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6日星期五

中国家庭结构的转变及对中国崛起的影响


英文原文刊发于美国外交事务网站2021年4月7日
作者:Nicholas Eberstadt & Ashton Verdery
译者:衡一凡

中国正在发生剧烈的人口变化,这将影响中国未来几十年的经济、社会和地缘政治战略。当前中国人口的显著变化包括:适龄劳动力数量下滑、快速老龄化、日益严重的性别失衡(男性数量大大超过女性)。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人口趋势却远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中国家庭结构即将发生的转变。

中国的家庭规模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小。亲属关系网络将在全国范围内萎缩,许多人将不再拥有近亲关系。中国家庭结构的这一转变是中国生育率长期下降不可避免的结果。这一趋势在1979年中央政府实施严格的计划政策前就已经出现,并且在2015年政策正式结束后仍在继续。这相当于彻底改变了一个历史上以重视孝道为特征的社会。

目前看来,中国家庭的凋零基本上是不可避免的,其影响很快就会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显现。它将给个人增添经济负担,并限制人员流动和进行高风险创业的能力。中国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防政策将受到制约。未来几十年内,家庭结构的变化将对中国崛起为世界强国的雄心构成挑战。

中国的大家庭

几千年来,不同的帝国一直在进行人口普查,例如,为军事动员而统计人口,或为税收而统计户口,但各个政府很少收集关于家庭结构的数据。中国的政府也不例外。相关研究者必须像我们一样,改用建模的方式,根据历史和预期的出生、死亡、结婚以及离婚率趋势,了解中国家庭在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我们所掌握的中国亲属关系模型显示,中国的大家庭(数代同堂的家庭)现在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的规模都要大,但在随后的若干年里只会越来越小。这一发现似乎有悖常理,因为过去人们对中国传统家庭的刻板印象是由兄弟姐妹、堂表兄弟姐妹和其他亲属组成的庞大队伍。但这种印象实际上是有误导性的。虽然过去的出生率比现在高,但由于死亡率也更高,活着的亲属要比现在少得多。

据我们估计,就在1950年,在50多岁的中国男性和女性中,只有7%的人有在世的父母;而如今,相应的数字超过了60%。即使经历了30多年低于更替水平的生育率(即夫妻平均生育不到两个孩子),中国老年人拥有的在世子女也明显比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多,而且现在有在世配偶的可能性也比那时大得多。 堂表兄弟姐妹的数量更是惊人。1950年,30多岁的中国人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人有10个或更多的在世堂表兄弟姐妹,但现在有90%以上的人有。似乎可以这么说,中国人的亲属关系网从未像21世纪初那样庞大。

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令人叹为观止的经济繁荣与家庭关系网的扩大,恰好同时发生。没有人研究过家庭结构的变化在中国令人眼花缭乱的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但肯定的是,中国利用了其备受争议的“人口红利”,即拥有远超非适龄人口数量的年轻适龄劳动力。在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处于工作年龄段的兄弟姐妹、堂表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和其他亲属的数量激增,为彼此提供了就业和创业机会,并加强了非官方的保障网,大家庭帮助其成员度过了中国经济的动荡和转型期。

中国亲属关系网正在内爆

但中国的大家庭在数量上已经达到了顶峰。中国的家庭不仅存在老龄化问题,而且家庭规模在加速萎缩。中国的生育率低于人口更替水平,这是一个普遍存在且持续时间较长的趋势。这种趋势正在使中国人的兄弟姐妹和堂表兄弟姐妹数量逐渐减少。2015年独生子女政策放松后,生育率立即略有上升,但随后又下滑。总体的轨迹仍然呈现下降态势,与东亚国家存在的生育率下降问题类似,且这些东亚国家从未采取强制性的人口控制政策。

一场名副其实的中国亲属关系网的内爆正迫在眉睫。 让我们大致往下看一代人。到2050年,30岁以下的中国年轻人平均拥有的堂表兄弟姐妹数量将只有现在的五分之一,届时,几乎没有中国年轻人会生活在一个堂表兄弟姐妹众多的家庭中。到2050年,10岁以下的人口中,只有1%的人有10个或更多的堂表兄弟姐妹,而几乎六分之一的人将没有堂表兄弟姐妹。叔父辈和姨妈辈的亲属关系网似乎也会出现类似的崩溃。叔叔和阿姨的平均数量很快就会大大低于今天,而且也会大大低于毛泽东时代以前的水平。 中国人的兄弟姐妹会越来越少。

在历史早期,尽管死亡率很高,但年轻人没有几个在世的兄弟姐妹是非常不正常的。生育率的下降加上中国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改变了这一切。到2050年,50岁以下的中国人中有五分之二将是独生子女。 尽管如此,到2050年,即使没有兄弟姐妹,那些三四十岁的人大都仍会有堂表兄弟姐妹、叔父辈和姨妈辈的亲戚。而中国的青少年就不一样了:到时候,中国近六分之一的儿童和青少年将没有兄弟、姐妹、叔叔、阿姨。

2015年独生子女政策取消后,出生率的下滑可能让中国政府的政策规划者们感到意外。但其实他们不必感到惊讶。从日本、韩国到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低生育率是当今整个东亚地区的常态。即使是较穷的邻国,如缅甸和越南,生育率也出现了类似的下降。还有更多的年轻独生子女们会只有一两个堂表兄弟姐妹或者叔叔阿姨。

因此,在中国即将到来的这一代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从上学、工作,再到退休,都将很少或根本没有关于中国传统大家庭相互关照的亲身体验,这种大家庭原本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这部分人将是在实际上发觉2500年儒家传统即将结束的一代人。

下一代中国人尽孝的重担

中国人口的严重老龄化将放大即将到来的家庭结构空心化所产生的压力。到2060年,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增加近三倍。成年子女相对较多的情况是幸运的,因为家庭仍然是中国赡养老人的主要社会保障体系。根据一项经济研究显示,在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人,个人收入加上公共福利补贴只够支付一半生活费,其余部分由家庭成员承担。 但将来,老年人将不得不寻找其他的生活来源。到2050年,中国60多岁的老人中,大约有一半的人将只有一个在世的孩子,而中国的老年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将根本没有孩子。这些无后的老人几乎都将是男性。

如今,中国70多岁的男性中只有5%没有后代。我们的模型显示,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14%,到2060年将上升到19%。在最好的情况下,现今15%的中国年轻男性将永远不会结婚。 中年人将面临着照顾年迈父母的新义务。2050年,绝大多数的中国中年人将有年迈的父母:超过90%的40多岁中年人将至少有一位健在的父母,近五分之三的中年人将有两位父母。相当一部分中年人将是独生子女(或唯一在世的子女)。

这些独生子女到了中年后,大多不仅有一个在世的父母,而是双亲俱全。更有甚者,在婚姻中,若两方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中年时期将面临着既要照顾父母又要照顾公婆的压力。那些不结婚的人,大部分是男性,将独自承担起尽孝的重担。

割裂的社会关系

未来,在中国倒置的人口金字塔中,数代同堂的大家庭将自下而上地枯萎,这是因为可以支撑起大家庭结构的亲属未出生。这些变化将给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带来深刻且深远的影响,并可能重塑地缘政治现实。

到2050年,一个人口萎缩、老龄化加剧和社会原子化的中国可能会充斥着悲观情绪。 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的数量将大大超过儿童。对超过65岁的老人而言,支出将远远超过他们的收入。一个更加庞大的政府机构正逐渐成型。这个政府将拥有并管控更多的公共项目,同时还会寻求掌握更多的资源。 在经济方面,受中国家庭结构影响最大的可能不是宏观经济平衡,而是国民经济的微观经济基础。

中国有史以来,由非正式社会关系组成的“关系”网络(主要是通过家庭关系)通过减少不确定因素和促进经济交易,使得无论实力大小,人们都可以做成生意。这些网络在今天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并提供了必要的信任感。未来数十年,中国大家庭关系网的解体预示着这种信任感和社会资本会在全国范围内衰退。

在未来,在世亲属数量的骤减将对中国经济的增长构成挑战。就像在中国经济上升时代,血亲关系是刺激经济增长的强大兴奋剂一样,这种亲属关系网的快速解体可能会成为经济的抑制剂,并导致经济下行。 随着家庭成员的减少,人们可能会主动规避风险,放弃创业,转而从事更可靠但生产效率较低的经济活动,如寻租。这种风险规避可能会降低地理和社会流动性。例如,那些推动中国城市化和经济增长的流动人口往往依赖于可靠的信息来源寻找工作岗位和栖身处。如果人们没有这些扩展的关系网,比如说,如果他们不能和城市里的表哥住在一起,或者把孩子留给农村的亲戚照料,那么城市化的引擎可能会不再强劲。

可以肯定的是,人类是适应性很强的社会生物。传统上由亲戚承担的功能,在未来无疑会在某种程度上被邻居、朋友,甚至互联网所替代。即使可以基本确定,数代同堂的大家庭结构即将崩溃,但我们还不清楚上述这些替代物的作用如何。而到目前为止,大家庭结构也许是中国文明的核心制度。

对崛起的影响

中国家庭内部结构的变化可能会使执政党掌握权力的过程复杂化。中国家庭的解体很可能会削弱中国的经济潜力。

一代人之后,中国很可能会比现在更富裕、生产力更先进,但由于这些人口结构上的阻力,中国的财富和生产力将远不如中央所设想的那样。如果家庭的衰落要求中国在未来一代人中建成一个庞大的社会福利国家(我们推测会这样),那么中国政府可能需要通过调整经济、外交和国防政策,以满足这个需求。

★ 本文系IPP独家译文,原文刊发于美国外交事务网站2021年4月7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