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敌军大举进攻消息的时候,毛泽东和朱德正在井冈山收拾残局。
由于周鲁“绝对正确”的瞎指挥,井冈山部队全部被拉去湘南搞革命,根据地一片空虚,地主武装和保安团趁虚而入,大肆烧杀。好不容易建起来的一点基业几乎全部毁掉,大部分基层组织也被摧毁,除了毛泽东偷偷在茨坪留下一个排、起到一点掩护作用外,其他地方基本上都成了废墟。
把部队拉出去,毛泽东当然是有算盘的。省委叫他们同朱德会师,是为了攻打大城市,他却跟朱德一道钻进山沟里,把井冈山做大做强;但在给领导的报告里面,大家压根也没提这一条,反而愤怒控诉根据地弄得这么空虚,以至于受了如此大的损失,都是因为周鲁要求放弃根据地、全军突击湘南。毛泽东一面找中央告状,一面和朱德商量,如何应付吴尚、王均的联合进攻。
敌情是相当严重的,留给他们的时间并不多,因为领到命令之后,二十七师师长杨如轩已经迫不及待地从永新出发了。
杨如轩,云南滇军出身,同范石生、朱德都是讲武堂的老同学、老战友。
作为一块闯天下的兄弟,杨如轩同朱德很有点交情。当年讨伐袁世凯的时候,杨如轩还是个营长,带着敢死队冲在前线打得全身是伤,硬是坚持到了朱德带兵赶来接应,也算是过命的革命友谊;后来朱德从南昌拉队伍,他虽然没有投奔革命,却偷偷地给起义军让过路,前前后后还送过一些好处,算得上是仁至义尽。
可是再好的交情也有用完的一天。朱德兴高采烈地找毛泽东会师时,他们已经成了党国的公敌,还要跟朱培德抢地盘里,实在是不够兄弟意思。杨师长认为,滇军的内部矛盾应该内部解决,具体来说,就是由他收拾这帮土包子。
为了防止被其他人抢头功,他以最快的速度组织了三个团,其中左路八十一团进攻遂川,右路七十九团进攻龙源口,他则带着八十团坐镇永新。整个作战计划写得有板有眼,既有主攻、又有辅攻,还留出了指挥官直接掌控的预备队,行动也十分快速,完全符合军校里的要求,充分体现了老一代滇军良好的军事素质和名将风范--至少杨师长是这样认为的。
必须指出的是,虽然只是地方上的反动军阀,杨如轩却并不土气,甚至可以说很有几分时尚觉悟。杨师长平时最喜欢听音乐,到哪都带着他的西洋留声机,没事就坐在太师椅上普及艺术欣赏,极有儒将风度。比起一身尘土、成天穿着草鞋钻山沟的朱德,他的形象十分高大上,可以说领导了新一代革命军人的潮男形象。
很明显,单纯的杨师长不明白,靠形象是打不了胜仗的,他确实在会剿作战里做到了青史留名,不过却不是威名,而是笑名。
著名的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王阳明说过,兵法的终极要旨在于“此心不动,随机而行”,朱德和毛泽东虽然不是他的粉丝,却无师自通地领悟了兵法的精髓。在收到杨如轩的进攻情报后,朱毛很快达成一致意见:集中兵力,歼敌一路。
此时井冈山的兵力并不宽裕。虽然成立了三个师,但很快就调了五个团去湖南,根据地能保留的,只有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一、三十二团。
对这个结果,毛泽东很无奈,但他没有办法。一来他的领导是湖南省委,二来井冈山太穷,产粮实在有限,养活四个团都捉襟见肘,要真的九个团一齐在山沟里吃饭,不等朱培德进攻,自已就先饿死了。
四个团听上去不少,其实火力着实寒碜,二十九团情况更是差到极点。整个团主要由宜章农民组成,不仅缺少军事训练,而且装备也缺,全团只有两百多支枪、两门迫击炮,其他的都是梭镖、大刀之类冷兵器,说是主力团,火力还不如敌军一个营。
但是朱毛没有别的选择。三十二团是袁文才、王佐的老底子,地形熟练,必须留在根据地守家,能出动的只有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一团,打得过要打,打不过也要打,不然就是死路一条。毛泽东很快同朱德等人在宁冈召开军事会议,研究怎样对付杨如轩。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