缺的,并不是那些高深的研究,而是常识。 可以说,大部分的社会问题,都是由于缺乏常识造成的!

​本篇文章,将从经济学的视角进行简单探讨,并分享经济社会的10个最基本常识。 (内容较长,阅读时间大约15分钟,建议先关注收藏,可以慢慢学习和体会!)

​一、经济社会的底层逻辑

​现代社会是如何运作的?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如何解决生计的问题。 可以说,一部人类史就是关于人类如何解决生计的历史,即便工业革命2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如此。 要解决生计问题,就必须使用资源和一些手段,但不幸的是人类社会不是上帝的伊甸园,什么东西都是丰裕的,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满足需求的资源和手段是稀缺的。

​稀缺性并不是经济学家的假设,而是现实。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没有稀缺性就没有经济学。 正因为稀缺性的存在,人类必须作出选择,而这种选择涉及三个基本的问题:

​1、生产什么? 2、如何生产? 3、产品如何分配?

​这三个问题构成了著名的资源配置问题,资源配置的目的如何高效地满足人类的需求,解决人类的生计问题。 在这三个问题之前还有一个关键点的问题是:谁来作这些选择? 根据如何回答这四个问题,可以将经济社会分为:传统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以及混合经济。 传统经济一般是生产效率比较落后的社会,比如部落社会。这样的经济系统主要是通过习俗、惯例来回答这几个问题。 纯粹的计划经济是上个世纪出现的,以前苏联为代表的国家曾实行过计划经济。 这种经济系统中,由政府部门来回答上述全部四个问题,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决定一切。 不过事实证明,这种经济系统并没有回答好这几个问题,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普遍陷入短缺、贫困、腐败以及不平等。 纯粹的市场经济是一种私有制经济,财产私有,绝大多数的选择都由私人做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极少。资源的配置是通过斯密笔下“看不见的手”来完成的。 事实证明,市场经济是非常高效的资源配置体系,虽然也会带来不平等,但这是一种相对高收入水平的不平等。 混合经济是结合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经济体系。尤其是1936年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后,政府部门对市场的干预更加频繁,这一经济体系成为当今世界最普遍的经济系统。区别只是有些国家更倾向市场,而有些国家更倾向计划而已。 不同的经济体系最重要的区别在于财产所有制,所有制不同,做选择的人就不同,整个生产、交换以及分配系统就不同。其背后是财富的创造、传递和分配体系的不同。 一般而言,私有财产的市场经济是最高效财富产生和分配机制,全世界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无一例外都倾向于市场经济,同样经济自由的地方,决策越分散,权力越分散,其他自由也会更多。

如上图所示,越靠近左边就越接近计划经济,越靠近右边就越接近市场经济。上面表示上个世纪80年代,下面表示本世纪初。 可以发现,靠近右边的都是发达经济体,靠近左边的都是落后的经济体。而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也是往市场经济的方向靠近,所以取得几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 20世纪是经济系统的试验场,尤其是战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大对立的经济系统,最为著名的是韩国和朝鲜以及东德和西德的对比,当然结果大家现在都知道了,市场经济获得了胜利。 但人类对这两个经济系统的认识过程非常曲折,甚至让很大一部分人付出惨重的代价,只有极少数人在市场经济遭受非难的时候依然坚持市场经济,比如奥地利学派的米塞斯、哈耶克等人。所以,作为经济学者最基本的职责就是捍卫市场经济。 不同的经济系统,决定了不同的财富创造和分配机制,当然也决定了权力的作用范围,这就是经济社会的底层逻辑。

​二、经济社会的10个基本常识

​我一直认为现代社会最缺的并不是那些高深的研究,而是常识。 可以说,大部分的社会问题都是缺乏常识造成的。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获得多少的新知识,而在于掌握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运行最基本的常识,基于此才是创新和创造。常识是一个社会的基本盘。以下这些,是经济社会10个最基本的常识:

​1、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There ain't no such thing as a free lunch),应该是最广为人知的经济学谚语。 “免费午餐”的概念起源于1870年代的一些美国酒吧,它们以“免费午餐”作招徕吸引顾客,但附带条件是:顾客必须购买至少一杯酒类饮品饮用。 虽然它们提供的“免费午餐”的价值比一杯酒的价值要高,但由于绝大多数顾客每次惠顾都会购买多杯酒饮用,所以酒吧依然能够收回其成本并且盈利。 1975年,以主张自由放任资本主义而闻名的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引用科幻小说《怒月》,出版了一本名为《世上没有免费午餐》的著作,使“免费午餐”的概念更广为人知。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说的是不可能获得没有成本的收益。 我们所处世界最基本的特征是资源的稀缺性,一般而言资源又具有多种用途,这进一步加剧了稀缺性,所以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需要做选择或者权衡(Trade-off)。 只要是做选择,就必须放弃一些东西,放弃的东西在经济学里面称为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所以获得任何收益都有机会成本。 这可能是我们在社会上生存最基本的常识了。忘记这一点,就非常容易进入别人设置的“免费”陷阱。一般而言声称免费的东西,往往最贵(机会成本最大,相当于浪费资源)!

​2、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经济社会中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也是基本的常识。 广义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包括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

​生产领域的收益递减表示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某种要素的不断投入,超过某个临界点之后,每单位投入带来的产出会不断下降。 现实中,比如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资本的边际收益不断下降,所以不能通过无限的资本积累带来持久的经济增长。其他要素同样存在这样的情况。 这种现象说明各生产要素之间存在一个最佳的比例关系,超过了这个比例,生产效率就会不断降低。

​消费领域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更准确的说应该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它表示随着消费者不断消费某种商品,额外消费以单位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感会不断下降。 也就是说,随着消费者的需求被满足,他对此商品会产生厌恶心理。 生产领域的边际收益递减对人类来说是一种不幸的规律,传统的投入要素都存在这样的规律。为了提高生产率,人类不得不另辟他径,比如加大对创新的投入,通过不断的技术进步带来增长。 而消费领域的边际效用递减则有效阻止了人类本身的贪婪,是稀缺资源消耗的一种负反馈,使经济系统、生态系统得以维持一定程度的平衡。

​3、价格是真实信息的传递机制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在其著作《自由选择》中提出: 在组织经济活动方面,价格机制可以发挥三种功能: 第一,价格可以传递信息; 第二,价格提供激励,使人们采用成本最低的生产方式,把可用的资源用于最有价值的目标; 第三,价格决定了人们从产出中获得多少,即收入分配。 以上这三方面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 现在人们普遍知道,对于自己的利益,自己做选择比别人帮我们做选择好得多。 但是在经济活动中,要做出正确的选择需要真实的信息,而价格就是真实信息的传递机制。 经济中真实的信息分散在每个行动者的头脑中,比如关于产品需求(种类、数量、质量、款式、定价等等)的信息分散在每个消费者的头脑中,没有一个组织可以收集到这所有的信息,更不用说这些信息的动态特性,加剧了收集和处理的难度。 而计划者以自己的主观判断,替代大众的真实需求来安排生产和分配,这也是计划经济失败的最重要原因。 但这些真实的信息可以通过市场的交易反映在市场价格里面,价格反过来为消费者和生产者提供信息,激励他们做出正确的反应,直到高效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同样,价格还为每个人的素质和能力提供真实的信息,并为其定价,使得有能力的人能获得更高水平的收入,有助于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做到人尽其才。

​4、自愿交易对交易双方都是有利的

​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给出的极为重要的洞见便是: 如果交易是自愿的,那么除非双方都认为自己能从交易中获益,否则交易便不会发生。

​可能是这个道理过于简单了,以致会对人产生误导。 大多数经济学上的谬误,源自对这一简单洞见的忽视,即认为馅饼就是那么大,一人所得必是他人所失。 在经济学上,可以用两个简单的模型,来表达斯密的这一伟大的洞见:

​1)基于比较优势的“李嘉图模型”:

这个模型(生产两种商品、技术和资源固定并充分利用)的大意是在贸易之前,每个地方都只能在自己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及边界以内的区域来生产和消费。 但是基于专业化分工的贸易之后,虽然双方没办法在边界之外生产,但是可以在边界之外进行消费,这种福利的提高就是自愿交易带来的。

​2)基于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社会福利模型:

该模型通过定义消费者剩余(消费只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减去实际支付的价格)和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实际获得的价格减去愿意卖出去的最低价格)来阐述自愿交易的好处。 交易在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相等的产量停止,在该产量的左边任何一项交易消费者获得消费者剩余,生产者获得生产者剩余。 自由交易的市场经济是一种典型的共赢游戏,没有一个国家因为贸易而变得贫困,相反没有贸易就会有战争。人类历史由战争走向贸易,是由零和游戏转向共赢游戏,这是一种伟大的进步!

​5、行为的结果远远比动机重要

​经常听人说“不要看他说什么。而是要看他做什么”,其实这句话还缺了一句,那就是“还要看结果是什么”。 为什么结果很重要? 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动机是好的,但结果是坏的,即“好心办坏事”。 比如,人类历史上层出不穷的“乌托邦”思想: “乌托邦”的设计者动机不可谓不好,设计者以人类最怜悯的情怀提出“众生皆平等”的理想蓝图。 但是历史上的乌托邦实践几乎都失败了,而且是惨败。 距离大家最近的“乌托邦”,就是上个世纪流行于世界的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的出发点当然也是非常好的“消灭资本家,创造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谁都不能否认这个动机的善意,但实践这个蓝图的国家并没有找到实现的路径,提倡解放人性反而压抑了人性,提倡平等反而造就了更严格的等级制度,结果如大家所知。 行为的结果远远比动机重要,通往地狱的道路往往由善意铺就!

​6、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

​经济学家弗兰克·奈特曾经在其著作《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中区分了风险和不确定性。 他认为,风险是“一个可以衡量的量”,虽然没有办法获得准确的结果,但是最有可能的几种结果的概率却是可以计算出来的,而不确定性则意味着甚至没有足够的信息来确定各种可能性的范围。 经济系统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不确定性,充满了各种反馈机制,就像著名的蝴蝶效应一样,一个细微的改变可能带来整体显著的变化。 更不用说现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黑天鹅事件变得越来越频繁,比如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俄乌战争、巴以冲突等等,这些事件几乎对世界政治经济进行了重构。 不确定性无法刻画,也无法衡量,当然人们也没办法对未来进行预测。 引申出来的另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不确定性的世界是无法去通盘规划的。 那些大规模的社会工程注定失败,在强大的复杂性面前,人类显得多么渺小,我们能处理的大多是概率的问题,超过了这一限度,人类的理性目前来说无能为力。 所以,千万不要认为人类的理性能规划社会,当然零星的社会工程是可以的,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是通过零星的社会工程改进达到的。

​7、人类普遍具有“动物性精神”

​凯恩斯曾说:“市场是由人类的动物性精神驱动的,而不是理性”。 这句话是非常准确的,想想历史上的那些经济泡沫,无一不验证了凯恩斯的断言。 人们批评经济学家没有预测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主流经济学的模型假设人是理性的,非理性的“动物性精神”只是一种例外,因而被排除在模型之外。当然经济学家根据自己的模型就没有办法预测到金融危机的到来。 也许人在长期来看确实是理性的,主流经济学的模型可以用上。 但是在短期来看,人们的行为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相对于理性,人远远是情绪化的动物。 思考一下,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们做的很多重大决策都不是理性的,有时候仅仅只是睡一觉或者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改变我们的决策。 经济是不断涌现和自我演化的。短期发生了变化,当然会影响到长期,甚至会让整个发展的方向改变,所以长期的理性模型并不能预测短期的趋势变化。

​8、一国的财富取决于其生产能力

​关于财富,现在普遍认为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人类历史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自给自足的传统社会,分工较少,生产效率非常低,创造的财富非常少,基本处于温饱的边缘。经济获得快速增长仅仅只是近200年的事情。如下图所示:

传统经济是一种相对静态的经济,非常容易陷入“马尔萨斯陷阱”。 分工不发达,市场也不发达,技术水平就根本没法进步,产出自然就少。直到18世纪的工业革命爆发之后,人类经济才开始正式进入大规模分工和贸易的时代,创造的财富也呈几何级数形式上升。 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费就越多,人类的生活水平也就越高,同时储蓄也越多,对未来的技术、资本等投资也就越多,未来也更有增长的潜力。 资本提升了生产效率,工业相比农业创造了更多的附加值。工业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将过去的奢侈品,变成现在普通人也可以消费得起的商品,即奢侈品平民化的过程。 产业的转移让全世界各国都有工业化的机会,但是这一切都得以市场化作为基础。

​9、通货膨胀大多是一种货币现象

​米尔顿·弗里德曼曾说:“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超发货币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大概可以通过经济学里面的货币数量论来解释。 货币数量论最先是由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完整阐述的(其实在休谟之前已经有类似的思想了),后由经济学家欧文·费雪继承,而米尔顿·弗里德曼将其发扬光大。可用一个简单的方程来表示: MV=PY 其中M是货币总量,可用狭义货币M1表示; V是货币流通速度,可用货币在一定时间比如一年的转手此次表示; P代表一般物价水平; 而Y代表实际产出水平。 通过简单的全微分变换就可以得到下面的式子: △M%+△V% ≈ △P%+△Y% 其中△M%代表货币增长率,△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增长率,△P%代表一般物价水平增长率即通货膨胀率,△Y%代表实际产出增长率即经济增长率。一般可假设货币流通速度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大致是同步变化的,就可以得到如下式子: △M% ≈ △P% 此式可理解为通货膨胀来源于货币的增长,即央行超发货币带来通货膨胀。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这个结论是很有解释力的。 超发货币带来的通货膨胀导致居民手中的货币贬值,购买力下降,这其实是将居民的财富转移到政府手中,使得政府获得额外的购买力,本质是一种收入再分配。 当然,政府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购买力,远远比直接征税来得隐秘,而且不容易引起不满。

​10、自由和尊严来源于私有财产的保护

​阿克顿勋爵曾说:“一个反对私有财产制度的人,是没有自由的基本要素的。” 可以说,没有私有财产就没有自由和尊严。 私有财产让个人能够自由选择,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都由自己说了算,只要不犯法,无需介意别人的脸色,也无需依靠别人。 计划经济时代,没有私有财产的居民什么都需要仰仗他人。 如果去看看那个时代的历史或者写实的文学作品,你会发现,不说一个村长,就是一个小小生产队的队长就可以决定别人的命运。你能做什么,你能得到什么,全部由他说了算。如果想办事,还必须走后门,个人几乎没有任何自由和尊严可言。 过去的可能大家觉得遥远,我们可以看现实中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父母退休养老的问题: 很多的老人为了支持后代的发展,将自己的工资卡交给儿子,然后由儿子来养老。 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问题,如果儿子比较孝顺,这种方法也挺不错的,即满足养老的需求,又融洽了家庭关系。 但据我观察现实的情况,好像儿子和儿媳并不是很孝顺的情况也很多,这种情况老人做什么都得看儿子和儿媳的脸色(即便是用自己的退休金),这种情况下老人生活无自由和尊严可言。 相反,如果由自己来支配退休金,则可以非常体面的度过晚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后代对你也比较尊重。

​三、经济学只是看待经济社会的一个视角

​凯恩斯曾说:“经济学大师必须拥有罕见的天赋组合。他必须在几个不同的方向达到很高的标准,必须将不常发现的才能结合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他一定是数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哲学家。他必须从一般的角度来思考特殊,在同一思路中触及抽象和具体。

​为了未来,他必须根据过去来研究现在。人的本性或制度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完全不受他的关注。他必须同艺术家那样既超然又不被人收买,但有时又像政治家一样贴近现实。” 他还说:“如果经济学家能够使自己被认为是谦逊的,能干的,与牙医水平相当的人,这也是好的。” 经济学只是我们看待经济社会的一个视角,甚至还不是最重要的视角。 我们对社会的认知犹如盲人摸象一般,不同的学科为我们提供不同的视角。

​但是,任何理论都只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框架,而不应该成为教条。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