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日星期三

懒人包:中东势力关系整合解说(12-美俄英法中篇)

【美利坚合众国】
(活动区域/势力范围:遍及全球)(基督教为主)


美国并不是中东国家。嗯?就讲完了啊,到底还能讲些什么呢?就算是以科普为主,在这个世界上不曾听过美国这个国家的人应该是很稀罕的吧。那究竟为什么,要把美国这个并不位于中东的国家列进这个中东势力懒人包呢?也许最大的原因是,如今的美国是对中东局势影响力最大的外来势力。

但美国这种强大的影响力也并不是一朝一夕可及的,单以中东这个区域来讲,甚至可以说美国的起步相当地晚,落后于大部分其他世界强权数十年。同时,美国也继承了许多列强在中东地区的格局,并与其他列强的势力有所冲突和对抗…而本篇主要讲解的,将不会是美国这个国家的历史,而是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对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变迁。

自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其国土由东部十三州开始不断经过西部拓荒运动而西扩,到了19世纪末终于将领土扩张至太平洋。在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在战争期间为了快速运输士兵而建造的铁路将广大的美洲东西两岸连结在一起,巴拿马运河的建成使美国军舰、商船得以自由来往太平洋与大西洋,这个勃兴的新锐强权正蓄势待发踏上往全球的征途。

然而,这个时代的美国尽管正在从自扫门前雪的门罗主义转向帝国主义,但很快美国人就发现地球上大多数的土地已经被人捷足先登了。与美国同样是后发国的德国也困于这个问题,因为无法取得殖民地而跟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爆发了战争,而在一次大战中遭到悲惨的击败。

因此,美国意识到使用武力强占殖民地,正面挑战英法强权并非明智的行为。相反的,美国应该在英法作黑脸威逼落后国家割地赔款时,扮演和事佬的白脸角色,以“各国利益一致”的门户开放原则,成为后进国利益的代言人以赢得国际的支持。世界各个弱小落后国家如中国,后进国家如日本,乃至于中东世界的伊朗和沙特阿拉伯…他们得到美国在外交上的支持,得以免受英法不平等条约的单边受惠贸易压榨,而且能向美国借贷大笔贷款,透过美商外资的投资建设发展起本国的工业。

美国的投资、贷款当然不会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美国也从这样的关系中得到他的经济利益,但是对那些后进国来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缺乏常备军队的美国并不构成实质的威胁。比起能够轻易派出十万、二十万远征军来惩罚不听话国家的老列强英国来说,承平时代只有四、五万军队的美国光是防卫自己的本土都作不到,根本不可能把远征军派到地球的另一边去占领另一个国家。可以说,后进国跟英法这种老牌列强合作是对自己有利亦有威胁的双刃剑,但是跟美国这种新兴列强合作则是有百利而无害的好生意。

在1920~30年代,英国壳牌(SHELL)石油公司、法国石油(CFP,今天的道达尔)等老牌企业几乎完全垄断了中东地区的石油生产,即使石油的价值随着飞机、汽车、船隻的增加而水涨船高,但是英帝国却在其势力范围的中东地区以极低的价格收购,产油国如伊拉克本地的政府、百姓是得不到利益的。

而当时美国虽然有标准石油公司(现代的雪佛龙)这种石油财团,但主要采掘的是以美国德州、加州本地的国产油为主,对丰富的中东石油资源是看得到吃不到,缺乏切入的踏脚板。于是美国一方面尝试投资沙特阿拉伯这种当时还没挖到石油的未开发处女地,并以比较有利于产油国在地人的合约来吸引合作对象,同时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反对英法的殖民帝国扩张政策,声称各国民族应该自决,建立独立自主的国家───像这样的新兴国越多,美国才有做生意的机会而又不至于跟英法老列强开战抢地盘。

二次大战则将这种被动的局势一口气颠覆翻盘。美国打垮了纳粹德国与日本帝国,同时又继承了英、法两殖民列强国势衰弱留下的权力真空,成为与苏联并立的全球两大超强之一…但是,1950年代,当时美国人自己并未认识到这个事实。二次大战的结束被美国人认为是“消灭一切战争的战争”,数百万军队复员解散回家,上百艘航空母舰报废拆毁或作了鱼礁,美国政治家相信未来会是数十年的和平,而非突如其来到来的冷战。

就算是在国共内战、韩战与东西德分治之后,美苏关系开始紧张,美国直到1950年代也都尚未对中东局势作过什么重大的影响,可以说美国沿用了数十年来一贯的经济投资方式来增强对中东的影响力不曾改变。美国当时认为英国法国重返殖民地的努力,如派兵进驻埃及或是越南,乃至于尝试扶植以色列建国这些都是一些不肯放弃旧日辉煌的小动作而嗤之以鼻,并没有认识到这些地区新兴政权的左倾化、国际主义化与共产化色彩,因此在1956年的第二次中东战争,即苏伊士运河危机中决定支持埃及,谴责英、法、以色列。

苏伊士运河危机事件可以说是一次关键性的转折,美国的行动从此永远地改变了中东局势。英、法两国惊讶于美国与他不站在同一阵线,也察觉到自己其实如果在美国不支持的条件下根本没那个实力再玩殖民帝国主义这一套把戏,英法两国的退兵让全世界认知为美国从此取代了英法在中东的国际地位。让美国料想不到的是,纳赛尔食髓知味,认为他既然可以联美制英法,就可以再用同样的手法联苏制美…英国基于经济上的依赖被迫向美国委曲求全,而法国从此之后不再信任美国及北约,开始推动独自路线的戴高乐主义。

埃及在苏伊士危机后凭着纳赛尔的威望开始鼓吹泛阿拉伯主义,中东国家陆续推翻王政建立共和国,如埃及、叙利亚、伊拉克等国家采用了红、黑、白色基调的三色旗以表示阿拉伯连合,他们的国旗也因此都长的很相像就是这个原因。对于苏联而言这是一个将影响力介入阿拉伯世界的大好机会,于是大力援助这些国家,包括提供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军事顾问等,使得美国大为紧张,担忧苏伊士运河这样的贸易、战略要冲陷入苏联掌控的威胁,而于1950年代后期开始积极的介入中东政治扶植亲美国家。到此为止,可以说美国继承了英国19世纪与俄国的中东大博弈格局,成为美国与苏联在全世界进行的冷战架构其中一幕舞台。

1960年代当时由于伊拉克、叙利亚、埃及同属泛阿拉伯主义阵营,他们都亲苏、反美且跟以色列作战,所以美国的中东政策是加强扶植这些泛阿拉伯国家的敌人───包括伊拉克的死敌伊朗,叙利亚的敌人土耳其,埃及的敌人以色列,来防堵亲苏势力的扩张。但是亲美的中东国家也并不是铁板一块,毕竟只要是阿拉伯人大概都不会喜欢犹太人的以色列,也不会喜欢波斯人的伊朗,与土耳其人这曾经的压迫者。

同时美国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军事援助也在改变其生活模式,刺激这些亲美中东国家的价值观迅速走向西化,而在国内产生改革派、保守派的矛盾冲突使政局动荡不安。美国担忧亲美现政权的垮台或倒向苏联,于是给予其政府高官大量贿赂资助收买,使现政权越来越腐败堕落,从而更加引起了当地民众的不满。

1970年代可以说美国的中东政策面临到一次翻天覆地的大转向,反以色列联合由于以埃达成和谈而崩溃,泛阿拉伯主义的热情退烧,伊朗革命导致亲美的巴勒维王朝垮台与什叶派激进势力的抬头…以及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决定支持伊拉克来对抗伊朗霍梅尼政权,支持逊尼派瓦哈比宗的基地组织,消耗苏联在阿富汗的占领军以拖垮其国力。

这一着棋是极为高妙的策略,苏联在十年的阿富汗战争中陷入彷彿美国在越战一般的泥沼,国力、经济力消耗殆尽。然而,在这对抗苏联的过程中壮大的基地组织后来则发动了对美国的恐怖攻击,以及形成了对中东影响甚大的ISIS组织,这都是当初无法预料的发展。

1980年代美苏关系改善,美国中东政策上的重点逐渐转移到以色列周边如黎巴嫩、巴勒斯坦的问题,苏联已经无力再像过去一样提供给PLO源源不绝的支援,丧失武力对抗后援的巴勒斯坦民族运动只能转向街头抗争。而冷战结束、苏联瓦解后,1991年波斯湾战争中透过血祭伊拉克这个祭品,更显示了美国压倒性的军事实力与世界唯一超强的单极霸权成形,中东诸国就算不愿意,对美国的关系也只能更加依赖。

2001年的911事件后,美国先后派兵攻打阿富汗、伊拉克,在为期十年的所谓反恐战争期间,消耗了莫大的精力与基地组织对抗。但是美国扶植的两个新政府均不得人心,军阀割据不听政府号令的情形严重,如果真要说美国在中东出兵是为了石油之类的阴谋论,那美国一年要付出的额外七千亿美金军事开支也是伊拉克全国石油收入的20倍以上,更别说一滴油都挤不出来的阿富汗,可谓得不偿失。

2008年上台执政至今的美国奥巴马政权则困于经济、财政上的压力,希望急于结束在中东的战事撤军,而草率地开出了从伊拉克撤兵之竞选支票,在现政权尚未稳固之际就决定退出伊拉克,其结果是使得已经元气大伤的基地伊拉克分部死灰复燃,卷土重来后成为现今的ISIS。

在讲完了美国在中东扮演的角色后,我们顺带来看一下世界其他主要国家与中东间的关系。

【俄罗斯联邦】
(活动区域/势力范围:欧亚大陆)(东正教为主)


俄罗斯对中东地区的进出相当的早。于18世纪叶卡杰琳娜女帝在位时,俄国便向西伯利亚、远东、阿拉斯加大举扩张领土,并沿途南行伸展他们在高加索、中亚、新疆、蒙古、满州等地区的影响力。

俄罗斯南下的最主要动机是获得温暖且不会被封锁的不冻港,由于圣彼得堡出海的波罗的海容易受到英国、普鲁士的封锁,而克里米亚半岛上塞瓦斯托普出海的黑海则容易被土耳其封锁,因此这些地方都不是最理想的海港地点。于是,18~19世纪间沙俄诸帝奉行此一南进政策,逐步吞灭了许多自成吉思汗的时代以来残留的蒙古系中亚汗国,大大地扩张了俄罗斯的领土与势力范围。

但是俄罗斯的行动激起了海上殖民帝国的英国警觉,担忧这个已经称霸欧亚大陆的陆权强国也成为海上强权,因此英国开始有计划的在各地布下障碍阻止俄罗斯的南进运动。例如面对沙俄势力进入新疆,英国以介入西藏作为回应。当沙俄并吞了希瓦汗国,英国则决定派兵进攻阿富汗。当俄罗斯占领了伊朗北部,英国就派军进驻伊朗南部。这一连串的较劲被称之为GREAT GAME,也就是国际政治上通称的“大博弈”。英俄两强有如在下西洋棋一样,以地球为棋盘展开了以数百上千公里的国界为赌注的对局。

这场大博弈的战线远至太平洋与黑海间,日俄战争与克里米亚战争等大多数19世纪战争,都是这种英俄地缘政治战略对抗的产物。但是在日俄战争结束后,沙俄逐渐感到与世界首强英国对抗的不利,而且又感受到德皇威廉二世对俄罗斯的敌视由于巴尔干与外西凡尼亚问题而日渐加深;英国也基于有德国这个共通的敌人而需要拉拢法国、俄国的考量,而在1907年签署了英法俄三国协约,成立了军事互助的联盟协约国,以对抗德奥义的同盟国。三国协约结成算是暂时使英俄对中东的地盘争夺告一段落,但也只不过是有了共通敌人的中场休息而已。1917年共产党推翻沙皇,苏联的建国使资本主义的英法美视共产苏联为敌人而展开了围堵,英国为了控制高加索的巴库油田扶植亚美尼亚民主政府,苏联则武力入侵亚美尼亚将之消灭建立了社会主义的亚美尼亚共党政府;同时在苏联支援下阿富汗开始对英国发起圣战,英国派兵入侵阿富汗反击,英苏之间的外交关系于是达到最糟的谷底。

大体上来说,1920~40年代之间的苏联中东政策也就仅只于固守沙俄时代势力范围的方针,并没有很积极的进行革命输出或者扩张的动作。1941年德国撕毁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历史再度重演,英俄两国再度为了对付德国这个共同敌人而放下大博弈赛局…但同样的,这只不过是第二回合结束而第三回合敲响前的休息时间。1945年二战还没结束,苏联就开始往中亚阿富汗、伊朗方向增兵,这遭到了英美的强烈反对并挑起了冷战时代的大博弈新回合。

在伊朗、阿富汗方面的棋子都遭英美阻截之后,苏联将目光转向了巴勒斯坦周边。苏联意识到犹太人的建国将会在中东世界造成剧烈的政治洗牌,而且也对于跟犹太人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的联盟感到颇有兴趣,于是在巴勒斯坦分治、以色列建国的联合国议决上,难得志同道合的与美国一起投了赞成票。苏联没有预料到的是新生的以色列极端亲英法同时遭到整个阿拉伯世界的群起反对,于是苏联很迅速的更换了自己的立场改为支持泛阿拉伯民族主义,看在苏联共党的视角里,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与英法外资的国有化政策是”社会主义的”,而泛阿拉伯运动则是“国际主义的”,不管事实是不是如此总之苏联很一厢情愿的相信挺埃及、叙利亚与伊拉克这些新建立的中东共和国家,就是扩张共产主义的势力范围与英美西方国家阵营对抗。

苏联大量的供应了这些阿拉伯新兴国家先进且大量的武器装备,提供军事顾问并出公费支援阿拉伯军官到苏俄留学受训,例如最先进的夜视红外线,反舰飞弹,喷射机与T-55坦克…但是,苏联却很失望的发现这些阿拉伯国家在面对以色列时总吃败仗,而苏联不管再怎么对阿拉伯诸国给予大量军援,美国总有办法给的比苏联更多更好。更要命的是,这些拿了苏联如此之多援助的阿拉伯国家事实上并没有转向共产主义───他们反英美、反西方,但并不代表他们就愿意接受左派的社会主义政治哲学。泛阿拉伯主义很快退烧丧失号召力,这些阿拉伯新兴共和国的领袖多半是视国家为个人私有物的独裁者,对于华约盟友的行动毫无关心,拿着苏联制的武器朝同样是“阿拉伯兄弟”的邻国相互开火,只为了争夺国境线附近一两座水井的使用权。

1973年开始,因为以埃停火,埃及放弃亲苏政策而与美国、以色列修好,苏联丧失了在中东世界的着力点,将注意力转移到阿富汗方面另起炉灶。阿富汗当时发生了推翻王政的革命并组成了一个亲社会主义的共和国政府,于是苏联开始对阿富汗政府提供军事与经济的现代化援助。但苏联对于阿富汗共和国贪污腐败又无能的新政权逐渐感到失望,于是采取了揠苗助长的急进谋略,于1978年发动政变推翻了阿富汗政府并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阿富汗民主共和国。此一粗糙的手法任谁都看得出阴谋,很快引起中东世界诸国对苏联的强烈不信任,接下来美国、中国支援的回教反抗军(塔利班)开始聚集到阿富汗对苏联占领军发动对苏联共党无神论者的“圣战”,而1979年伊朗革命爆发后,阿富汗的圣战组织更得到了沙特阿拉伯逊尼派的支援而更加壮大。

为期10年的阿富汗战争使苏联军死伤惨重,战费债台高筑而滨临崩溃边缘,而苏联也从1960年代在中东世界扮演的“反美帝主义之解放者”形象,变成1980年代中东人眼中的“邪恶红色帝国、无神论教敌”状态,俄罗斯从此成为了逊尼派瓦哈比宗圣战士眼中的恶魔国度。此后苏联崩溃、叶尔钦时代的俄罗斯又长期经济低迷,许多中亚、高加索地区南部的伊斯兰教徒居多地区如车臣决定趁机驱逐境内的俄罗斯人实施种族净化,趁乱宣布独立。破产的俄罗斯连军饷都发不出来,坦克没有油料飞机没有飞行员;而车臣独立份子却有伊斯兰教圣战份子的支援和经验交流,于是俄罗斯付出惨重伤亡仍无法将车臣叛军消灭,只得默认车臣独立,是为第一次车臣战争。

但从1999年起,受叶尔钦总统提拔成为接班人的年轻新锐总理普京决定以武力手段解决车臣问题,于是派兵进入车臣发动第二次车臣战争,车臣共和国被俄军消灭垮台,其残部在车臣反抗军领袖巴萨耶夫指挥下转入地下发动游击战,并策划了2002年的莫斯科剧院事件、2004年的别斯兰小学爆破事件。这些死伤惨重的恐怖攻击使国际震惊,俄罗斯人的民族情绪更加凝聚,普京获得了莫大的支持率背书来铁腕镇压中亚地区的少数民族和穆斯林。同时宛如前两次因为德国导致英俄放下大博弈的历史重演一般,俄罗斯也搭上了美国反恐战争的顺风车,普京成功说服了美国总统小布希同意“俄罗斯也是对付回教极端势力的盟友”,赢得了美国的外交支持修补美俄关系,且将俄罗斯镇压国内的车臣分离运动获取了正当大义名份。

…但就好比每一次中场休息结束后,俄罗斯与西方诸国都必然在中东、中亚问题上产生矛盾的历史一样;在反恐战争画上句点,美国开始逐步由伊拉克、阿富汗撤军的奥巴马政权时代,美国暂时少了穆斯林圣战士这个死对头,俄罗斯与欧美西方国家的冲突再度浮上檯面,乔治亚战争、克里米亚与东乌克兰冲突,当俄罗斯逐渐随着这波东欧纷乱成为北约欧美各国眼中的头号敌人时,普京再度重施故技,指称ISIS是现在全世界最大的公敌,美俄应当放下对于叙利亚政府的偏见,组织一个对回教基本教义派的联合阵线将之围堵歼灭在摇篮中。

诚然,塑造一个新的靶子给欧美打或许可以为经济基盘尚不稳固的俄罗斯,在成为“俄国威胁论”的受害者前再争取另一个十年的休养生息机会。不过论俄罗斯本身来说,面对国内越益严重的民族冲突、宗教冲突问题,一个可能成为国内反抗军靠山之强大的中东激进宗教政权也是对他不会有任何好处的,因此必将ISIS除之而后快。

【联合王国】
(活动区域/势力范围:遍及全球)(英国国教为主)


英国是与俄罗斯进行了长年的大博弈棋局的对手,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几乎每一个中东国家的近代史背后也都有英国操盘过的痕迹,以巴问题、印巴问题之类的纠纷多半也是英国人没搞定(或刻意搞不定)留下来的烂摊子遗祸后世。前面几篇已经解释过了英俄大博弈到美苏大博弈的时局变迁就不再多说,英国即使在二次大战之后国力衰竭,不得不将直接的军事影响力撤出中东,但是它间接的经济、文化与外交影响力,即软实力却仍然深扎中东世界。

大多数中东国家的军事制度都是效仿了当年的殖民主英国军制,使用着英国式的军装、阶级与口令操法,其政府组织、法令规章也基本沿袭英制。几乎每一位阿拉伯王公贵族,印度与巴基斯坦的政治家,中东军队的将领都是留英归国,这些中东国家的将领、政治人物甚至国家领导人对英国抱持着亲切感,甚至是英国派驻这些国家的使节可能就是这些大人物在剑桥与牛津乃至桑赫斯特的同学师长。比方说卡达的历代埃米尔都是留学英国,叙利亚的现任总统小阿萨德是留学英国,杜拜酋长兼现任阿联酋副首长也是留学英国…因为族繁不及备载所以就不一一举例,总的来说我们可以理解,由于英国放手让中东诸国独立的殖民地放任政策,所以这些英国的前殖民地直到今天都还是与殖民母国的英国保持着深厚关系,乃至于有些还是大英国协的成员。直至今日,英荷合资的皇家壳牌石油仍然是世界第二大的石化工业集团,在中东的市占率则是第一,世界前五的石油公司中有两家是英国的。

但是英国在苏伊士运河危机后选择与美国亲善,而不是像法国那样自立自强,从此之后一定程度上依赖着美国的军事武力为英国资本在中东铺路的结果,是使英国与美国的国家利益结为共同体,因此有许多仗不得不打,许多时候就算英国什么事也没作,他也会被理所当然的视为“美帝国主义同路人”而遭到攻击。地小人寡的英国不似美国那样资本雄厚,也导致它较容易在受到外在压力时屈服转换政策,例如美国敢冒着被OPEC制裁提高油价的后果也敢坚持军援以色列,而英国则承受不起这种打击所以急忙拋弃了以色列这个自己一手扶起来的小老弟,装作没事一样的站到阿拉伯人那边去。

尽管如此,容易转变立场这点也就意味着对阿拉伯诸国而言,英国是个比美国好商量好讲话的对象,而英国也由于累积大量对中东问题的研究,长年经营中东的人脉网路,所以比美国要更能了解掌握中东的复杂政局。但这不改英国性格很混球的事实。

【法兰西共和国】
(活动区域/势力范围:遍及全球)(基督教/天主教)


法国人对中东的热情可以说是拿破仑带起来的热潮,自从这位英雄远征埃及金字塔获胜,掀起了一波“埃及热”的研究风潮,大批法国科学家、艺术家、军人与技术者前往中东世界,他们的野心逐渐从考古、观光膨胀到完全征服控制,19世纪的法国于是将攫取海外殖民地作为国策,不愿落于英国人后的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话虽如此…但是好地方都被英国占走了,法国又缺乏一支够强的海军能够常驻印度洋方面,所以法国在中东除了控制红海出口的战略要地吉布地以外,法国经营的重心还是比较摆在地中海岸的北非、叙利亚、黎巴嫩这部分。除此之外,法国人卓越的工程技术、领先奇拔的创意也使他们即使是在英国的势力范围内也能凭空创造出庞大的商机。例如说苏伊士运河的建造,不但彻底改写了海运路线与世界地图,更使英国不得不与法国合股的方式来共享运河所有权,从此形成英法两国共建殖民帝国的协作体制。

然而,也是因为如此,追求荣誉的法国与追求利益的英国在殖民地经营的方针上从一开始就有着天差地别的不同。相对于英国委任总督府与当地精英后就啥都不管的自由放任殖民地政策,法国人强迫殖民地的居民“开化”、“法语化”的同化政策不但造成更多开销,而且也更激起当地人的不满和愤怒。当英国人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决定潇洒离别不带走一片云彩之际,已经为殖民地付出大量心血的法国人却没办法这么拿得起放得下。对法国人而言,殖民地是一种国威荣耀更甚于利益得失。

美国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给法国背叛的一巴掌”对法国人而言是极大的精神冲击,法国总统戴高乐从此不再信任美国、与美国控制的北约,决心自立自强走上不同于美苏冷战格局的第三条路,这就是戴高乐主义政策。法国人决心发展强大且不依赖美国援助的国产军备,包括核能潜艇、氢弹与弹道飞弹,用来武装一支自己的远征军控制他在地中海的殖民地如阿尔及利亚,并藉由核武的威慑力而使法国拥有在国际政治上跟美苏两大超强叫板的发言权。对于中东世界对抗美、苏两国的势力并苦恼于怎么选边站的各国政治人物来说,戴高乐这么中二…呃,帅气的行为,真的是酷毙了,戴高乐主义成为中东诸国效法学习的对象,法国因此意外的在被埃及逐出苏伊士运河后,几年之内就以颇受欢迎的姿态回到了中东世界。

法国人会受中东欢迎除了他们敢于同美苏超强大小声的高姿态以外,更重要的是法国人作生意没原则。法国可以对以色列卖战车,又对埃及卖反战车飞弹;卖给沙特阿拉伯战机,又卖给伊拉克防空飞弹。不同于美、苏通常会要求对方选边站表明政治立场再军援的作法,法国人搞军售不太过问政治立场,只要有钱就什么都敢卖,甚至是核子武器───伊拉克被以色列空袭炸掉的核反应炉就是由法国所承包建造,尽管法国人声称这是和平用途。甚至是最近法国人在欧洲面对俄乌冲突时,仍坚持履约把俄国订造的军舰卖出去。对于中东国家而言,如果你讨厌美国人,又不想买到落后时代30年的三手俄制淘汰装备,而且急需现货增强自己的军事筹码,那法国奸…朋友会是最理想的选择。

【中华人民共和国】
(活动区域/势力范围:亚太地区)(无特定宗教)


早从清末开始,当中国还无人意识到时,中国就已经被卷入了英俄大博弈的棋局中,既是作为棋盘也被作为棋子。俄罗斯对于分离新疆的努力下足苦心,在1930年代,蒙古、新疆事实上已经从国民政府手中被分离出来,若非新疆王盛世才在二战期间最终倒向国民政府,很可能今日的新疆地区会如同蒙古共和国一样成为苏联扶立的独立卫星国家。即使后来共产中国建国后与苏联有过一段短暂的蜜月时期,但是从韩战爆发而苏联不直接参战的那一瞬间起,中苏两国之间就种下了猜忌的种子。其后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发起了反斯大林运动,担忧个人崇拜路线遭到否定的毛泽东于是指称苏联去斯大林化是为“苏修主义”,使中苏两个共产主义头号大国关系陷入冰点。基本上中共自韩战以后大多数的冲突、战争,包括中越战争、珍宝岛冲突,乃至于国内的红卫兵、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可以说其动机都是“消灭内外的苏联影响力”为着眼点而实施的政策。

当美国决定拋弃台湾、对中国建交之际,就决定了中国在新的大博弈赛局里扮演的角色───新的一枚反俄国棋子,同时也是一位新玩家。中国支持着巴基斯坦来对抗印度,同时透过打击越南来防范苏联势力在中南半岛的扩张,并为了牵制苏联的脚步而大力支援了在阿富汗的反苏联游击武装,其中亦包括了不少维吾尔人圣战士与中国制的五六冲锋枪。中国的军火工业尝试与苏联竞争市场,输出比苏联更低端廉价的装备,并打着不干涉内政问题的旗号支援中东诸国,成功地排除了一定程度的苏联影响力并确保了市场跟势力范围。

苏联崩溃之后,贫穷而软弱的新生俄罗斯对中国不再构成威胁,中国更担忧的是当自己处于坐二望一的位置之后,“中国威胁论”是否会使美国掉转枪口朝向自己,因此不断高呼着“和平崛起”的口号尝试安抚其他国家的不安感;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面对高速的经济发展,而新疆地区的民族冲突由于大量汉人移民的迁入而越益加剧,中国决定以打击东突厥斯坦恐怖份子的名目,加入到国际反恐战争的班车上,暂时得以作为美国的盟友避免被美国当成战略假想敌实行围堵,与俄罗斯一样避开了浪头多挣了几年光阴。

然而,总的来说中国的意识形态与政治体制仍然与大多数中东国家格格不入。共产主义的无神论中国和政教合一的阿拉伯传统国家难以沟通,就算避谈政治问题,中国镇压维吾尔穆斯林,而沙特阿拉伯输出神学生到新疆形成圣战组织,土耳其则输出泛突厥斯坦主义者鼓动维吾尔独立,这些根本上的矛盾仍导致中国在中东缺乏可靠的盟友作踏脚板,也很难排除掉在地的美、俄传统势力取而代之。某种意义上来说,那些会买中国武器、请中国顾问的中东国家如巴基斯坦或伊朗,他们主要的动机并不是因为“觉得中国值得交往”,而是“俄罗斯不可信任”、“美国很危险”、“中国虽然惹人厌但是他没有那个实力绕过半个地球来欺负我”如此透过删去法推论得出的理所当然选项而已。就像为什么冷战时代阿尔巴尼亚结交中国一样,苏联可以威胁到他,但中国明显不可能拿他有什么办法可言。

不管怎么说,中国在中东地区仍然只是过客,它的势力范围距离中东相当的远,而且在可见的未来短期内也没那个投射力量到中东的能力或意愿。相对于在非洲地区采取大胆的战略以确保势力范围,中国在中东的经营脚步仍然保守而谨慎。对中国而言,在中东政治问题上保持与美国一致的立场,更有助益于使美国默认中国的维吾尔问题处理方式,同时中国也不必自己冒险火中取栗,而能让中国资本跟随着美国大兵的脚步安全地进入中东。

全文(14篇):
文: kau76901
0-前言
1-基地篇
2-哈马斯篇
3-真主党篇
4-ISIS篇
5-埃及篇
5.5- 中场休息
6-伊朗篇
7-伊拉克篇
8-叙利亚篇
9-沙特阿拉伯篇
10-土耳其篇
11-以色列篇
12-美俄英法中篇
13- 结语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