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14日星期一

从“有”到“只有”: 劳动价值论偷换了什么概念?

劳动价值论者自认为很强有力的一个反驳是: 
难道不是劳动创造了价值?吃穿住用,哪一个商品离得开劳动?劳动创造一切,这句话有什么错?!既然劳动创造了价值,为什么不是“劳动价值论”?
——这些话看起来都没错,但这些话都不是问题的真正关键:现代经济学一直就认可劳动在商品形成中的贡献(从来就没有否认过),但更关键的是:并不是只有劳动做出了贡献。其他生产要素同样做出了贡献,而且不见得比“劳动”的贡献小。

拿太阳做个例子。不管从什么意义上来讲,地球上的所有产品都离不开太阳。那么,把上面的话重新改写一下: 
太阳创造了地球,吃穿住用,哪一个商品离得开太阳?太阳创造一切,这句话有什么错?!既然太阳创造了价值,为什么不是“太阳价值论”?
——怎么样,是不是感觉全对且毫无违和感?
如果认为商品离不开劳动就说明“劳动价值论”是对的,那么:商品同样离不开太阳,岂不是说明“太阳价值论”也是对的?谁能精细地计算:在特定的商品中,人类的劳动贡献有多少,太阳的贡献又有多少?比如太阳能发电里面,人类的劳动贡献了多少,太阳的贡献又有多少呢?如果太阳有贡献,那么,为什么所有的价值,就要算在“活劳动”的头上呢?

——劳动价值论的误区就在这里,它偷换了概念:把“人类劳动有贡献”偷换成了“只有人类劳动有贡献”。伟大导师列宁说了:“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面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列宁选集》第4卷第217页、257页)”

这个问题早在于光远和孙冶方的争论中就开始了。当时双方对“其他生产要素是否应该参与分配”争论激烈,但并没有达成一致,以至于国内的马克思主义学派逐步分裂。

这个争论注定是毫无结果的。因为“只有活劳动才产生价值”明显违背了实际情况:

如果要坚持原教旨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只有活劳动才产生价值,那么注定无法说明“其他生产要素”的实际贡献,使得劳动价值论永远无法解释实际经济情况。
倘若要修正劳动价值论,承认“其他生产要素”的贡献,那么,整个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框架就将失去存在的合理性和根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