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杪
伍尔夫“吐槽”《简爱》这一段太锋利太精彩了,你甚至可以直接提取好几个截然不同的观点套用在如今关于女性网文创作的各种论战中:
【我翻到了第十二章,看到了“招来某些人的非议”这句话,我真是纳闷,夏洛蒂·勃朗特有什么能让人非议呢?我读到简·爱趁费尔法克斯夫人做果冻的时候爬上了屋顶,眺望远方的田野。然后,她开始渴望——就是因为这个,勃朗特才会被人非议——
“世人总认为,女人应当安安静静,但女人的感受跟男人的一样;女人和兄弟们一样,也需要发挥自己的才能,也需要有用武之地;如果受到太严厉的束缚,过着绝对一成不变的生活,女人也会和男人一样感到痛苦;如果那些得天独厚、占尽先机的男人们说女人们只消满足于做布丁、织长袜、弹钢琴、绣花布包,那他们的心胸也未免太狭隘了;如果女人希望打破常规,获得世俗认定女性应守的规范之外的更多学识和成就,为此谴责或讥笑她们的人也未免太轻率了。
“那些时刻,我独自一人,常常听到格雷斯·普尔的笑声……”
我觉得这是一处生硬的转折。突然扯出格雷斯·普尔,未免让人扫兴。行文的连贯被打断了。
人们或许会说,写出这段文字的女人要比简·奥斯汀更有才华,但如果你把这段话从头到尾地读完,留意到文字间的突兀急转,留意到那种激愤,你就会明白,她永远无法把自己的才华完整而充分地表达出来。她的作品注定会扭曲,会走形。
行文本该冷静,她却带了怒火去写。本该笔藏机锋,她却写得愚笨。本该塑造角色,她却写了自己。她是在对抗命运。她怎能不受尽钳制和压抑,乃至早早离开人世呢?
我忍不住开始玩味一个念头:要是夏洛蒂·勃朗特每年能有三百英镑,那会怎样——可这个笨女人以一千五百英镑一次性卖断了几本小说的版权——如果她对这个大千世界、对那些充满活力的城镇乡郡多一些了解,多一些人生阅历,与更多同道中人多些交往,结识更多各色人等,那又会怎样呢?
在那段文字中,她不仅指出了自己作为小说家的不足,也点明了那个时代所有女性的欠缺之处。没有人比她更清楚,如果不是在寂寥地眺望远方的田野中消磨天赋,如果允许她去体验、去交际、去旅行,她的才华将会换取何其丰盛的收获。
但她不能去,这些事都是不被允许的,都是被禁止的,我们只能接受一个事实:《维莱特》《爱玛》《呼啸山庄》《米德尔马契》,写出这些出色小说的每一个女人都没有更多阅历,顶多只能进出体面的牧师的家门;这些小说都是在体面家庭里的共用起居室里写成的;而这些女人们穷得连纸都不能一次多买几叠,好去写《呼啸山庄》或《简·爱》。
当然,大多数情况下,小说都会有败笔。想象力过于紧张,不堪重负,摇摇欲坠。洞察力也混淆不清,不能再辨明真假,无力维续这种时时刻刻都要求调动不同才能的繁重劳作。
但看着《简·爱》和其它小说时,让我思忖的是:小说家的性别怎么会影响到凡此种种?女小说家的性别怎么能妨碍她的真诚,亦即我所以为的作家的脊骨?
从我摘自《简·爱》的那段文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怒气削弱了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的诚挚。她偏离了本该全心全意去写的小说,转而去宣泄个人的积怨。她想起自己本该经历却极度欠缺的生活——她想自由自在地周游世界,却不得不困在某个教区牧师的家中缝补袜子。愤恨油然而生,她的想象力也因此偏离正道,而我们察觉得到这种偏离。】
伍尔夫认为与傲慢与偏见相比,《简爱》行文中的愤怒与作者本身存在感更明显了,这是缺陷但又不是作者的错,甚至乎是基于时代进步的必然。
我其实下意识发散了一下,联想到现在的女性创作批判。跨越百年这种建立在现实中的遗憾其实依然存在,近几年因为国内女权意识的爆发,不少女性作者会将一些愤怒与不甘,都宣泄于小说之中。愤怒固然是一种力量,只是有的作者能让情绪融入剧情与角色,有的是角色被道理和观点所绑架。尤其是当这几年观点输出型的小说越来越多,大浪淘沙之下就更明显感受到不少文是只有情绪无内容,空有角色却无塑造,我能够感受甚至共情到作品后的作者最直接的情绪,却失去了一些对小说本身的共鸣。
但这不怪她们,归根到底所有愤怒与不甘正是因为现实中无法实现才会出现在虚构的小说中。写作本来就是一种特权,一种力量,从1617世纪的贵族夫人专属到19世纪的女性写作风潮,表达权也是一点点获得的。所以现在很多针对女性创作的一些批判,我觉得就如同自由站在书店中对着简奥斯汀的小说吐槽“女人只会被这种吹捧嫁人的浪漫小说洗脑”一般滑稽。在女性能够独自出门、接受教育前,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时间与房间来写作,走过千山万水随意阅读万卷书的当代女权主义者本身就持有前辈无法比拟的特权,更别提哪怕是相同时代每一位创作者自身所处环境也差异巨大。
当然也不能简单粗暴地相提并论,毕竟这段更想表达的是碍于社会条件,当时的女性几乎不可能拥有“真诚”写作的心境。她们的视野被限制在有限社交的家庭内难以超脱;她们的才华被怒气冲淡,难以施展。现在,女性写作基本上不再是奢侈,而我们也想要的更多,这很合理。
==上个世纪中国热门电视剧的价值观==
1995年亚视包青天里包拯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反驳,这是咱们30年前热门影视剧的价值观。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