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5日星期四

谈论中日关系的自我陶醉式困境

文/ELM

【一】

版面上这篇文章《略论中日关系困境:自我实现的“贾葭”式困境》(以下简称“《略》文”)看了之后,有两句话,抛砖引玉。

这篇文章谈到的贾葭原文是《中国人仇日的“程序设置”一一略论四十年来的中日关系》(以下简称“贾文”),结构清晰,叙事明快,说理畅达。把自己求学成长一路走过的人生轨迹,很自然地和中日关系从1980年代之后的时代变迁相互结合。既有大时代的叙事,也有身处这个大时代的小人物的起伏,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相比之下,《略论中日关系困境:自我实现的“贾葭”式困境》则读起来颇为吃力。反复读了几遍,似乎说了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说,不知道要点在哪里。抛却正文,再看评论,发现作者的自评里充满了各种洋洋自得的自我陶醉:
【你肯定没读过西方的好的思想,或者中国的诸子百家。】
【难怪40年的中日关系困境。因为桥梁太劣化,所受教育和所在群体的劣化导致的。】
【如果有一个学历和资历在你之下的发表他的观点,你的思考是什么?很好奇。因为我看到太多华人的悲剧了。】


中日关系能不能评?能评,而且欢迎点评。
贾文能不能评?能评,同样欢迎点评。
但要点评,起码有一点是要记住的:摆事实讲道理。有事儿说事儿,而不是乱扣帽子。

【二】

《略》文为什么读起来会很吃力?仔细想了想,借用它的结构,原因可能有二:

其一,虽然好像是在谈中日关系和贾文,但谈论的主语在不断变换。比如:仅仅是讨论“中国人”这个对象,《略》文就已经在相邻的几个段落出现了不同的中国人指代群体:“普通人”、“40岁以上的”、“20-40岁的中国的华人”、“年龄更小的群体”、“同自己观点不一样的人(都是被宣传洗脑的)”、“一些不幸的群体”、“同温层”、“中国建制派的左翼”、“中国的民族主义者右翼”、“美好的华人”、“20,30,40岁的人”,等等。相邻的几个段落,主语却在不停地横跳,看到后来就会有种失焦的感觉,不知道短短的这篇帖子,到底要谈论谁,要谈论什么?“第一段张三吃饭、第二段李四走路”式的拼凑不叫文章,只能叫做几个小聪明段落的粘贴。相比之下,贾文篇幅虽长,却能要言不繁。

这是第一个毛病,是最直观的,当然谈不上很大,要多读两遍的话,兴许能分得清楚。但是,下一个问题,就是致命的:

其二,论证混乱。这是《略》文自己自我陶醉自鸣得意的一点,但是跟手电筒永远找不到自己身上一样,《略》文似乎也看不到自己论证的毛病在哪里。更糟糕的是:《略》文提出的两点都有这个毛病:

《略》文提出的第一点:【已知40岁以上的才会喜欢日本,但20-40岁的中国的华人不喜欢日本,甚至随着中国的发展,年龄更小的群体也会不喜欢日本。……,作者所在40岁群体总会老去,变成60岁,90岁,然后死亡消失,那中国以后岂不是100% 反日,中日关系的困境并不能得到解决。然而这个作者的答案是什么呢?抨击同自己观点不一样的人都是被宣传洗脑的,而自己是有独立见解的清醒的人。所以困境都是你们的错。】

——这一段甚至连普通正常的中文语序都做不到。
“已知”了,然后呢?是要求证什么,还是未知什么?
而且【随着中国的发展,年龄更小的群体也会不喜欢日本】这甚至都不是贾文的原意,《略》文树起这个稻草人靶子自我陶醉什么?
【中日关系的困境并不能得到解决】就是《略》文这里的核心问题吗?这是一个陈述句,不是一个疑问句,既然不是疑问句,那么后来跟着的【这个作者的答案是什么呢?】的自问自答又是怎么来的?
而且,前面谈年龄,后面谈“困境都是你们的错”,这两者的逻辑关系是怎么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略》文甚至洋洋得意地在前面说:【大家如果学过理工科或者喜欢哲学,可试着思考一下,证明和证伪都可以】。在下虽然不是理工出身,但在下肯定世界上没有一本正经理工的书,是只写一个“已知”、然后下文就开始各种漫无边际放飞自我的。

《略》文提出的第二点更加莫名其妙:【这个作者本身,和他所在的同温层,可能就是中日关系最大的破坏者。因为我看这篇文章,其实作者一个重点诉求是日本国家的正常化。】把这句话的主谓宾简化一下,就是:对日本国家正常化的诉求,是中日关系最大的破坏者。——纳尼?你要不要听听你在讲什么?

中国和日本在1972年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实现两国邦交正常化,注意:“邦交正常化”这个词在这个短短的联合声明里出现了5次之多,换句话说,中国和日本是把两国的外交关系视为“邦交正常化”,而不是“建交”。邦交正常化的前提,那就是国家正常化。当然只有可能跟一个正常化的国家,才有可能建立正常化的邦交。

而如今,《略》文却能自我陶醉地说:【这个作者本身,……,可能就是中日关系最大的破坏者。因为……其实作者一个重点诉求是日本国家的正常化。】诉求是日本国家的正常化,怎么就变成了中日关系最大的破坏者了?莫非《略》文是完全否定了197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还是不知道“正常的国家才有正常的外交”这个简单的逻辑?

这两个关卡都没过去,《略》文读起来吃力是很自然的。还有其他的一些小毛病,就不再赘述了。

【三】

其实,中日关系的脉络非常清楚,大致的几个年代分段,在贾文的基础上,大致划分一下,非学术,不杠:

1949-1972年中日建交:这段时间,中国的主基调是反日教育,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出发,核心观点是日本人民是好的,但日本是个帝国主义国家,资产阶级进一步就是军国主义,所以要反对万恶的日本帝国主义。
1972年中日建交-1978年邓小平访日:建交了,说坏话少了,但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关系,还是反日,主要是反日本资产阶级,是阶级斗争为纲。
1978年邓小平访日-1998年江泽民访日:可以说是中日蜜月期。中国舆论上亲日言论成为主流,日本的科技、文化、经济影响力全方位进入中国大陆,双方互动极其频繁。
1999年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至今:自1999年之后,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迅速抬头,借着中国国势的扩张,“中国崛起+反美反日”政治叙事逐渐成为舆论主流,在真理部的推动下,祸延至今,搞出了U型锁事件等等。

知道了这个时间节点,《略》文看不明白的“20,30,40岁的人”的问题也就是迎刃而解了,其实很简单:谁的价值观形成的青春期赶上了哪个时代,就很自然地带上那个时代的烙印。在缺乏自省和多样化政治叙事的环境下(简单说就是中共统治下的言论管制),价值观是很难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那自然就会出现:老年人反日、中年人亲日、青年人又反日的诡异情况。

《略》文抛开时代背景,只会纠缠于“40岁的人到了60岁是不是就反日了”这种刻舟求剑的荒唐问题,还自我陶醉,读来令人莞尔。

【四】

《略》文说:【我给一个思考,要不然多提及美好的点,善于发现中日之间彼此的道德,美和自由。与其批判他人,不如反思自己。】

我也给个思考:反思自己是必要的,但还不需要到“发现道德、美和自由”的程度,先简单地把思路捋顺、中文讲通顺了再说。

【五】


顺便说一下今天为什么突然吹毛求疵地写这篇文章,因为今天这个日子很特殊,发生了一个当下中国人已经意识不到的历史性新闻:

今天,日本制铁(简称日铁)宣布,将在与中国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合资项目合约到期后退出该项目。换句话说,终止合作。日本制铁所持有的合资公司的全部股份将以约360亿日元的价格出售给宝钢。

日铁终止合作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下游的日本汽车需求低迷等等。但这个新闻的背景令人唏嘘,因为宝钢恰恰就是中国全套引入的日本钢铁生产线。1978年,已经成为实际一把手的邓小平访日,考察千叶县君津市的钢铁厂,惊诧于其自动化程度,主动向日方提出: “希望拥有同样的钢铁厂”。有了这句话,才能有后来全套引入日本技术的上海宝山钢铁厂,成为延续至今的中国最大最先进的钢铁企业。中国古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要如何面对在日本援建下才有的宝钢呢?

毁坏容易建设难。中日关系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背景,并不是一两个人、一两篇洗脑文能促进或恶化的。要点评别人的文章很欢迎,但要有起码的逻辑,不要忙着自以为可以居高临下地自我陶醉。

别的不说,既然是中文论坛,那么把中文讲通顺一点总可以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