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边 Pro:我以前一度理解不了美国那边为啥大家读博的激情那么弱,后来知道他们已经经历过了我们当前这种情况。上世纪 80/90 年代,大学生供应太多,导致根本没有那么多岗位,而且美国那边私营为主,国家没义务解决就业,导致很多文科和理科博士去加油站工作作为过渡。一直到现在,美国博士找不到工作很正常,或者说找不到适合博士的工作很正常,博士当本科用。
那后来怎么解决的呢?
没解决,一方面大家不那么热衷学历了,另一方面美国人适应了找不到工作就去灵活就业的状态。其实大家上某书,就能看到,很多国内去美国读博的妹子,也不去上班,在家带娃顺便起号做自媒体。当然了,并没有说都就业难,CS 专业并不难。
如果没班上就去创造个班,就跟前些年提倡的 “万众创业” 似的。不出意外,这两年又要提这个口号了。
没办法的事,“自己是自己 xx 的第一责任人”,是此后最重要的社会理念,其实两亿灵活就业已经在被迫践行这一理念了。包括博士,明眼人都看出来已经极度过剩,只是还没形成社会共识罢了,现在才初步形成本科过剩的共识。
不仅年轻人,35 岁以后的中年人也得接受工作越来越难找的现实,甚至有博主已经建议大家别找了。所以每个人都得提前考虑到时候自己该做点啥,比如嘴皮子好的提前搞个号,动手能力强的哪怕做个乐高博主。啥特长都没可以考虑下做体力劳动,随着咱们国家跟发达国家的距离越来越近甚至超越,必然的结果就是体力劳动越来越贵。
==比照==
@木遥:因为 4o 生图的爆火,群里又开始聊那个聊了无数遍的「人究竟还能干什么」的话题。有个朋友提到我几年前写的一个长微博。
我翻了一下,原文是关于《失业白领的职场漂流》这本书的书评的评论(没错套娃了)。原来一晃眼已经四年过去了。所以文中说的「再过几年」,exactly 就是现在。
=================
当代人面临的基本社会观念是:人的社会价值完全取决于他的经济价值。
人的经济价值,要么体现为投资性收入,要么体现为劳动性收入。但投资性收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有没有顺利在正确的时间上车,不完全是运气但强烈依赖于运气。如果抛开那些有投资性收入的幸运儿不谈,于是,考虑到现代社会原则上就无法保证充分就业这个经济学事实,逻辑上自然的后果就是总有一部分人被命运蛮横地宣判为没有价值的人。
刚毕业的年轻人不太容易这么想,因为朝气蓬勃,初入职场,觉得一切都还闪着希望的金色之光。但那是玫瑰色的假象:那不是人的经济价值在闪光,那是年轻的经济价值在闪光。
过了 35 岁,年轻的价值急剧缩水,问题就来了。
少数职业,经验本身有价值,比如医生是个典型的例子。在美国,医生的社会地位近乎贵族。这里当然有美国医疗体制的特殊性,但医生确实是少见的那种年轻时熬过地狱中年后迎来源源不断丰硕回报的的行业。
大多数职业并没有这个特点,或者只给金字塔顶端的少数行业精英以保障。一个人完全可能人到中年,发现自己两手空空,一旦运气不好被裁员就跌落深渊。而如前所述,没有经济价值的人,社会是认为他连作为人的价值都丧失了的。
于是就有了书中那条苦涩的的观察:「与其说找到了工作,不如说失业的白领们自己出钱给自己买了份工作,要自带干粮,才能得到一个推销别人产品的机会。」这样赔本赚吆喝的唯一目的,就是证明自己还有价值。人需要证明自己的价值,才能克服存在的危机。
让我把问题问得残酷一点:我们究竟为什么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价值呢?这个假设本身是不是在当代就是错的?
古代没有这个问题,因为平均寿命就是三十来岁。近代没有这个问题,因为工业化国家就没停止过殖民和战争,像绞肉机一样消耗着社会上的过剩人群。二战后,资本主义迎来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和平扩张。在年轻人人数超过中年人的战后初期,一切都还不是问题,中年人可以安居各种小型金字塔的顶端。等到社会年龄结构开始老化,没有那么多金字塔尖分给中年人了,人类社会终于推车撞壁,无法再回避这个问题了:人到中年,但受行业特性所限又无法提供超过青年人的经济价值,(甚至再过几年可能也无法提供超过 AI 的经济价值),你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令人惊讶的不仅是这个问题没有容易的答案,而且是它似乎压根就没有被社会充分讨论和面对过。仿佛这里有一重禁忌,仿佛这个问题本身大逆不道。没有心理和智识上的准备的结果,是许多人 —— 真的许许多多的,有时候是一整个一整个行业的人 —— 完全是在用肉身的撞击去探索它的答案。
并不是所有悬崖都有完美的解决方案,但社会至少有义务提醒大家悬崖的存在,有义务把这个问题摆到台面上来。要么打破假设,要么重构价值。
要么就像现实一样,眼睁睁看着前仆后继的人在毫无准备的时候跌下去粉身碎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