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日星期二

懒人包:中东势力关系整合解说(11-以色列篇)

【以色列国】
(活动区域/势力范围:巴勒斯坦地区)(犹太教居多数,及各种类少数宗教)

自从被罗马帝国逐出故土巴勒斯坦之后,犹太人在世界各地展开了两千年的流浪,他们独特的宗教信仰、语言跟文字使犹太人备受猜忌欺压歧视,只能从事被认为是卑鄙无耻的金融行业放贷借钱,但外在的压迫使犹太人社群内更加凝聚形成一股无人能及的牢固民族认同,时常遭到放逐驱赶的经验使犹太人随时都准备收拾细软跑路而比其他民族重视教育与储蓄,就这样缺乏不动产、田地的犹太人透过经商、从政,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掌握政经大权的精英份子。本来照理来说,犹太人就算没有自己的国家,有钱有势的他们也应该能活的相当愉快才对。

然而就算拥有了庞大的财富与崇高的学术地位,世界各国的犹太人仍感到强烈的不安全感,19世纪末法国爆发了一位名为德雷福的犹太裔军官被指控为德国间谍的冤案,稍后德雷福事件成为震动欧美世界,即使许多证据都指出德雷福并非间谍,但法国军方仍顽固地为了保护自己的尊严而坚持将他定罪,结果闹到最后演变成法国内阁总辞、政坛整个大风吹的动摇国本丑闻。报导了德雷福事件的犹太人记者赫兹尔对欧美根深柢固的排犹主义与种族岐视感到绝望,于是开始鼓吹犹太人建国运动,他的主张引起了许多犹太人的共鸣,于是形成了名为“锡安主义”,也就是犹太人应该回归“应许之地”的迦南,即今日的巴勒斯坦复国之政治信仰。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犹太人也都支持锡安主义。锡安主义的支持者主要以居住在法国、英国境内的犹太人为主,居住在东欧如德国、俄罗斯境内的犹太人族群却认为犹太人的复国可以是在任何地方,并不见得非要在巴勒斯坦不可。左派思想的犹太人如共产主义的发明者马克斯更认为只要建立起一个国际的共产主义国家,那么去民族、去宗教、共产化之后就能造就一个所有人齐头平等的新世界,因此并不存在犹太人建国的需求。

尽管如此,英国为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打倒德国、奥匈帝国与土耳其赢得胜利,仍然将脑筋动到了犹太人身上───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于1917年,接受了犹太人财阀世家罗斯柴尔德一族的游说,发布贝尔福宣言,表明了英国将会同意战争结束推翻鄂图曼土耳其帝国在中东的统治后,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国的立场。同时,由于沙俄对犹太人的迫害日增,许多犹太人也加入了布尔什维克的反政府活动,包括结束了海外流亡在德国支持下回到俄国发动革命的共产党人列宁,并成功地在十月革命中建立了共产政权。乍看之下,犹太人建国的理想在两个方向同时开花结果,但一次大战结束后局势却急转直下。

英国对于阿拉伯人强力反对贝尔福宣言的抵抗感到忧心,于是收回前言限制犹太人返回巴勒斯坦的移民申请,将巴勒斯坦列为英国托管领而不许犹太人建国;而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斗垮了列宁的军事顾问与副手同时也是犹太人的托洛斯基成为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将犹太人打压为“白色的布尔乔亚富农”与“反动的国际共产主义”并将之整肃,大批俄国犹太人于是流亡美国。而在聚集着许多犹太人的德国,则认为共产主义者多半都是犹太人,造成德皇垮台流亡的工人暴动、水兵叛变都是共产党人唆使,因此也爆发了强烈的排犹情绪并选出纳粹党政权。

1930~40年代犹太人同时被共产党、纳粹党加以屠杀导致东欧犹太人不是流亡海外就是迅速走向绝灭凋零,对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感到绝望后,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复国的锡安主义似乎成了唯一的选项。于是残余的犹太人在二战期间为了种族的生存而组织了志愿兵支持同盟国对抗纳粹德国,并取得最终的胜利,而东欧的流亡犹太人也成为犹太复国主义的坚定支持者。

二战结束后犹太人遭受大灭绝的惨况使欧美诸国对犹太人处境感到同情,于是在联合国大会上同意了锡安主义者在巴勒斯坦复国的要求。然而、犹太人复国将会排挤到巴勒斯坦当地的阿拉伯人,因此遭受到周围所有阿拉伯国家的反对。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居住区内于是发生排巴勒斯坦人暴动、阿拉伯诸国则驱逐犹太人出境作为报复,双方组织民兵彼此攻击,乃至于袭击英国驻军试图抢走武器。英国几乎是落荒而逃的在废弃了所有武器装备后于1948年结束对巴勒斯坦的托管撤离驻军,而犹太人立刻宣布以色列建国,而同时埃及、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和伊拉克五国联军开始攻打以色列,第一次中东战争,即以色列独立战争就此开打。

相对于拥有战车、飞机、十五万正规部队的阿拉伯诸国,缺乏武器装备且只有三万士兵的以色列被世界各国认为将会很快被消灭。然而以色列军都是拥有经历过二次大战洗礼的老练士兵,相对的阿拉伯诸国的军队缺乏训练与士气,更缺乏的是近代战争的相关经验。阿拉伯联军中居于主力的南线埃及、约旦部队被以色列军在耶路撒冷阻击而迟滞,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的杂牌部队则被游击战打垮在北线,错失了在战争爆发的第一个月摧毁以色列的先机。随后以色列趁着联合国调停的一个月停火期间内,透过犹太人财阀的关系从东欧、法国进口了大批二战残留的旧装备,在停火一个月期间内整建了装甲与航空部队,于联合国停战结束后在经验丰富的士兵操纵下发动反击摧毁埃及、约旦军主力。原本以色列还计划反攻西奈半岛夺回“古所罗门帝国的版图”,但以色列恐怖份子在这时刺杀了联合国调停官,同时也是瑞典王子的伯纳多特,国际舆论的压力强烈地谴责以色列而使其外交形势迅速遭到孤立。

以色列总理本古里昂意识到,这时候的以色列国内还有许多不听政府号令、各行其事的犹太人极右翼民兵组织,若不先消灭、合并这些潜在的恐怖份子集团,那么以色列就谈不上作为一个国家而决定就此接受停战。以色列国防军取代了第一次以阿战争中的各路民兵派系,最终这些武装组织都被缴械、消灭或者并入以色列国防军中,完成了军队的国家化。

埃及革命推翻王政后,纳赛尔率领的埃及军政府决定收回苏伊士运河控制权导致英、法两国大为不满,于是联合以色列于1956年进攻埃及,被称作第二次中东战争或苏伊士危机。美国担忧纳赛尔被逼倒向苏联,而使共产主义势力得以控制苏伊士运河,因此对英法以三国进行经济制裁,施加强烈的外交压力,迫使英法联军撤退,以色列最终也孤掌难鸣撤军。然而由于纳赛尔最后还是选择亲苏政策,并与叙利亚结成阿拉伯联合,畏惧苏联从中东这块缺口打破围堵的美国,还是不得不给予以色列军事援助。1967年埃及、叙利亚在苏联支持下整军备武陈兵边境,并驱逐了以埃之间的联合国维和部队,这引发以色列极端的危机感,而导致了以色列先发制人将埃及、叙利亚部队消灭在集结区,结果是以色列在六天之内就以压倒性的胜利之姿占领了整个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与戈兰高地,也因此被称作第三次中东战争或六日战争。

然而,以色列的不宣而战,派兵侵占大片领土等卑鄙行径导致了包括美国制裁在内世界各国的谴责与压力。长期以来供应以色列武器的英法两国,也在OPEC组织成立后受到阿拉伯诸国威胁调整油价的压力而决定禁止对以军售武器。同时以色列与埃及间隔着苏伊士运河相互交火形成名为“消耗战争”的边界冲突,直到1973年赎罪日战争之前苏伊士运河都因为处于战火笼罩下被迫关闭,商船必须绕行非洲而过,这更加导致以色列受全世界国家的批评而越形孤立。

在1970年代当时,由于实施种族隔离、与邻近黑人诸国革命势力对抗的白人至上主义政策而被驱逐出大英国协的南非,以及因为美国拉拢中共围堵苏联而丧失联合国会籍的台湾,及偷袭阿拉伯诸国遭到英法美制裁孤立的以色列,这三个国际公认的流氓国家于是组成了同盟关系,联合研发各种武器并携手进行核武研制工程,以色列于是从此走上了不假手美英法外援的国防自主化道路。

1973年赎罪日战争爆发前,以色列情报部“摩萨德”本来也得知了沙达特即将让埃及军队反攻西奈半岛的情报而建议总理梅尔夫人先发制人、不宣而战摧毁埃及部队。但是梅尔夫人担忧会重演六日战争后以色列被全世界孤立的外交绝境而拒绝了此一提案,结果在埃及军队开始反攻之后,以色列自豪的战车、空军部队遭到苏联制飞弹的重创,被打得措手不及。但是,以色列最后靠着全民皆兵的总动员体制,后备役部队加入战局后稳住战线勉强获得惨胜。这次代价昂贵的胜利却使以色列在中东的形势一口气从谷底迎来转机,埃及总统沙达特接受了大卫营协定,从以色列的敌人成为盟友,而以色列也将西奈半岛交还埃及作为回报。

当时1970年代的恐怖份子活动猖獗也有助于改善以色列的国际地位,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旗下的武装派系巴勒斯坦解放战线PFLP,与当时国际知名的其他恐怖份子如德国赤军、日本赤军联手,策划了德航劫机事件、并在以色列特拉维夫机场扫射民众等等,甚至是在1972年PLO激进派恐怖份子黑色九月在德国慕尼黑奥运上屠杀以色列代表团选手,导致国际间对于阿拉伯人与巴勒斯坦独立运动的观感迅速恶化;同时PLO对于约旦的政变未遂,导致约旦内战并驱逐PLO出境,在埃及尝试袭击军政府弹药库等行动更引发了阿拉伯诸国对PLO的厌恶,从而使以色列跟阿拉伯诸国逐渐化敌为友,并增强了武力镇压巴勒斯坦人的正当性。

1982年由于伊斯兰教的PLO渗透入黎巴嫩带来大量难民,到最后演变成基督教民兵跟巴勒斯坦民兵的内战状态,叙利亚政府决定派兵介入内战以掌控黎巴嫩,而黎巴嫩南部的PLO民兵也对以色列进行火箭攻击,并尝试派出刺客暗杀以色列驻英大使未遂,结果是激怒了以色列并导致以色列军队以“加利利和平”之名入侵黎巴嫩,但以色列军队目击在黎巴嫩境内他们所支援的基督教民兵屠杀巴勒斯坦人的惨状而士气低落,民众间对于胶着化的内战情势升起厌战情绪,同时国际上的压力也使以色列政府最后决定撤离黎巴嫩。在国内,1987年的巴勒斯坦大起义更是直击以色列的弱点,PLO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不必死人就能正面对抗以色列的战法───那就是上街头示威抗议而不是进行恐怖攻击。

黎巴嫩内战导致的厌战情绪、对于国内巴勒斯坦人议题的同情,导致了以色列民间弥漫着一股渴望和平安定的呼声,于是在1992年选出了主张和平的拉宾所率领的左翼工党联合政府,并于1993年与PLO领袖阿拉法特签署了奥斯陆协定,以色列承认了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于加沙、约旦河西岸两区域的主权。然而,以色列国内的极右派团体认为拉宾此举是卖国求诺贝尔和平奖,于是在1995年派出刺客暗杀了拉宾总理。同时,阿拉法特的法塔赫政权因为未能争取到完全的独立而仅仅是以色列承认自治,巴勒斯坦人民仍觉得被以色列驻军监视的独立不算完全的独立,因此激进派的哈马斯逐渐得到了民意支持而发动更多的恐怖攻击。本以为奥斯陆协定将能带来和平的以色列民众感到失望,于是在1996年选出了极右派的以色列联合党(利库德)代表纳坦雅胡执政。纳坦雅胡反对巴勒斯坦建国、不承认奥斯陆协定,并严酷镇压巴勒斯坦人的恐怖活动乃至于示威抗议。

纳坦雅胡的铁腕镇压有效的削减了恐怖活动数量,但讽刺的是,正是因为恐怖活动的减少,才使得以色列民众再度倾向和平主义,民意又再度倾向给巴勒斯坦谈判的机会,而在2000年选出了左翼工党的巴拉克,使利库德的纳坦雅胡下台。巴拉克决定从黎巴嫩撤军,并且接受美国柯林顿的仲介与阿拉法特会面,在这次2000年大卫营会议中以色列计划让步,给巴勒斯坦几乎完全自治加沙走廊与约旦河西岸的权利。然而阿拉法特与他的法塔赫派系已经逐渐被新兴的哈马斯取代而丧失了对加沙地区的控制能力,因此无法保证即时停止对以色列的恐怖攻击;而因为黎巴嫩撤军已经承受了以色列国内相当大压力的巴拉克,则坚持巴勒斯坦人必须解除武装才能独立自治。

谈判破局后,阿拉法特为避免被哈马斯取代而组织“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带领不满群众对以色列进行示威抗议;这导致了以色列民众对巴拉克的和平政策彻底失望,民意一口气倒向鹰派选出战争英雄夏隆将军为首的利库德政府。尽管如此,熟悉以巴情势的夏隆宁可受民众的批评,仍坚定的推动加沙撤兵政策,改以围墙和检查哨的务实方式来控制加沙与约旦河西岸,并让出更多自治权。这导致夏隆在极右派的利库德党内被孤立,于是夏隆干脆脱党组建中间政策的新派系前进党,以在民众间拥有高人气的战争英雄光环持续推动他的中间路线。不过2006年事已高的夏隆中风后脑瘫痪丧失行为能力,改由其副手奥默特接手前进党。随后由真主党发射火箭到以色列引爆的以黎冲突,2007年哈马斯发动加沙内战夺取了法塔赫对加沙的控制权,2008年哈马斯开始从加沙对以色列发动大规模的火箭攻击诉求独立。

到此为止,以色列民众对于丑闻缠身且无能处理上述这些以巴冲突的奥默特终于无法忍受,多数百姓开始倾向支持以武力手段消灭巴勒斯坦问题。前进党政府在2009年的以色列国会大选中惨败,极右派政党利库德卷土重来,纳坦雅胡再度成为以色列总理。纳坦雅胡主张扩张以色列屯垦区、收回巴勒斯坦自治权,但高唱强硬呼声的纳坦雅胡在2014年的以巴加沙冲突中最后决定接受埃及开出的停火条件与哈马斯和谈,这使得纳坦雅胡的强人形象土崩瓦解,民调从开打前的80%腰斩剩三成。考虑到目前民众愤怒的情形,恐怕就算纳坦雅胡的政权垮台,短期间内以色列人还是会很快再选出一个右派总理推动强硬的巴勒斯坦政策。
以色列与基地、ISIS的关系:虽然没有直接的军事冲突,但基地组织誓言驱逐的欧美帝国主义势力之中自然是包括了以色列不会有错,而且ISIS近日来急速壮大,而且也开始派遣募兵官进入加沙地区募集圣战士,乃至于派出部队前往黎巴嫩作战等等,甚至是最近有消息传出一位以色列籍的记者被IS绑票并斩首。因此纳坦雅胡总理也说“与哈马斯的停火是为了腾出手处理其他的中东问题”。这个“其他的问题”应该很难是指别的问题。

以色列与埃及的关系:穆兄会政府垮台后军政府上台,而埃及军政府跟以色列的利害关系一致,双方都很讨厌穆兄会───以及穆兄会的徒弟哈马斯。埃及在本次以巴加沙冲突上扮演着以色列忠实的帮凶,而且以色列作为主坦吸走了所有的国际仇恨值,对埃及而言真是借刀杀人不费吹灰之力的一桩好生意。

以色列与哈马斯的关系:利库德党否定巴勒斯坦自治,而哈马斯也不认同以色列政府的合法性,双方可说是毫无交集之处。刚达成的加沙停火协定,则被以色列军方放话声明“不知道会维持多久”,双方的关系仍是剑拔弩张。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关系:在利库德的犹太人优先政策下,即使是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社群也遭受到相当的生存压迫。但是考虑到以色列坚持由约旦河西岸的法塔赫/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组织巴勒斯坦政府,法塔赫必须仰赖以色列的支援才有办法养活巴勒斯坦人乃至于从哈马斯手里取回政权,在这一点上来说是亦敌亦友的关系吧。

以色列与真主党的关系:虽说2006年的以黎冲突打的很大,而且以色列也认为真主党是恐怖份子,但近几年来双方都不把对方当靶子打,真主党执政团队逐渐转温和,而且以色列在叙利亚内战中也扮演着善意中立的角色,给黎巴嫩一个相对稳定的安全大后方。

以色列与伊朗的关系:伊朗发展核武器就如同过去伊拉克发展核武器一样,对犹太人而言都是生死存亡危机的危险讯号,必将除之而后快。同时伊朗在叙利亚内战中支持阿萨德政府,以色列则支持自由军,双方拉帮结派的代理战争硝烟浓厚。

以色列与伊拉克的关系:从以色列建国以来,挨阿拉伯人的打就少不了伊拉克。自然以色列也是不会忘记他的,所以派飞机炸了伊拉克的核设施。就算是射过飞毛腿的侯赛因倒台,一样有美国的撑腰,但以色列对于伊拉克马利基政府还是看不顺眼,并且倾向支持伊拉克境内的库德自治政府。

以色列与沙特阿拉伯的关系:同样亲美,同样反伊朗,尽管如此,双方都仍然憎恨着彼此而且不时出言酸个对方两句。

以色列与叙利亚的关系:叙利亚内战中,以色列支持反政府势力让阿萨德颇感愤怒,但反正双方关系从一开始就从来没好过所以没差。

以色列与土耳其的关系:土耳其抱着支持加沙巴勒斯坦人的立场,而与以色列双方多有冲突。然而,以色列与土耳其同样亲美亲西方,而且有着共通的敌人叙利亚,双方军队有许多军购跟协同训练的计划,政府关系糟但底下互动热络的很。

以色列与美国的关系:在中东地区,以色列仍然是坚定支持着美国的重要盟友,而且可以预期的是它不会被阿拉伯之春的革命风潮推倒而值得长期投资,不用担心明天一觉醒来友化为敌。

全文(14篇):
文: kau76901
0-前言
1-基地篇
2-哈马斯篇
3-真主党篇
4-ISIS篇
5-埃及篇
5.5- 中场休息
6-伊朗篇
7-伊拉克篇
8-叙利亚篇
9-沙特阿拉伯篇
10-土耳其篇
11-以色列篇
12-美俄英法中篇
13- 结语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