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的好朋友对我说:你只能在做卑鄙的勾当和忧愤而死之间选择其一,那么就容我冷冷静静地告诉你:我宁愿死去。"
――罗莎・卢森堡
这学期选了波儿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得以一窥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广阔天地,并且激发了我重新认识马克思思想的兴趣。在西马的著作中,引起我极大兴趣并让我产生共鸣的就是罗莎・卢森堡的《论俄国革命》。
罗莎・卢森堡其人
都说犹太人在每个行业里都是杰出者,看来此话没错,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在共产主义革命运动中,就出现过这样一位杰出的犹太人――罗莎・卢森堡。说她杰出,在于其思想上的激情与理性并重,生活中的坚韧与温柔同存;在于其对信仰的坚贞不渝、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在于慷慨激昂的斗争生涯、在于柔情似水的内心世界。
她会因为小鸟儿没有光顾她的牢房哀伤落泪,会因为好朋友不能实践自由恋爱束缚别人而倍感煎熬,还会因为厌恶同志考茨基的改良路线而在背后骂他杂种,可爱的女人。
罗莎1871年出生于俄属波兰边界附近的一个小城,3岁那年全家迁到华沙。
1890年,罗莎・卢森堡在苏黎世大学社会政治系学习,在校期间,逐渐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兴趣并广泛阅读了马恩的专著。1892年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1893年7月与情人约基希斯创办了《工人事业》杂志,第二年3月又创建了波兰王国社会民主党。
罗莎在取得德国国籍后,于1898年5月迁居柏林。在这里她激情澎湃的挥洒着自己的才华和才干,她积极参加社会民主党的竞选活动,多次在集会上发表演说,写了一系列尖锐深刻的文章。1898年9月任《萨克森工人报》主编,1900年与弗兰茨・梅林共同主办《莱比锡人民报》。她还始终以极大的精力从事波兰王国与立陶宛社会民主党的工作,就策略和战略问题向该党的总委员会提出意见和建议,被认为是该党首屈一指的思想家和理论家。1905年波兰革命斗争爆发,卢森堡于12月亲自到华沙参加斗争,翌年3月被捕。7月获释后,去彼得堡等地会见列宁,交换关于革命战略和策略方面的意见。1907年,代表德国和波兰与立陶宛社会民主党前往伦敦参加了俄国社会民主党在伦敦召开的第五次代表大会。
1911年,世界大战一触即发,世界各国的共产主义者号召工人起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罗莎与卡尔・李卜克内西全力以赴发动群众阻止世界大战爆,。他们到德国各地城市,在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说揭露战争阴谋。1914年8月3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卢森堡和李卜克内西团结左派向社会民主党领导集团进行斗争。1915年,卢森堡两度被捕入狱,获释后同李卜克内西共同发动群众,开展了反政府的斗争。12月30日建立德国共产党。1918年着手《论俄国革命》(未完成),1919年1月组织了大规模示威游行,15日,她与李卜克内西被"自卫民团"逮捕,同日遇害。
罗莎一生三度入狱,并始终坚持了令人叹服的乐观情绪,宠物猫咪咪是她最前常挂肚的亲人,山雀是她最好的朋友,各种植物标本是她的宝贝,而水牛的生存状况则成了她所最担忧的事情。遇害前一年,她尚在信中如此安慰鼓励自己的好朋友:不管一切如何,你仍然要镇静和愉快,生活就是这样,我们也就必须这样对待生活,要勇敢、无畏、含着笑容的――不管一切如何。
《论俄国革命》其书
《论俄国革命》一书是罗莎在狱中写就的未完成稿,生前并未发表。此书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这样一部批判性审视俄国革命的小册子曾长期受到误读,斯大林直称其为"半孟什维克主义的"思想作品,第三国际甚至指责其是"布尔什维化的障碍"而加以批评。
如此待遇让我想起梁启超说的一句话: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卢森堡就是这样一位在第三国际和苏联主导国际共运的时代谤满天下的伟人。那么,罗莎在这本小册子里到底表达了什么让苏联大动肝火的言论呢?
全书分为四章,第一部分是对俄国革命热情洋溢的歌颂,通过迅雷般的革命建立起无产阶级的革命政权是罗莎始终追求的。但第二部分作者笔锋一转,开始了对俄国革命的批判性审视。
首先是农民问题
布尔什维克为了获得农民对革命的支持,采取了将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作法。卢森堡直指这一行为有悖于社会主义原则"突然无秩序的把大地产转变成农民的地产……把比较进步的大经营分散成技术上用法老时代的手段劳动的原始小经营",并认为此后"要对农业实行任何社会主义的社会化,遇到的敌人就是人数大大增加、力量大大增强的有产农民群众了,他们将拼死保卫自己新获得的财产,反对一切社会主义的侵犯"。
现在看来,这一看法无疑是有预见性的,从俄国革命后早期的粮荒、武装征粮纠纷,到以后农民抗拒集体农庄的运动,如何处理农民和土地问题始终困扰着苏联,并使之元气大伤。当然,罗莎这样讲并不意味着她赞同强制性的实行土地集体所有,推行集体农庄制或人民公社等激进的行为。在她看来恰当的方法是"不需要剥夺小农的小块土地,可以让他从容不迫地决定,依靠社会经营的优越性争取他起初自愿地赞成组织合作社的方法,最后自愿的纳入社会的总经营"。很可惜,在苏联的有生之年我们看到的不是随意的分配土地,就是血雨腥风的暴力镇压,罗莎的富有洞察力和首创性的方法没有得到实践的机会。
不只是苏联,对中国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并解放了生产力,但小农式的独立生产方式和适应现代化需要的集约化生产始终存在着矛盾,如何妥善解决这一矛盾,罗莎无疑给我们指出了一条美好的富有价值的理性道路。
其次是民族问题
和农民问题类似,俄国革命在最初岁月为了得到周边民族的支持实行了民族自决原则,鼓励周边民族独立并建立自己的国家,布尔什维克希望以此来换取良好的国家周边环境,但事与愿违,独立后的民族国家纷纷成为了反革命的先锋,对此罗莎认为所谓的"民族自决权"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的废话和胡说",只能是退居到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之后。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从两方面来看,首先,阿诺德・沃尔弗斯在《纷争与协作》一书中提到的,任何一个人,无论出于何种阶级状况都拥有不可忽视的民族感情,因此认为民族自决原则只是资产阶级的鼓动恐难成立。哪个人不对自己的民族拥有感情呢?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本人不能认同罗莎的观点。
其次,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一个新型的国家面临着外部的严峻挑战,采用民族自决原则从而间接造成分裂自己国家的后果恐非明智之举,也正是出于对俄国命运的担心,卢森堡对这种政治行为不屑一顾。从这个角度来看,罗莎的观点又是切中时弊的。
最后同时也是将这本小册子推向思想高峰的最重要的观点,就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917年布尔什维克解散了立宪会议,由此全国取消了代议制民主机构。托洛茨基以立宪会议落后于俄国社会变化为由为这一行为进行辩护,而卢森堡直指取消一切民主制的做法比"这一办法所要制止的坏事还要坏"!在卢森堡看来,如果列宁和托洛茨基认为现有的民主代议机构不能满足社会要求,那么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立刻组建新的民主代议机构,而不是垄断国家所有权力。"人民情绪活的流体始终包围着代议机构,渗透他们,指引他们"。罗莎用自己对民主制的理解和挚爱有力的回击了托洛茨基等人的狡辩,显示出了可贵的民主精神!
卢森堡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即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的虚伪性从而寻求真正的社会解放,但并不反对民主自由等现代性价值本身。罗莎在书中宣示:"我们始终把资产阶级民主制的外壳同他的政治形式区别开来,我们始终揭漏露形式上的自由和平等的外壳所掩盖着的社会不平等和不自由的酸涩内核――不是为了抛弃这个外壳,而是为了激励工人阶级,叫他们不要满足于外壳,却去夺取政权,以便用新的内容去充实这一外壳"。也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指导下,罗莎痛批列宁取消公民集会、结社和出版自由的反民主行为,认为由此公民失去了锻炼自己参政议政能力的宝贵机会,而社会也失去了正常的监督。整个工人阶级的专政有可能会蜕化成一个党、甚至一个人的专政!而这无疑将会是社会主义的灾难,而历史也印证了罗莎的超人预见,苏联自始至终保持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个人崇拜和官僚专制伴随了苏联的一生,并最终促使其寿终正寝。当我们回过头来重看历史时,不得不佩服罗莎的远见卓识!
此外,罗莎对苏维埃规定的公民选举权也进行了勇敢而富有洞见力的批评,《论俄国革命》书中提到,列宁和托洛茨基(当然实际上并非是他二人的决策)对选举权的解释是:只给予那些靠自己劳动为生的人民以选举权,而拒绝给予一切其他的人。初看这一规定合乎社会主义的情理,但罗莎尖锐地指出,如此政策只能是在苏联可以给每个公民提供劳动养活自己的机会后才具有可行性。任何一种选举权不应是口头上的合理,更应该是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结果。当新建立的苏维埃上不能保证提供给每个人劳动的机会就武断的剥夺了失去劳动机会的公民的选举权,这种选举权只能是一种明显的自欺欺人的低劣手段。
有时我会想,和托洛茨基比起来,罗莎可能会更喜欢和约翰・密尔交流。
全书的最后,罗莎对俄国在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政策表示了谅解,但同时也告诫道: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绝不能作为共产主义运动的教条加以推广!老天好像在和罗莎开玩笑,凡是她所告诫避免的,都被日后的苏联和第三国际实践了,并且对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无以挽回的损失。
将罗莎对俄国革命的谅解和告诫相对照,斯大林和共产国际对其的无端指责就显得那么卑劣狭隘,卢森堡伟大的人格魅力,也在这种比较中得到了升华!
――罗莎・卢森堡
这学期选了波儿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得以一窥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广阔天地,并且激发了我重新认识马克思思想的兴趣。在西马的著作中,引起我极大兴趣并让我产生共鸣的就是罗莎・卢森堡的《论俄国革命》。
罗莎・卢森堡其人
都说犹太人在每个行业里都是杰出者,看来此话没错,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在共产主义革命运动中,就出现过这样一位杰出的犹太人――罗莎・卢森堡。说她杰出,在于其思想上的激情与理性并重,生活中的坚韧与温柔同存;在于其对信仰的坚贞不渝、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在于慷慨激昂的斗争生涯、在于柔情似水的内心世界。
她会因为小鸟儿没有光顾她的牢房哀伤落泪,会因为好朋友不能实践自由恋爱束缚别人而倍感煎熬,还会因为厌恶同志考茨基的改良路线而在背后骂他杂种,可爱的女人。
罗莎1871年出生于俄属波兰边界附近的一个小城,3岁那年全家迁到华沙。
1890年,罗莎・卢森堡在苏黎世大学社会政治系学习,在校期间,逐渐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兴趣并广泛阅读了马恩的专著。1892年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1893年7月与情人约基希斯创办了《工人事业》杂志,第二年3月又创建了波兰王国社会民主党。
罗莎在取得德国国籍后,于1898年5月迁居柏林。在这里她激情澎湃的挥洒着自己的才华和才干,她积极参加社会民主党的竞选活动,多次在集会上发表演说,写了一系列尖锐深刻的文章。1898年9月任《萨克森工人报》主编,1900年与弗兰茨・梅林共同主办《莱比锡人民报》。她还始终以极大的精力从事波兰王国与立陶宛社会民主党的工作,就策略和战略问题向该党的总委员会提出意见和建议,被认为是该党首屈一指的思想家和理论家。1905年波兰革命斗争爆发,卢森堡于12月亲自到华沙参加斗争,翌年3月被捕。7月获释后,去彼得堡等地会见列宁,交换关于革命战略和策略方面的意见。1907年,代表德国和波兰与立陶宛社会民主党前往伦敦参加了俄国社会民主党在伦敦召开的第五次代表大会。
1911年,世界大战一触即发,世界各国的共产主义者号召工人起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罗莎与卡尔・李卜克内西全力以赴发动群众阻止世界大战爆,。他们到德国各地城市,在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说揭露战争阴谋。1914年8月3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卢森堡和李卜克内西团结左派向社会民主党领导集团进行斗争。1915年,卢森堡两度被捕入狱,获释后同李卜克内西共同发动群众,开展了反政府的斗争。12月30日建立德国共产党。1918年着手《论俄国革命》(未完成),1919年1月组织了大规模示威游行,15日,她与李卜克内西被"自卫民团"逮捕,同日遇害。
罗莎一生三度入狱,并始终坚持了令人叹服的乐观情绪,宠物猫咪咪是她最前常挂肚的亲人,山雀是她最好的朋友,各种植物标本是她的宝贝,而水牛的生存状况则成了她所最担忧的事情。遇害前一年,她尚在信中如此安慰鼓励自己的好朋友:不管一切如何,你仍然要镇静和愉快,生活就是这样,我们也就必须这样对待生活,要勇敢、无畏、含着笑容的――不管一切如何。
《论俄国革命》其书
《论俄国革命》一书是罗莎在狱中写就的未完成稿,生前并未发表。此书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这样一部批判性审视俄国革命的小册子曾长期受到误读,斯大林直称其为"半孟什维克主义的"思想作品,第三国际甚至指责其是"布尔什维化的障碍"而加以批评。
如此待遇让我想起梁启超说的一句话: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卢森堡就是这样一位在第三国际和苏联主导国际共运的时代谤满天下的伟人。那么,罗莎在这本小册子里到底表达了什么让苏联大动肝火的言论呢?
全书分为四章,第一部分是对俄国革命热情洋溢的歌颂,通过迅雷般的革命建立起无产阶级的革命政权是罗莎始终追求的。但第二部分作者笔锋一转,开始了对俄国革命的批判性审视。
首先是农民问题
布尔什维克为了获得农民对革命的支持,采取了将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作法。卢森堡直指这一行为有悖于社会主义原则"突然无秩序的把大地产转变成农民的地产……把比较进步的大经营分散成技术上用法老时代的手段劳动的原始小经营",并认为此后"要对农业实行任何社会主义的社会化,遇到的敌人就是人数大大增加、力量大大增强的有产农民群众了,他们将拼死保卫自己新获得的财产,反对一切社会主义的侵犯"。
现在看来,这一看法无疑是有预见性的,从俄国革命后早期的粮荒、武装征粮纠纷,到以后农民抗拒集体农庄的运动,如何处理农民和土地问题始终困扰着苏联,并使之元气大伤。当然,罗莎这样讲并不意味着她赞同强制性的实行土地集体所有,推行集体农庄制或人民公社等激进的行为。在她看来恰当的方法是"不需要剥夺小农的小块土地,可以让他从容不迫地决定,依靠社会经营的优越性争取他起初自愿地赞成组织合作社的方法,最后自愿的纳入社会的总经营"。很可惜,在苏联的有生之年我们看到的不是随意的分配土地,就是血雨腥风的暴力镇压,罗莎的富有洞察力和首创性的方法没有得到实践的机会。
不只是苏联,对中国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并解放了生产力,但小农式的独立生产方式和适应现代化需要的集约化生产始终存在着矛盾,如何妥善解决这一矛盾,罗莎无疑给我们指出了一条美好的富有价值的理性道路。
其次是民族问题
和农民问题类似,俄国革命在最初岁月为了得到周边民族的支持实行了民族自决原则,鼓励周边民族独立并建立自己的国家,布尔什维克希望以此来换取良好的国家周边环境,但事与愿违,独立后的民族国家纷纷成为了反革命的先锋,对此罗莎认为所谓的"民族自决权"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的废话和胡说",只能是退居到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之后。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从两方面来看,首先,阿诺德・沃尔弗斯在《纷争与协作》一书中提到的,任何一个人,无论出于何种阶级状况都拥有不可忽视的民族感情,因此认为民族自决原则只是资产阶级的鼓动恐难成立。哪个人不对自己的民族拥有感情呢?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本人不能认同罗莎的观点。
其次,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一个新型的国家面临着外部的严峻挑战,采用民族自决原则从而间接造成分裂自己国家的后果恐非明智之举,也正是出于对俄国命运的担心,卢森堡对这种政治行为不屑一顾。从这个角度来看,罗莎的观点又是切中时弊的。
最后同时也是将这本小册子推向思想高峰的最重要的观点,就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917年布尔什维克解散了立宪会议,由此全国取消了代议制民主机构。托洛茨基以立宪会议落后于俄国社会变化为由为这一行为进行辩护,而卢森堡直指取消一切民主制的做法比"这一办法所要制止的坏事还要坏"!在卢森堡看来,如果列宁和托洛茨基认为现有的民主代议机构不能满足社会要求,那么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立刻组建新的民主代议机构,而不是垄断国家所有权力。"人民情绪活的流体始终包围着代议机构,渗透他们,指引他们"。罗莎用自己对民主制的理解和挚爱有力的回击了托洛茨基等人的狡辩,显示出了可贵的民主精神!
卢森堡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即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的虚伪性从而寻求真正的社会解放,但并不反对民主自由等现代性价值本身。罗莎在书中宣示:"我们始终把资产阶级民主制的外壳同他的政治形式区别开来,我们始终揭漏露形式上的自由和平等的外壳所掩盖着的社会不平等和不自由的酸涩内核――不是为了抛弃这个外壳,而是为了激励工人阶级,叫他们不要满足于外壳,却去夺取政权,以便用新的内容去充实这一外壳"。也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指导下,罗莎痛批列宁取消公民集会、结社和出版自由的反民主行为,认为由此公民失去了锻炼自己参政议政能力的宝贵机会,而社会也失去了正常的监督。整个工人阶级的专政有可能会蜕化成一个党、甚至一个人的专政!而这无疑将会是社会主义的灾难,而历史也印证了罗莎的超人预见,苏联自始至终保持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个人崇拜和官僚专制伴随了苏联的一生,并最终促使其寿终正寝。当我们回过头来重看历史时,不得不佩服罗莎的远见卓识!
此外,罗莎对苏维埃规定的公民选举权也进行了勇敢而富有洞见力的批评,《论俄国革命》书中提到,列宁和托洛茨基(当然实际上并非是他二人的决策)对选举权的解释是:只给予那些靠自己劳动为生的人民以选举权,而拒绝给予一切其他的人。初看这一规定合乎社会主义的情理,但罗莎尖锐地指出,如此政策只能是在苏联可以给每个公民提供劳动养活自己的机会后才具有可行性。任何一种选举权不应是口头上的合理,更应该是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结果。当新建立的苏维埃上不能保证提供给每个人劳动的机会就武断的剥夺了失去劳动机会的公民的选举权,这种选举权只能是一种明显的自欺欺人的低劣手段。
有时我会想,和托洛茨基比起来,罗莎可能会更喜欢和约翰・密尔交流。
全书的最后,罗莎对俄国在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政策表示了谅解,但同时也告诫道: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绝不能作为共产主义运动的教条加以推广!老天好像在和罗莎开玩笑,凡是她所告诫避免的,都被日后的苏联和第三国际实践了,并且对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无以挽回的损失。
将罗莎对俄国革命的谅解和告诫相对照,斯大林和共产国际对其的无端指责就显得那么卑劣狭隘,卢森堡伟大的人格魅力,也在这种比较中得到了升华!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