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8日星期六
近现代主要的三种仇恨教育,最后一种影响最大!
文/舒生
人类教育,可以分出两类截然不同的教育:一是爱的教育,一是仇恨教育。两类教育既截然不同,也有密切联系。强调爱,并不意味着没有恨,强调恨,也不意味着没有爱。
纵观人类主要教育思想,爱的教育一直是主流,如儒家的“仁爱”思想,佛家的众生平等,基督教的“爱人如己”,启蒙运动对博爱的倡导,国际人道主义,等无不强调人性中爱的一面。
仇恨教育长期是非主流,但在近现代,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仇恨教育也得到空前发展。
仇恨教育是一种系统激发仇恨的教育,是有组织地灌输仇恨、偏见和歧视观念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不仅令人难以置信地破坏了健康的人性,还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可怕的影响。通过煽动人们对其他群体的敌意,仇恨教育使分歧不断升级,使冲突越演越烈,并往往以造成可怕的灾难收场。
近现代的仇恨教育,其形式包括政治、宗教、经济、种族等五花八门,林林种种,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所谓文明对野蛮的憎恨,这主要是西方殖民者的仇恨教育;二是阶级仇恨,主要是由贫富差距导致;三是民族主权国家对外敌的仇恨。
如今西方殖民者的仇恨教育,其赤裸裸的表现形式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所谓文明与野蛮的对抗,仍然是一种有力的政治斗争的话语。如今,这种对抗主要演变成价值观(或意识形态)的对抗。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就是价值观的对抗,虽然这不是简单的文明与野蛮的对抗,但二元截然对立的价值观却是鲜明的。
冷战后,文明与野蛮的对抗,往往被西方塑造成西方民主与非西方野蛮专制的对抗。如今这种仇恨教育依然充斥于政治领域。
阶级仇恨主要指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上层社会与中下阶层社会等的对立,特别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反抗。随着苏联解体,阶级仇恨的力量如今已被大大削减。越来越多的国家,不再把阶级对抗作为教育的主旋律。
三种仇恨教育,民族主权国家对外敌的仇恨是影响最广泛最持久的一种。这种教育集中体现在以仇恨为基础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常见于发展中国家。
由于多数发展中国家都经历过悲怆的殖民史,其爱国主义就不仅是宣传对自身的爱,而且具有反侵略的性质。后者在被政客充分利用后,爱国主义就可能发展为一种非理性的仇恨教育。这种仇恨教育极具攻击性,它犹如一个神经过敏、极度自尊的人,对国家的任何赞美都被视为有利于团结和凝聚民心,反之,任何对国家的批评都可能被视为是不怀好意的分裂主义,所以,这种仇恨教育的爱国主义,有时对自己国家的爱倒还是其次,紧要的是一定要反抗外敌——即使这个外敌并不存在,也要树立一个可恶的假想敌。
这种仇恨教育常使爱国成为一种姿态(或曰表演)。人们表现出这种姿态,就被认为是爱国;没有表现出这种姿态,就可能被视为潜在的敌人。以仇恨为基础的爱国主义容易成为钳制人思想、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20世纪德、意、日法西斯对其本国人民及世界人民的伤害,一定程度上就是它们推行极端仇恨教育的恶果。
受累于仇恨教育,国家的现代化转型往往举步维艰。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