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星期一

曹操的存在,就是打破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谎言


@升值计: 曹操的存在,一个很重要的价值,就是打破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谎言。

也就是,孟子和梁惠王「孰能一之」的问题,孟子的答案是「不嗜杀者能一之」,也就是儒家讲的仁,仁者无敌,曹操就是这个漏洞的 bug,反例。

得民心者得天下,不是不对,而是这不是事情的全部真相,这里面隐藏了一个关键的因素,那个第一性原理。

得天下的第一性原理是啥?

有两个要素:

1、竭民力
2、得民心

这就是得天下的第一性原理,为啥有两个呢?因为这两个,其实是一件事:

竭民力而得民心,是为天下主。

你觉得矛盾,是因为这里面,两个「民」不是一种,竭民力的民,是普通人老百姓,得民心的民,是自己集团内部的团队成员。

这两件事,都是一件事,效率。

竭民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动员人力物力财力,去供养更多的小集团成员,小集团内部精诚团结,才能指挥如一人。

前者讲的是,动员效率,
后者讲的是,战斗效率。

两者共同构成打天下的第一性原理,效率。

曹操为什么是那个很重要的反例呢?因为曹操没有真正的完成统一,他没有来得及称宗做祖,给他称宗做祖的儿子孙子太过短命,所以,他的黑历史,没有来得及美化。

曹操的劣迹斑斑,如日月之食,人皆见之。

实际上,这个打天下的道理,曹操懂,诸葛亮也懂,刘备不太懂,但是到临死也明白了,这就是三国英雄万千,为什么唯武帝与武侯耳。

魏武帝曹操和诸葛武侯,行的都是法家政治,都竭民力而得民心。

曹操屯田,是竭民力,
打败袁绍,把许都群臣写给袁绍的信,都付之一炬,这就是收民心。

诸葛亮治蜀,是竭民力,
把荆州集团、东州集团、蜀中本土集团,摆平得心服口服,这就是收民心。

这些都是申韩之术,法家政治。

所以刘备糊涂一辈子,到白帝城,终于明白了,老刘家的祖传绝学,就是外儒内法,所以给刘禅的遗嘱谆谆教诲,说的就是这段话,我们可以欣赏一下老刘的遗嘱。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

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前面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最后一段:

你仔细看看,刘备给亲儿子推荐的什么书,《商君书》、申韩,都是法家之术,就是生怕自己孩子学傻了,学错了,千万不要仁义。

那你说这不矛盾吗?前面明明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就是得民心,就是稳固内部,守住刘备留下的烂摊子。

读申韩之术就是要竭民力,让丞相放手去竭民力,千万别丞相大刀阔斧的时候,你忽然跳出来说,这不对,朕要以仁义治天下,那就完犊子了。

这是刘备战斗一生临终前悟到的真相,刘备为什么说自己德薄,因为他真的德薄,他以前只认知到,要得民心,但是团队跟着他,自己都妻离子散多少次,想有德最终无德。

当然曹操也有短板,过于竭民力,结果就是伤了世家之心,晚年的曹操把精力都用在跟世家的争斗中,无力统一,而且以失败告终,最终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就是李宗吾说的,刘备厚而不黑,曹操黑而不厚。

历代得天下的王朝,无不用的这一第一性原理。

其中的极致,就是满清,满清在对自身的落后性和反动性方面,是最清醒的。

也是在竭民力和得民心方面,发挥到极致的。

一方面,旗汉分治,通过满蒙八旗、包衣奴才,汉军旗,绿营,把自己内部打理得铁桶一块,包衣奴才以做奴才为荣,直到大清灭亡,依然有旗民怀念他大清,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些汉族精英,直到晚清末世,也没有异心,就是满清懂得,养狗要给肉,要给足蛋糕,这是得民心;

另一方面,无所不用其极,剃发易服,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乃至在财政方面的滚单制,摊丁入亩,火耗归公,都是确保统治效率,利出一孔,颗粒归公,这是竭民力。

只有他大清,做到了又厚又黑,至黑至厚,所以他大清是封建王朝的巅峰,因为他吸收了所有王朝的教训,成为了法家政治的集大成者。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