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ELM
从1995年国家体委(后改组为国家体育总局)的核心战略目标就是奥运奖牌,所有的体育改革都是围绕着奥运金牌来的,这就是所谓的“金牌战略”:一切政策都是为了夺取更多的奥运奖牌。NBA可以专门设置让路赛程,乒超可以取消,中超可以停掉联赛搞超长时间集训,谷爱凌可以双重国籍,不符合条件的洋人也可以归化,……,一切的一切,都能在“保障奥运”的前提下完全合法化。
既然奥运奖牌战略是我国的既定国策,要义就是在奥运会上夺取尽可能多的奖牌,而体育产业又是资源投入的比拼,那么体育总局领导们的选择自然就很清楚了:——“小巧难女少”。核心是重点发展那些国际上商业化程度低、参与人数少、容易损害运动员健康、很难形成职业运动员、观众少的体育项目。一句话,职业化程度低的奥运项目,最能发挥中国的举国体制优势。
正如之前总结的:中国就是个“小少女体育大国”,远谈不上体育强国。有些网友要梗着脖子说“在本届奥运会上,夺得男子项目金牌最多的国家就是中国”,这个就搞笑了,因为中国代表团的奥运战绩历来是典型的“阴盛阳衰”。
作为“小少女体育大国”,中国奥运会代表团在体育项目上的“阴盛阳衰”是必然的。因为“小巧难女少”战略的核心基本都是围绕着小众、女子、技巧性强、单人项目来展开的,这些都是中国的优势所在。
看一下巴黎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的战绩:
中国代表团夺得金牌40枚,按照同一项目不管集体还是个人只算一枚金牌、混合项目男女各半的划分方式,那么男子金牌有18.5枚,女子金牌有21.5枚。男女性别比(女/男)大概在1左右,看起来似乎很平衡。但是,如果做个复原加权(有多少运动员领奖就算几枚,加权大则说明集体项目更多),那么男子是28枚,女子是41枚,男女性别比(女/男)一下子跳到1.5左右(41/28),出现差距了。说明女子的集体项目更多。
这是银牌的数量比较:
差距开始拉大了,复原加权后,男女性别比(女/男)几乎到2左右(31/18)。
中国的“小巧难女少”奥运金牌战略明显把体育资源投向了更容易出成绩的“小少女类项目”;
所以中国体育的“阴盛阳衰”是常态,是金牌战略的必然结果;
女子集体项目的夺牌数远多于男子,这更可能是女子集体项目的国际商业化程度不如男子,所以还能发挥中国的集体优势;
中国的奥运金牌战略不变更的话,三大球离市场化遥遥无期,只会继续沦落;
“小少女体育大国”能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永远不可能成为体育强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