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7日星期六
四十年前,日本企业的集体行动,就是大出海
@南山林雪萍:四十年前,日本企业的集体行动,就是大出海。它的系统性效果,容易被忽略。
国内一种舆论,总是过于强调日本广场协议的妥协,让日本进入 “失去的三十年”。然而,这种论调,容易忽视日本从 “贸易立国” 向 “对外投资立国” 的巨大转变。彼时,日本贸易逆差备受抨击,日本商品在美国则受到广泛的抵制,日本企业一定是小心谨慎,处处噤若寒蝉。
然而日本似乎采用了一种金蝉脱壳的方式,成功地跨越了这个国运艰难的时刻。身段之柔,尺度之大,今天看来依然是一场运筹帷幄的大戏。这两天看了一下中信建投的《从出口到出海 中国企业出海发展研究报告(2024)》,日本企业集体涌出国门的景象一下子在眼前活跃起来,犹如水库开门放闸,激流汹涌。
1991 年以后,日本的通货膨胀率趋近于零。而在在 1999-2004 年期间则为负值。CPI 的纹丝不动的读表计数,成就了日本 “低欲望社会”。需求动能不足,整个经济生命体处于一种低温循环状态。然而日本政府和企业,却取得了一种共识,那就是出海去。这使得海外投资,却异常活跃。
日本启动了 “黑字环流计划”,就是将国际贸易顺差大量在海外投资,而主要方向则是东亚和东南亚,中国也是重要的受惠者。而到了 1995 年,日本进一步成立了日本国际协力银行,负责对外投资的政策性金融支持。
在这波向外投资开闸放水的过程中,日本企业很快找到了国际化的定位。到了 1997,日本海外公司营业收入,已经占到总公司收入比重为 38%。这个比例,即使在当下,依然让中国企业会觉得不可思议。当前中国 5300 家上市公司,能超过这个比例的企业,不超过 800 家。
这只是近三十年前的数据。到了 2020 年,日本海外子公司营业收入,已达到总公司营业收入近 70%。海外公司的利润,也非常亮眼。这些海外子公司,在海外的收益,占比超过 75%。
大企业同样如此。丰田汽车在 2023 年全球销量为 960 万辆,创历史新高。而海外市场销量为 820 万辆,占比达到 85%。同样是日本铃木汽车,海外销售也超过 80%。而优衣库的海外销售收入 700 亿元人民币,也超过了 50%。很显然,日本的财富,是彻头彻尾地建立在全球化的海外市场来实现的。这也使得 2022 财年,日本从海外获取的收入,已经占到 GDP 总值的近 10%。
在中信建投的报告中,几个趋势值得关注。从 2000 年开始,日本海外设备的投资,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内的投资。在 2002 年的时候,日本对外直接投资 OFDI 的存量占 GDP 的比重是 7%,彼时中国是占 2% 左右。而到了 2021 年,日本 OFDI 比重已经到 43%,中国则占 15% 左右。这个巨大的空间差异,不知道中国企业,将以何种形态、何种形式去填充。中国企业出海,或许刚刚在路上。
出海企业的时间先后,则与规模紧密相关。一开始是大企业如丰田、三菱率先出海,在经过两三年的延迟周期,就能看到中企业、小企业依次跟随的过程。以大带小、供应链依次出海的层次感非常鲜明。注册资本不足 300 万元人民币的中小企业,在 2000 年数量比例不足 10%,而大型企业达到了近 60%。此后的中小企业,似乎一直在在冬眠般的蛰伏下。而这个过程分别是中大型和中型企业的数量依次增加。从 2008 年开始,中小企业的出海活动开始异常活跃。到了 2012 年已经达到整体数量的 30%。一直到 2022 年,这个占比稳定在 35% 的第一位置。中小企业是整个商业生态的根脉,它占住脚了,整个生态体系才是健康的。
另外一个让人惊讶的是,日本出海企业中,非制造业一直也是主力,经常在 50% 以上,最近几年占比尤其升高。这意味着商贸、金融、矿产都是日本企业出海的主力军。而这其中,金融与银行,则一直稳定占比投资在 10%。这些因素的加入,都使得日本制造业变得更加容易。这种协同效应,是真正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系统性出海能力。单纯靠制造业独自出海,会有大量的盲端,困住制造业的手脚。
中国企业对日本的精益制造的学习,应该是比较虚心和广泛的。这是企业的个体行为。但对于日本国家的企业群整体出海,这样的系统性设计,还需要更仔细地观察。这对于中国企业当前的大出海,意义重大。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