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越女事务所
之前聊过一位日本的 “抠抠哥”。
他觉得这破班,一天都上不下去了。
于是立志 45 岁前存够 1 亿日元(人民币约为 490 万),然后辞掉这破工作,早早退休。
享受 FIRE 生活。
很多读者关心他的动态。时不时问我,那个抠抠哥攒到多少钱啦?
哈哈。
目前抠抠哥已经存够了 9600 万日元,离 1 亿一步之遥。
他已经开始频繁畅想退休生活。每月怎么花钱、去海外哪个城市生活更惬意,blabla
小日子有盼头。
只差大喊一声:各位,我辞职啦!
但,他也越来越焦躁不安
因为网友时不时提醒他 ——
你的这个退休计划表里,没体现通胀啊。
被提醒得多了,抠抠哥就开始特别留心相关消息。
还专门做表格,模拟了退休后的支出。
一看崩溃了。
计入通胀后,500 万完全不够花呀。
1) 抠抠哥原来的计划:
1 亿日元每年收益 1%,每年花 360 万,从 65 岁开始领退休金。
钱能一直花到 97 岁才花完。
足够了。
2) 计入通胀后:
抠抠哥激进地把通胀水平设定在了 10%。
他绝望的发现,自己辛苦 20 年攒的这 1 亿日元,花到 62 岁就没了。
甚至坚持不到领养老金的年龄。
到时候可能要接受救济,靠低保度日了。
抠抠哥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
“我从 25 岁全速奔跑到 45 岁,攒了将近一个亿,在只差 1 公里的时候突然就否定自己了。
45 -> 65,可能又要跑同样的距离😢。
公司是地狱,但辞职也是地狱”
“辛辛苦苦攒了 20 年的钱,现在开始怀疑是不是不值得😢。”
二
话说,抠抠哥的计算,还挺与时俱进的。
本来他完全不担心通胀。
日本经济增速慢,物价变化也小。很多人 N 年不涨工资,年轻人也热衷躺平。
但这几年,疫情放水之后全球性的泼天通胀,背刺了不少 FIRE 族。
也刺激到了抠抠哥。
他把通胀设定为年均 10%,是因为他发现:
过去几年来,便当价格平均每年都要涨 10%+
一年贵个 50 日元。
柴米油盐也都在大涨价,人总不能不吃饭吧。
所以才会这么焦虑害怕。
三
虽然说,抠抠哥把通胀设定为平均每年 10%,有点夸大困难了。
不可能年年都这么高。
但他想的这个问题很实际。
大伙都有这个焦虑 ——
退休之后,人还活着,钱没了怎么办?
我想了想,解决方案无非以下几种:
1)不完全躺平,做个兼职
有一个专门的名字:
side FIRE
讲的是财务自由后的工作。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做点事情,享受生活的同时,也有现金入账。
在 FIRE 的边缘横跳。
比如抠抠哥焦虑时,就有留言劝他 ——
“我也担心 FIRE 失败、失业什么的,所以我考了几个电工电力、消防证之类的资格证。
这样哪怕没钱了,也能随时再找工作。
还产生了美妙的「副作用」:
“干本职工作时,心情也变轻快了,不烦躁了。因为我有退路。”
2)节流、更节俭的生活。
北京花销大就去大理;养娃烧钱就不生;买菜太贵就自己种;
主打一个只要心态好,哪里都是巴厘岛~
3)买入生息资产,积极开源
我自己是买了年金险做打底,还多多地买收息股。
希望以后不止靠退休金和存款生活。
这不是推荐哈~!
不同人适合不同的方式,各有各招。
我观察美国 FIRE 族们:
他们很热爱投资指数基金。
今天正好在美国贴吧 reddit 看到一个贴子:
楼主是个工程师小哥,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几乎不花钱。
省下来的钱都买房投资了,现在攒了 5 套房,一个月有 1500 美元的房租收入,房价也都涨了;
另有 25 万美元存在银行里。
我觉得楼主小哥挺厉害。
结果一看网友回复,一大半是在怼他。
觉得他傻
“居然全买了房产太冒险了,1500 美元的房租回报率也太低。”
“不如至少拿一半钱出来投入股市,买这个基金、那个 ETF”
blabla
搁我们国,“买基金退休” 这种观点估计要被喷死。
但美国人讨论得特认真。
人家长期牛市嘛。
结果决定了人们的行为,行为又进一步强化了结果。
四
回到抠抠哥。
也有人建议他:
要抵抗通胀,多买些股票啊,肯定比 1% 回报高多了。
“像我,随便买几个股票,轻松就 10% 了”
其实抠抠哥都懂。
他自己就是一个资深老股民,日美股票都炒,也买各种基金。
手里的伯克希尔还翻倍了。
正因为资深,抠抠哥才更不敢冒险。他经历过日股漫漫熊市,经历过金融危机。
清醒地知道:
虽然现在炒股挣 10% 很容易,但年年赚 10%,那可太困难了。
只要有一个大调整,损失是灾难性的。
抠抠哥一遍遍地计算。
把收益设定得这么低,把通胀风险放得这么大 —— 不是他不懂。
而是他努力了这么多年,一丢丢风险都不想冒了。
这破班一天也不想上了。
抠抠哥要确保自己,哪怕出现了最最极端的情况,也一定要辞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