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6日星期三

一件发生在中国,一件发生在日本


文/西坡原创

今天看到两件事情,可以放在一起来看。

第一件。我一直关注的一位科普作者,因为在公众号上发表文章谈论日本核废水问题,被人投诉。单位领导约他谈话之后,他将相关文章删除,并向“包括投诉人在内的所有被冒犯的人”表示诚挚歉意。他还表示,接受领导劝诫,今后会少发表涉及时政的内容。

第二件。一位在日本的中国博主,在街上看到一个招牌“告诉中国人,本店的食材全都是福岛产的”,他感到受到了歧视,气愤之下拨打110报警。很快来了两个警察,但是店主不在家,在等店主赶来的时候,警察跟他说,这个招牌让你不舒服我们理解,但是请你待会冷静一点不要吵架。

店主来了之后,警察将双方隔开,分别与他们沟通。店主一开始说,这不是歧视,这只是提醒路过的中国人不要误入。博主不满意这个解释,坚持认为自己感受到了歧视。警察表示,怎么写招牌是店主的权利,我们也没办法强制他更改,但我可以帮你沟通。最后,店主自己将招牌改掉了。还出现了一个插曲,一位路过的日本老人说我是律师,我也认为这是歧视,你要打官司我可以帮你。

先说第二件。整个过程博主用视频全程记录了下来,大家可以去B站搜《如果在国外被歧视,一定要勇敢反击!》。这也意味着,警察全程是在这位中国博主的摄像头之下执法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两位警察对自己的职责和权力边界十分自觉,他们理解中国人看到这个招牌之后的不高兴,但又明确告知自己没有权力强令对方更改。

从视频里当事各方的表现看,虽然关于这个招牌是否涉嫌歧视出现了争议,但是大家都没把他当成多么大的事。博主一开始有点激动,但是全程的举止很克制。店主一开始不认账,但是沟通了一会之后就把招牌改了,没什么多余的小动作,更没有大叫大嚷。

我们从常理推断,这个店主写那个招牌肯定是要对中国人表达一种意见,一种情绪。中国博主看到这个招牌也产生了自己的情绪。但是最后经过并不复杂的沟通,这些情绪都得到了化解。警察的表现一方面很得体,另一方面很松弛。把双方隔开,避免发生直接冲突,让每一方把话都说完。不知道为什么,这份松弛让我觉得很羡慕。

现在再来看第一件事。根据作者的描述,投诉机制也把冲突双方隔开了,“投诉信息表明,投诉人是在8月26日傍晚18时28分提交投诉的,其身份完全匿名,绝无半点透露”,但一方在明一方在暗,不能算是公正的对决。

更重要的是,从投诉到领导约谈、劝诫,这起冲突的处理过程是剑拔弩张的。从作者的表态来看,我们甚至能够感受到,作者将来很长远的职业生涯似乎都受到了这一篇文章、一个投诉的威胁。他只能删文致歉,保证下不为例。

这两件事一件发生在中国,一件发生在日本,都是跟核泄漏有关的。如果我们非要上升到性质,应该说发生在日本的那一件更复杂更严重。站在日本警察的角度看,第一有人报警了,第二报警的还是个外国人。但是他们处理起来怎么就显得那么轻松呢,那个警察甚至还笑场了。许多中国网友看完视频,也都是哈哈一笑。视频一开始许多人还比较气愤,单等到店主顶着拉风的爆炸头出场,弹幕纷纷表示“一切合理了”。

而发生在中国的那件事,本质上是两个同胞关于一些技术问题、表达方式的不同见解,而且冲突发生在线上。虽然也是一方感受到了另一方的伤害,但从客观来讲,这种伤害是非常间接非常轻微的,因为科普作者是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文章,不喜欢不看就是了,发到自己朋友圈痛骂一顿也无不可。

为什么事情会严重到,一位科普作者只是发了一篇文章,职业生涯就会受到威胁的地步呢?

不管是科普博主还是餐厅店主,他们都不负责外交事务,只是作为各自社会的普通人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他们的观点上升不到哪里去。这些观点里或许会夹在一些情绪,一些会让其他人产生情绪的情绪,但哪个人没有情绪啊,每个人的情绪和观点也不可能完全一致。

面对同样一件事情,有人激动,有人不激动,他们都很正常,因为大家做出判断的方法不同,大家的体质也不同。但是当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情绪发生碰撞的时候,该如何化解冲突呢?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保持冷静,充分沟通。想激动的人可以激动,但不激动的人也没有罪吧。不能有人觉得天要塌下来了,看别人还在吃吃喝喝说说笑笑,于是跑过去把人桌子掀了。

其实关键不在当事人,而在第三方。你首先要理解一个社会有不同观点不同情绪是正常的,冲突的发生也是正常的。这就是社会,这就是人。你如果是一个敞开、负责的态度,就事论事地处理问题,客观看待问题的属性,明确自身的职责与边界,那么很多一开始看起来剑拔弩张的问题,最后是会自然趋于风平浪静的。

争吵永远会有。但真心希望我们都可以逐渐松弛下来。紧张兮兮不是过日子的节奏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