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0日星期二
毛泽东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groveryang:昨天读书会上,我老板分享了一段国共两党战役的史实,非常有意思,我特别查证了下史料,基本属实。这让我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什么叫纸上得来终觉浅,什么叫真正把书读透了,融会贯通了。
在 1935 年,蒋介石接到前线报告,说毛泽东带领的红军,直接达到了大渡河安顺场,这个地理位置大概在四川的川西,老蒋接到这个情报时,他是又惊又喜,因为这个地方在历史战役中最为有名的,就是它葬送过国太平天国石达开的队伍,所以老蒋的本能反应是:老毛竟然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他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大概内心戏是:到底是老毛历史书读得太少呢,还是实在精疲力尽慌不择路的无奈选择呢?毛泽东作为一位熟读历史和兵法的红军首领,怎么会犯这么常识性的错误呢?
但,管不了那么多了,此时的老蒋,内心胜券在握,给各路将领发出的电报是:“大渡河是太平天国石达开大军覆灭之地…… 希各军师长鼓励所部建立 “殊勋””,有种肥鸭子送到嘴边的洋洋得意。但,老蒋只看对了一半,这样的开头,但是整个事情最后的结局走向,是老蒋做梦都猜不到的。
那么,老毛这边呢?他当然知道:太平天国最负盛名的翼王石达开就是在这条路上走向覆灭的,一代名将就在大渡河安顺场一败涂地,毛不仅知道这段历史,而且对相当多的细节都了然于胸。整个决定是深思熟虑并且亲自调查过的,因为距离石达开大败仅 70 年,毛还找过当时一个亲眼见证过石达开覆灭的老秀才,进行了深入长谈,得到了至关重要的真实材料,是在经过实地深入调查以及分析验证之后,总结了当初失败原因,发现有两个关键问题没有处理好,一个是没有处理好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与当地彝族土兵形成了敌对关系,毛吸取了这条教训,并下令一定要和彝族兄弟姐妹搞好关系;二是对渡河的最佳时机没有把握好,王洪峻《论石达开的入蜀》一书记载了一些细节,比如在 1863 年 5 月,石达开因为儿子出生,就地庆祝 3 天,耽误了最佳渡河时间,其后又赶上了 70 年不遇的洪峰,提前涨水了,可怜五千精锐均葬身、无一生还,所以必须要把握好渡河的最佳时间。
在做好了以上两条的基础上,红军急行军赶到安顺场后,组织先遣队陆续过河,但安顺场架桥很困难,而船又不够,全军难以在短时间内从这里过江,毛随后结合河和架桥的情况汇报,做了随机应变,当场拍板:“红军沿大渡河两岸赶向安顺场以北一百七十公里的泸定桥,限两天赶到”,这一决定,也创造了我们小学课本上都学过的那篇著名的《飞夺泸定桥》,这也是红军在革命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的篇章,在整个战役中都具有关键性,且是在前有大自然天险,后有庞大追兵、极具挑战的绝境下实现的。
在结束长征 30 多年后的 1970 年 12 月,毛曾与调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李德生谈话时,突然问对方:“你看过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吗?” 这是清初顾祖禹写的一部巨型历史地理著作,可能有人听过,但几乎没人看完过,比 4 本《红楼梦》摞起来还重,全书接近 300 万字,全文言文。这本书里曾详细介绍了一条大铁索桥的历史来历,地理位置等信息,它就是 1935 年 5 月 29 日红军 22 勇士 “飞夺” 的泸定桥。老毛不仅看过这本厚重大部头,并在他的脑海里化身成了张活地图,活学活用在了战役部署指挥上,成了神来之笔。
其实没有证据证明老蒋看过或没看过这本书,但两相对比,立见高下。老蒋对石达开这段战役败局,他可能更像是记住了一段精彩的历史故事,了解个大概剧情梗概,但他就以那个史记的结果,作为他本次作战的经验依据,这就如同有人告诉你,他上次买某个股票亏钱了,然后你十年怕井绳,不敢再碰这个股票一样,这就变成了:尽信书,则不如不读书。也是授人以渔,还是授人以鱼的关系。
而老毛不仅知道这段历史,还融会贯通看了好几本相关的书,还做了实地调研考察,他高明在:做了真正有意义的军事沙盘复盘,去理解历史环境中的诸多 if 条件和成败因素,在怎样的新条件新情况下,有可能实现 “改命”,实现不同的结局走向,这才叫书读透了,因为能见微知著,能运用并落到实处,那这个知识才是活的,是有生命力的,是有二次创作的,是内化到你自己身上的一种再生产力。
那么,回到读书本身,如果我们只是增加了一点点可供餐桌上谈笑风生的奇闻轶事或段子,虽也并非不可,但略感浅薄。如果能向下挖,或向外拓,才能绽放出更大的魅力,迸发出更大的能量。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