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红朝笑笑生
从四一年六月起,蒋介石断掉了最重要的军援,只能靠自已的力量去应付危机,抗战终于进入了最艰难的时分。
收到德国进攻苏联的消息,日本当然不会错过机会。虽然希特勒不大厚道,打仗不叫自已参加,但是该捞的便宜还是要捞的。陆军一度跃跃欲试,想在远东给苏联背后一刀,顺便分几个桃子,可在看过形势图后,一贯骄横的关东军居然老实了,闷头往边境上修工事,没有越过雷池一步。
日军能表现得循规蹈矩,是因为斯大林的远东集团军依然实力雄厚,在苏军确定要垮台之前,关东军是惹不起的。为了赶上世界大战的班车,日本只能在另一个方向上想办法:东南亚。
倒霉的广州会战之后,中国只剩下新疆和云南两个地方可以进口。德国把斯大林打得晕头转向,新疆这条线自然是没有用了,只剩下缅甸越南这条线。
早在四零年七月的时候,日本已经逼得英国答应关闭云南到缅甸的公路三个月(实际上只关了一个月不到),后来又强行在法国的印度支那驻军(就是现在的越南、老挝、柬埔寨),截断中国的进口铁路。由于日本的动作影响到美国利益,美国立刻宣布对日本钢铁禁运。
到了四一年七月份,跃跃欲试的日本再也忍不住,决定直接武力占领整个印度支那,不仅可以截断中国大后方的血管,还要把它当成吞并整个东南亚的前进基地,同希特勒平分秋色。
决定进军印度支那的日子,是一九四一年七月二号,地点在东京的天皇御前会议。这个举动是太平洋战争的导火索,也是日本迈向全面战争的第一步,因为一个月之后,美国宣布对日本禁售石油。
由于日本不产石油,百分之九十的石油都要从美国进口,因此华盛顿认为,向日本禁运石油是非常厉害的做法,可以逼日本回到正常国家的轨道上来。当然,如果日本不肯回去,也可以选择战争,以美国海军的实力,是完全挡得住日本的。
美国的预料没有错,向日本禁运石油确实是厉害的做法,只是有一点小小的偏差。日本并没有回到正常国家的轨道,相反,日本海军开始了积极的备战工作,准备同美国全面开战,并且先发制人搞奇袭,相关准备工作的负责人,叫山本五十六。
一九四一年九月六日上午,东京皇宫千种厅,御前会议。
帝国的最高层正在激烈讨论目前局势。首相近卫文麿、外相丰田和参谋总长杉山、军令部总长永野都先后发言,表示对战争与和平的前景预测,谁也不肯说破即将开战的事实(要担责任的),枢密院议长原嘉道则忧心冲冲,认为应该靠外交手段打破僵局。就在所有人相持不下的时候,裕仁突然从宝座上直起身来,掏出一张纸片,大声念了两句诗:“四海之内皆兄弟,缘何无故起纷争!”
天皇陛下的举动,顿时弄得所有人大吃一惊。在含混表达了自已对“和平”的祈愿后,裕仁离开了会场,于是大家立刻回到各自的办公室,全力备战。
这是一次令人费解的会议,因为从字面上看,裕仁的想法应该是要和平不要战争。但熟悉皇室典故的人并不傻,他们全都清楚天皇陛下是想打仗,这位杀气腾腾的天皇念的两句诗,他爷爷明治天皇也念过,那时是对俄国开战之前。
爷爷打俄国,孙子自然要打美国,直到打无可打才肯罢休,这就是日本的基本国策,也是天皇不肯明说的真实含意。果然,军部和政府的备战工作一帆风顺,还发布了所谓国策要点,正式决定对美国、英国大打出手;倒霉的近卫文麿跟不上形势,被迫宣布内阁总辞职,而天皇大人换上来的新首相,是位军人,叫东条英机。
从毕业后参加日俄战争算起,东条英机历经三十六年风雨,终于成为日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身兼陆相、内相等要职,同天皇协手并进。在随后的日子里,他将负责把日本引向战争的深渊,直到彻底灭亡。
而对九月份那场含混不清的御前会议,不少日本人也有不同解读。通常来讲,他们都会痛心疾首,认为不该通过南进打美国的决议,至少可以去打苏联,或者什么都不打,安心守着中国的大蛋糕慢慢瓜分。个别缺心眼的所谓历史学家还提出,如果不是开会的人头脑发热,太平洋战争就不会爆发,日本不会战败,朝鲜和东北、台湾现在仍然是日本领土,美国也不可能占领东京;总之一切都是美丽的误会,而日本只是头脑发热,抓错了机会而已。
以上言论出自街头老大妈之口,是可以理解的,出自历史学家之口,是该痛打屁股的。
因为根本就没有什么机会或错误。所有一切偶然的背后,都是一系列的必然。
从开会前的很长时间起,已经注定了日本要进攻美国的命运,开会的每一个人也都心知肚明。所谓御前会议,不过是走个形式、确定责任人而已。
想知道日本为什么要对美国开战,必须从一组数字说起。
从三七年到四一年,为了应付对中国的战争,日本已经开销了两百六十八亿日元特别军费,其中弹药费占了军械费的七成六。这些钱自然蒋介石是不会报销的,裕仁只能在国内拚命加税,包括“华北事变特别税”和“中国事变特别税”等项目。撑到四一年,加税也加不下去了,只好额外发行八十七亿日元公债,而全国物价则上涨了一倍。
按现在的物价,几十亿日元根本就不算事,随便哪个市政府也能拿出来,可当年的日元却是真金白银,一毛一分都能当钱使。裕仁时代在东京吃一份面条只要日元一毛五分,牛肉八毛钱一公斤,一吨煤不过三百四十六日元,即使是赫赫有名的世界第一战列舰“大和”号,建造费不过一亿三千多万日元(不算附属码头设施)。
一面是疯狂扩军,一面不停地打仗,大把银子扔进无底洞里,变成一堆堆废墟。偏偏日本是个缺资源的国家,铁矿、橡胶、石油都是百分之百靠进口,而且要用宝贵的外汇和黄金去换,随着对中国的战事规模越来越大,烧钱的速度也越来越可怕,远远超出了日本的承受能力。
和中国死耗到三九年的时候,日本粮食供应已经出现空缺,不得不四处进口大米;接着煤的用量也超出供应,全国发电立刻出现问题;由于棉花不够,全日本不得不实行棉纱管制,最后是资源短缺,裕仁终于没辙了,只能动用美金、黄金向外国进口。
从一九三六年到一九四一年,日本进口比出口超出五十亿日元,黄金和外汇储备基本上用得精光。虽然皇军拚命在中国抢资源,但中国是个农业国家,大部分资源还没勘探出来,全面开发要等到邓小平的改革开放,鬼子除了能抢到部分铁矿和粮食,只能自已想办法。
打仗是要花钱的。上百万军队调动驻扎要用钱,子弹炮弹要用钱,石油钢铁也要用钱,偏偏天皇和东条英机什么雄心壮志都有,就是没有钱。而蒋介石打仗虽然无能,却死活不肯投降,非要讨个说法不可,也弄得裕仁头痛无比。
只要日本不把侵占的地盘吐出来,中国就不屈服。蒋介石不屈服,毛泽东不屈服,李宗仁不屈服…所有的这些不屈服汇到一起,以几百万人伤亡为代价,终于逼到了日本濒临破产的那一天。
裕仁很清楚,无论他占不占印度支那,也不管英美荷兰搞不搞物资禁运,他都是要开战的。因为日本需要资源,要资源就要用钱买,而他没有钱,只能抢。所谓南进或北进,归根结底是抢哪边的问题,由于苏联在远东没有石油基地和矿产大米,抢赢了不解决问题,他只能去抢东南亚。
当然,日本陆军也有过不同的想法,例如派关东军打苏联。但在仔细看过地图后,他们放弃这个想法,绝非这帮孙子爱好和平,而是他们没有胆子。
一九四一年的苏联远东部队,包括二十四个步兵师、四个坦克师、两个骑兵师、十五个筑垒地域(工事守备部队)、九个步兵旅、六个坦克旅、两个摩托化旅、一个伞兵旅。所有要塞都备有坚固工事,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加强,远远超出日本的攻坚能力;即使是德国打到莫斯科的最危急关头,远东和中亚仍然有坦克五百八十七辆、飞机七百一十六架的雄厚兵力。如果日本派关东军北进,这些部队并不需要跟鬼子野战,只要依靠工事拖上几个月,立刻就能获胜:远东的冬天极度严寒,无法开展畜力运输,后勤依靠骡马的鬼子不可能支撑得住,几十万大军在冰天雪地里断绝了粮弹,会成为绝好的冰雕。
即便鬼子人品大爆发,他们的进攻也不会有多少结果。苏军早就有准备,万一战事不顺,大军顺着西伯利亚大铁路节节抗击,到最后把人撤回去,铁路线一炸,鬼子根本无法穿过远东的无人区。关东军消耗完帝国最后一滴资源,得到的战果无非是若干冻土,而全国经济崩溃,只在眼前。
所以关东军也很明白,他们打蒋介石固然顺手,对付斯大林这样的目标,还是远远不够的。
从四一年六月起,蒋介石断掉了最重要的军援,只能靠自已的力量去应付危机,抗战终于进入了最艰难的时分。
收到德国进攻苏联的消息,日本当然不会错过机会。虽然希特勒不大厚道,打仗不叫自已参加,但是该捞的便宜还是要捞的。陆军一度跃跃欲试,想在远东给苏联背后一刀,顺便分几个桃子,可在看过形势图后,一贯骄横的关东军居然老实了,闷头往边境上修工事,没有越过雷池一步。
日军能表现得循规蹈矩,是因为斯大林的远东集团军依然实力雄厚,在苏军确定要垮台之前,关东军是惹不起的。为了赶上世界大战的班车,日本只能在另一个方向上想办法:东南亚。
倒霉的广州会战之后,中国只剩下新疆和云南两个地方可以进口。德国把斯大林打得晕头转向,新疆这条线自然是没有用了,只剩下缅甸越南这条线。
早在四零年七月的时候,日本已经逼得英国答应关闭云南到缅甸的公路三个月(实际上只关了一个月不到),后来又强行在法国的印度支那驻军(就是现在的越南、老挝、柬埔寨),截断中国的进口铁路。由于日本的动作影响到美国利益,美国立刻宣布对日本钢铁禁运。
到了四一年七月份,跃跃欲试的日本再也忍不住,决定直接武力占领整个印度支那,不仅可以截断中国大后方的血管,还要把它当成吞并整个东南亚的前进基地,同希特勒平分秋色。
决定进军印度支那的日子,是一九四一年七月二号,地点在东京的天皇御前会议。这个举动是太平洋战争的导火索,也是日本迈向全面战争的第一步,因为一个月之后,美国宣布对日本禁售石油。
由于日本不产石油,百分之九十的石油都要从美国进口,因此华盛顿认为,向日本禁运石油是非常厉害的做法,可以逼日本回到正常国家的轨道上来。当然,如果日本不肯回去,也可以选择战争,以美国海军的实力,是完全挡得住日本的。
美国的预料没有错,向日本禁运石油确实是厉害的做法,只是有一点小小的偏差。日本并没有回到正常国家的轨道,相反,日本海军开始了积极的备战工作,准备同美国全面开战,并且先发制人搞奇袭,相关准备工作的负责人,叫山本五十六。
一九四一年九月六日上午,东京皇宫千种厅,御前会议。
帝国的最高层正在激烈讨论目前局势。首相近卫文麿、外相丰田和参谋总长杉山、军令部总长永野都先后发言,表示对战争与和平的前景预测,谁也不肯说破即将开战的事实(要担责任的),枢密院议长原嘉道则忧心冲冲,认为应该靠外交手段打破僵局。就在所有人相持不下的时候,裕仁突然从宝座上直起身来,掏出一张纸片,大声念了两句诗:“四海之内皆兄弟,缘何无故起纷争!”
天皇陛下的举动,顿时弄得所有人大吃一惊。在含混表达了自已对“和平”的祈愿后,裕仁离开了会场,于是大家立刻回到各自的办公室,全力备战。
这是一次令人费解的会议,因为从字面上看,裕仁的想法应该是要和平不要战争。但熟悉皇室典故的人并不傻,他们全都清楚天皇陛下是想打仗,这位杀气腾腾的天皇念的两句诗,他爷爷明治天皇也念过,那时是对俄国开战之前。
爷爷打俄国,孙子自然要打美国,直到打无可打才肯罢休,这就是日本的基本国策,也是天皇不肯明说的真实含意。果然,军部和政府的备战工作一帆风顺,还发布了所谓国策要点,正式决定对美国、英国大打出手;倒霉的近卫文麿跟不上形势,被迫宣布内阁总辞职,而天皇大人换上来的新首相,是位军人,叫东条英机。
从毕业后参加日俄战争算起,东条英机历经三十六年风雨,终于成为日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身兼陆相、内相等要职,同天皇协手并进。在随后的日子里,他将负责把日本引向战争的深渊,直到彻底灭亡。
而对九月份那场含混不清的御前会议,不少日本人也有不同解读。通常来讲,他们都会痛心疾首,认为不该通过南进打美国的决议,至少可以去打苏联,或者什么都不打,安心守着中国的大蛋糕慢慢瓜分。个别缺心眼的所谓历史学家还提出,如果不是开会的人头脑发热,太平洋战争就不会爆发,日本不会战败,朝鲜和东北、台湾现在仍然是日本领土,美国也不可能占领东京;总之一切都是美丽的误会,而日本只是头脑发热,抓错了机会而已。
以上言论出自街头老大妈之口,是可以理解的,出自历史学家之口,是该痛打屁股的。
因为根本就没有什么机会或错误。所有一切偶然的背后,都是一系列的必然。
从开会前的很长时间起,已经注定了日本要进攻美国的命运,开会的每一个人也都心知肚明。所谓御前会议,不过是走个形式、确定责任人而已。
想知道日本为什么要对美国开战,必须从一组数字说起。
从三七年到四一年,为了应付对中国的战争,日本已经开销了两百六十八亿日元特别军费,其中弹药费占了军械费的七成六。这些钱自然蒋介石是不会报销的,裕仁只能在国内拚命加税,包括“华北事变特别税”和“中国事变特别税”等项目。撑到四一年,加税也加不下去了,只好额外发行八十七亿日元公债,而全国物价则上涨了一倍。
按现在的物价,几十亿日元根本就不算事,随便哪个市政府也能拿出来,可当年的日元却是真金白银,一毛一分都能当钱使。裕仁时代在东京吃一份面条只要日元一毛五分,牛肉八毛钱一公斤,一吨煤不过三百四十六日元,即使是赫赫有名的世界第一战列舰“大和”号,建造费不过一亿三千多万日元(不算附属码头设施)。
一面是疯狂扩军,一面不停地打仗,大把银子扔进无底洞里,变成一堆堆废墟。偏偏日本是个缺资源的国家,铁矿、橡胶、石油都是百分之百靠进口,而且要用宝贵的外汇和黄金去换,随着对中国的战事规模越来越大,烧钱的速度也越来越可怕,远远超出了日本的承受能力。
和中国死耗到三九年的时候,日本粮食供应已经出现空缺,不得不四处进口大米;接着煤的用量也超出供应,全国发电立刻出现问题;由于棉花不够,全日本不得不实行棉纱管制,最后是资源短缺,裕仁终于没辙了,只能动用美金、黄金向外国进口。
从一九三六年到一九四一年,日本进口比出口超出五十亿日元,黄金和外汇储备基本上用得精光。虽然皇军拚命在中国抢资源,但中国是个农业国家,大部分资源还没勘探出来,全面开发要等到邓小平的改革开放,鬼子除了能抢到部分铁矿和粮食,只能自已想办法。
打仗是要花钱的。上百万军队调动驻扎要用钱,子弹炮弹要用钱,石油钢铁也要用钱,偏偏天皇和东条英机什么雄心壮志都有,就是没有钱。而蒋介石打仗虽然无能,却死活不肯投降,非要讨个说法不可,也弄得裕仁头痛无比。
只要日本不把侵占的地盘吐出来,中国就不屈服。蒋介石不屈服,毛泽东不屈服,李宗仁不屈服…所有的这些不屈服汇到一起,以几百万人伤亡为代价,终于逼到了日本濒临破产的那一天。
裕仁很清楚,无论他占不占印度支那,也不管英美荷兰搞不搞物资禁运,他都是要开战的。因为日本需要资源,要资源就要用钱买,而他没有钱,只能抢。所谓南进或北进,归根结底是抢哪边的问题,由于苏联在远东没有石油基地和矿产大米,抢赢了不解决问题,他只能去抢东南亚。
当然,日本陆军也有过不同的想法,例如派关东军打苏联。但在仔细看过地图后,他们放弃这个想法,绝非这帮孙子爱好和平,而是他们没有胆子。
一九四一年的苏联远东部队,包括二十四个步兵师、四个坦克师、两个骑兵师、十五个筑垒地域(工事守备部队)、九个步兵旅、六个坦克旅、两个摩托化旅、一个伞兵旅。所有要塞都备有坚固工事,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加强,远远超出日本的攻坚能力;即使是德国打到莫斯科的最危急关头,远东和中亚仍然有坦克五百八十七辆、飞机七百一十六架的雄厚兵力。如果日本派关东军北进,这些部队并不需要跟鬼子野战,只要依靠工事拖上几个月,立刻就能获胜:远东的冬天极度严寒,无法开展畜力运输,后勤依靠骡马的鬼子不可能支撑得住,几十万大军在冰天雪地里断绝了粮弹,会成为绝好的冰雕。
即便鬼子人品大爆发,他们的进攻也不会有多少结果。苏军早就有准备,万一战事不顺,大军顺着西伯利亚大铁路节节抗击,到最后把人撤回去,铁路线一炸,鬼子根本无法穿过远东的无人区。关东军消耗完帝国最后一滴资源,得到的战果无非是若干冻土,而全国经济崩溃,只在眼前。
所以关东军也很明白,他们打蒋介石固然顺手,对付斯大林这样的目标,还是远远不够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