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
朱毅 | 我为什么支持罗永浩的较真?
2025年9月,罗永浩一句“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贵得恶心”,像一颗炸雷扔进看似平静的餐饮圈。
这边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连喊三个“一定起诉”,晒账单、开后厨、推“罗永浩菜单”忙得团团转。
那边消费者天下苦预制菜不透明久矣,把西贝预制菜包、预制菜专利都翻出来顶上热搜,家长群体更是怒讨儿童餐“伪现做”隐患。
老罗吐槽vs企业维权,热闹背后,我这个研究食品的,好歹要说几句内行门道话。
显而易见,国家标准的“预制菜定义”和消费者朴素的“现做期待”冲突了,企业试图用“中央厨房半成品”的话术掩盖“拆袋加热”的事实,但消费者争的从来不是预制菜“能不能吃”,而是“能不能明明白白地吃”。
一 从国标环节论和科学风味论来看餐饮玩的定义猫腻
西贝之所以敢理直气壮说“100%非预制菜”,底气来自2024年六部门《通知》的“定义豁免”:预制菜需是“预包装加热即食的工业化成品”,中央厨房提供的“净菜、半成品”只要门店完成“最终烹饪”,就不算预制菜。但从食品科学与工艺学的实质来看,这套“环节划分”的标准,恰恰回避了消费者最关心的“风味本质”。
食材预处理本就是连续的,而不是非黑即白,从净菜清洗切配到腌制调味浅加工,再到预煮预炸深加工,最后到完全预制复热即食,关键分界点在于“风味形成的核心环节在哪完成”——也就是让肉香、焦香迸发的“美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以及风味物质的最终整合,到底是在中央厨房,还是在门店。
拿西贝的羊排举例:
• 若中央厨房已完成腌制入味+预煮蛋白质变性,门店只做短时烘烤上色,那风味主体早就在中央厨房定型,门店环节对风味的贡献率不足,从科学上看,这和预制菜没有本质区别;
• 若中央厨房只做“切配+简单腌制”,在三天内、48小时内、24小时内,门店用明火烤箱完成从生到熟的全过程,让肉发生充分美拉德反应,这符合“现做”的科学内涵。
可西贝只拿“门店有烹饪动作”当挡箭牌,绝口不提“核心风味在哪形成”。消费者用“舌头投票”,觉得“不是生料现做就是预制”,这种认知其实是合理的,毕竟没人会为“中央厨房做好风味、门店只加热”的菜,支付堂食“现炒锅气”的溢价。
二、添加剂与保质期:合规≠安全,信任盲区藏在“科学细节”里
讨论预制菜时,消费者最怕“科技与狠活”,合规使用的添加剂并不可怕,真正的风险藏在信息不透明和冷链漏洞里。
1. 中央厨房和预制菜都不能用防腐剂,但消费者还是担心他们用了不敢说
根据国标,苯甲酸、山梨酸钾等防腐剂,在鲜肉、鲜水产品中明确禁用——不管是预制菜还是中央厨房,都得遵守。正规企业靠的是物理保鲜技术:-18℃以下冷冻链、0-4℃冷藏链,再加上真空包装、气调包装(充氮气锁鲜)、液氮速冻,完全能实现短保,无需依赖防腐剂。
西贝说自己用“24小时冷链”,技术上可行,但问题在于:冷链有没有断链?食材从中央厨房到门店,温度波动有没有超过±2℃?这些关键信息,消费者看不到。
更隐蔽的是,部分门店为减少浪费,会把快过期的半成品“解冻复冻”,反复冻融会加速脂肪氧化、蛋白质变性,还可能让微生物大量繁殖——即便后续加热能杀细菌,微生物代谢的毒素却可能残留,这才是科学上的隐性风险。
2. 保水剂、合成色素、嫩肉粉等是不是狠活另说,但用了就一个不吭声
很多人听到“磷酸盐”就警惕,其实它是现代食品加工的常规工艺助剂:三聚磷酸钠、焦磷酸钠等保水剂,能调整肉的pH值,提高蛋白质持水性,减少烹饪时的汁液流失,让肉更嫩。国标也明确了限量(以磷酸根计5.0g/kg),合规使用完全安全。
但消费者真正介意的,不是“用了保水剂”,而是“不知道用了”,比如59元的小炒草原牛,是不是靠保水剂撑起嫩度和分量感?39元1片的大黄鱼,有没有用保水剂减少缩水?中央厨房半成品不用公示配料表,消费者只能瞎猜,这种信息不对称,才让保水剂成了背锅侠。
三、价高质低,成本论站不住脚,科学降本该让利于消费者
西贝反驳“贵得恶心”时,说“草原羔羊食材贵、商圈租金高,利润率仅5%”。但从中央厨房的降本逻辑来看,这套说辞根本经不起推敲。
中央厨房的核心价值就是“集中化降本”:
• 批量采购食材,比门店单独买便宜15%-20%;
• 集中切配、腌制,省去门店一半厨师人工成本;
• 统一配送半成品,减少门店食材浪费,浪费率从10%降到3%以下。
这些省下来的成本,没体现在菜价上,价格比同类现炒餐馆高30%,口感却因中央厨房配送预加工丢了锅气。消费者不是反对“贵”,是反对“贵得不值”——花现炒的钱,吃“中央厨房预制+门店加热”的菜,相当于为“虚假现做”买单,这才是“恶心”的根源。
尤其西贝主打的“儿童餐”,家长愿意多花钱,是相信“现做更安全”,结果可能吃的是中央厨房预制的辅食包。这种“用科学降本,却用情怀涨价”的操作,比菜贵更伤信任。
四、从定义之争到透明化升级才是解决之道
这场争议最有价值的,不是罗永浩能不能赢官司,而是罗永浩的挺身而出,倒逼餐饮堂食和外卖透明化。
1. 必须把“预制程度”说清楚,别再玩“是或否”的游戏
与其纠结“算不算预制菜”,不如引入“预制度分级”:
• Ⅰ级:净菜(仅清洗切配,生料);
• Ⅱ级:浅加工生制(腌制、调味,还是生料);
• Ⅲ级:熟制半成品(预煮、预炸,需门店复热+调味);
• Ⅳ级:即热预制菜(完全做好,加热即食)。
像西贝的羊排,如果是“Ⅱ级+门店现烤”,就标“中央厨房预腌制,门店明火现烤”;如果是“Ⅲ级+门店加热”,就标“中央厨房预煮,门店复热上色”。消费者一看就懂,也能根据需求选择。
2. 再把“供应链”晒出来,二维码溯源比“开放后厨”有用
“开放后厨”只能看表面,搞“供应链溯源”才是真家伙。
每道菜贴个二维码,消费者扫码能看:
• 中央厨房生产日期、出厂时间;
• 配送全程的温度记录(有没有断链);
• 关键食材的来源(比如羔羊的产地、检疫信息);
• 有没有用保水剂、合成色素等添加剂(用量是否合规)。
数据不会骗人,比服务员说现做更有说服力。
3. 最后把“价值”摆明白:工业化美味也能光明正大
预制菜不是原罪,中央厨房也不是敌人。未来的餐饮业,不该是“伪装现做”,而该是“诚实创新”:比如研发“微波复热也能出锅气”的技术,用科学手段让预制菜无限逼近现做口感,然后明码标价:“中央厨房预制,加热即食,价格比现做低20%”。
罗永浩吵的从来不是“只能吃现做”,而是“明明白白选择,物有所值”。
从食品科学角度看,预制菜是效率与美味的平衡产物,中央厨房是中餐标准化的必然选择。但企业不能拿国标定义当免死金牌,用国标定义的漏洞糊弄消费者,用信息差收割信任。
罗永浩的较真,就是替消费者要科学透明的权利。10万悬赏、呼吁研发检测设备,看似小题大做,实则有力量,预制菜不是原罪,隐瞒才是,花现炒的钱,吃拆袋加热的菜,这不就是满菜单的“韭菜”么?
贾国龙以前说“好菜全是预制出来的”,现在又说“西贝没有预制菜”,这种矛盾背后,就是企业既想赚工业化的钱,又想占传统饮食的“信任便宜”。
消费者的舌头胜过最精密的检测设备,锅气是现炒出来的,不是靠话术“炒”出来的;信任是靠透明赢来的,不是靠起诉“吓”出来的。
我以为贾国龙的“三个一定”,不如换成“三个透明”:预制程度透明、供应链透明、成本透明。
以后呼朋唤友下馆子吃烤羊肉串,希望不再有是不是预制菜的争论,而是菜单上清晰标注:“中央厨房预腌制,门店现烤,58元”。那时,消费者不用猜,企业不用装,这才是餐饮业该有的样子。
多说一句,我们这张嘴,不仅会吃,还会问,问出来一个预制菜不准用防腐剂,还要问出来一个预制程度透明的中央厨房配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